参观贵州省工委旧址有感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在贵阳期间,建党102周年前夕,我们参观了贵州省工委旧址。此旧址位于贵阳市文笔街11号 ,建于18世纪。1935年1月,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工作委员会。高家后人高言志(共产党员)为掩护中共地下党及进步人士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高家花园作为地下党及革命人士秘密居住、工作和会议之地,成为省工委秘密集会和部署工作的秘密机关。</p> 一进门就看到这幅雕塑作品。三面浮雕墙记录着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正面浮雕是以省工委重要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的;右侧浮雕呈现抗日战争时期,省工委领导社会团体积极抗战的场面;左侧墙上展示临近解放时期,中共贵州地下党组织领导贵阳大中学校掀起的反饥饿运动等。 文物即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文化、研究、欣赏、历史价值。 我们渴望探索、发现贵阳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城市的文物,探索其奥秘,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去寻找它的价值。 一进大院就见到如今的入党宣誓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时至今日,一批又一批党员又来到此旧址,缅怀革命先辈,向先烈致敬、学习,重温入党誓词,汲取精神动力,宣示自己的坚定政治信念。 此处系贵阳高氏于清代乾隆以来聚居的住宅。高家“言”字辈长子高言志思想进步、毅然投身革命活动。经高言志建议,党组织同意以高家花园为掩护作为贵州省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 中共贵州省工委建立后,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在配合和支持红军转战贵州、在全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兵运工作、组织游击武装的过程中,发动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贵州的解放。 高家是各房分支聚居又相对分散生活的大家庭,大集中里有小独立,以“欢喜坚固,和气所居”为家训,所以彼此相安无事。高家又是贵阳名门望族,门庭森严,外人不敢贸然进入。院屋各成体系又相连互通,里面空间余地较大。更重要的是:高氏家族人员中,除高言志外还有高旭、高昌华等有识之士,先后参加了革命活动,当家人高可亭对他们的活动也采取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一个封建地主家族的高公馆,会被选为地下组织活动和隐蔽场所的原因,这除了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志们高度的警惕性与勇敢机智外,高公馆的特殊而复杂的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怀着肃穆而敬佩的心情,井然有序的沿着序厅、党的创立时期、党的早期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活动等六个展厅,仔细观看,认真解读,通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深刻感受千万革命志士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开创民族千秋大业的崇高民族气质和革命精神。 这是解放前贵阳局部区域微缩模型图。 文笔街一带,旧时俗称大坝子。高家,是清代以来贵阳几个大家族之一,高家花园是高家主宅。旧时贵阳有“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之说。 高家是贵阳一个大封建地主家庭,在乌当北衙、定番(今惠水县)等地拥有大片田地。清朝乾隆年间高家从乌当北衙迁来大坝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高廷瑶考中乡试第一名,后任过广州知府,道光、咸丰年间,他的后人又作过三任知府,从高廷瑶起历经几代建成高家花园,贵阳人称为解元府(乡试后中举第一名称解元)。 高家花园庭园共五套,四进四院,有天井十余个,套套紧连,院院相通,大小房屋近百间,还建有观音堂、谷仓以及池塘、水榭、楼台,种植多种花木。高家花园,又名为怡园。园中主要建筑有楼外楼和怡怡楼。楼外楼也称船屋,是紧傍池塘的两层楼房,四面走廊,围以木栏,立于楼上,园中景色尽收眼底。怡怡楼为藏书楼,上下两层,旧时藏有古今书籍五万余册。 1934年9月,为了便于开展党的工作,成立贵州省革命工作委员会,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缪正元、高言志等9人组成 ,亦称“九人工委” 。其中高言志是高氏家庭中言字辈的长子,颇受当家族叔高可亭的器重。经高言志建议,党组织同意以高家花园作为贵州省工委活动基地。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央红军长征占领遵义后,林青赶赴遵义,向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组织和工作情况,罗迈代表中共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组织,并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贵州省工委或省工委),由林青任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委员(后增加刘茂隆),林青兼任遵义县委书记。 省工委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批准建立的唯一的省一级地下党的领导机构,使贵州革命斗争进入到一个崭新发展时期。省工委积极发展党的组织,为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家花园这一时期成为省工委秘密集会和部署工作的场所。高家花园的怡怡楼和楼外楼,作为革命历史见证,留下了众多革命者的脚印。怡怡楼本是重锁尘封的藏书楼,却成为省工委的文件、书刊秘密存放处和省工委领导秘密居住处。古朴典雅的楼外楼,中共女中支部的华丹鹑(华纯)、陈胤孙、陶祖潜在此宣誓入党,这里接待了来筑联系工作的同志,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 红军长征到贵州后,足迹遍及全省75%以上的县境,他们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发展抗日反蒋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正是由于红军在贵州的革命实践,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和教育界、知识界先进代表人物的艰苦努力,马列主义在贵州得到广泛传播,推动贵州党组织的建立。 革命斗争堪险阻,血雨腥风铸英魂。中共贵州省工委建立后,在全省各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配合和支持红军在贵州的转战。但由于处境十分险恶,数月后即发生“七·一九”事件,省工委及所属贵阳部分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破坏,省工委书记林青等19人先后被捕。 1935年7月19日,省工委在贵阳遭受国民党贵州当局破坏,林青、刘茂隆等被捕;9月11日,林青英勇就义。1937年6月,省工委停止活动,但其领导下的一些组织及地下党员仍坚持进行革命斗争。 全面抗战开始后,1937年9月,党中央派黄大陆以特派员身份由延安回黔,与在贵阳的李策一起以中共贵州省工委名义开展工作;193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新的省工委,再派邓止戈、秦天真回贵州充实和加强省工委领导力量,邓止戈任书记,领导和推动全省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 抗日寇高潮迭起,党组织蓬勃发展。全面抗战开始后,党中央从延安先后指派黄大陆和邓止戈、秦天真到贵州,同隐蔽在贵州的共产党员一道,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针,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贵州建党工作。 194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省工委撤销,建立中共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简称“省临工委”),以贯彻“疏散隐蔽”方针,1943年7月疏散工作结束,省临工委停止活动。但在各地隐蔽下来的党组织和一些党员仍继续坚持革命活动,直到抗战胜利。 展厅内举办了《魂系乌蒙——中共贵州省工委斗争史略展》,展览按历史发展,分序厅、红流厅、热血厅、燎原厅、光明厅、革命烈士纪念厅6个部分。 贵阳的筑光音乐会、沙驼话剧社、合群体育会艺术部、生活书店、《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等文化团体(单位),都建立了中共秘密支部;贵阳战时社会科学研究会建立了党小组,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有共产党人进行日常工作;各地的大中小学,有的也建立了中共秘密支部,但由于贵州的抗日救亡运动,展开于严酷形势下,受挫于倒行逆施中,所以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存在着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仅贵阳地区就有25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残害。 解放战争开始后,1947年10月,抗战时期疏散辗转到重庆的贵州籍共产党员张立和中共川东临委接上关系,12月受派在重庆成立中共黔北工委,负责在黔东、黔北一带组建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2月,中共中央上海局香港分局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委,统一领导贵州地方党组织,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11月23日,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张立代表贵州地下党与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会师;次日,张立将贵州地下党人员名单交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1949年11月15日,坚持地下斗争的同志在凯歌声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部队胜利会师,贵阳人民迎来解放。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坎坎坷坷,星星之火终究点亮浩瀚苍穹。 如今整治后的后花园更加漂亮。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刻,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苍松翠柏,青山忠骨,峥嵘岁月,历历在目。 当时的烈士名录。金戈铁马的战场、林涛阵阵的葱岭,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灿若云霞,浩瀚无边,漫天红叶,贵州大地遍地英雄。 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 无数革命先驱、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我们今天要把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从自身学习做起…………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的思想受到了再洗礼再提升。 中共贵州省工委斗争历程反映了一段血与火洗礼的岁月,今天了解到许多惊心动魄、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让我仿佛走进了历史 时空隧道中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传承革命先辈精神,以史为镜,初心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