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孤魂野鬼?应如何化解?

道学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样的人容易碰到孤魂野鬼?</p><p class="ql-block">应如何化解?</p><p class="ql-block">&nbsp;我们经常会用“孤魂野鬼”这个词,但是没几个人知道孤魂野鬼到底是什么,为何当下的孤魂野鬼如此之多?</p><p class="ql-block">看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孤魂野鬼到底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说到这个问题,就要说到道教的内核理论:三魂七魄。不管是内炼、治病、超度、虚证、或性格灰暗、甚至下一代,无一不追溯到三魂七魄上来。人死后,魄会消散,独留魂而存在。所以就慢慢有了孤魂,而不是孤魄...</p><p class="ql-block">用道教的观点看,在生命的天道轮转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灵魂的寄主。已离世的人,肉体虽已消亡,但灵魂还在。灵魂就要等待新的寄主,然后才会再次轮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个等待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很久,也许是十几年或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他们就会一直在鬼魂的状态中苦苦等待。</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没有留下后代,就死去,在阴间得不到祭祀,就会来阳间讨生活。</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世上的人祭祀祖先的时候,他们会来到阳间寻找祭祀。</p><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后代,所以被称为是孤魂野鬼。通常来说,无后祭祀者、自行了断者、蒙冤而逝者、意外猝死者、浑然不知肉身死亡者等各种隐态的非正常死亡,均因其一念不灭,难过奈何桥,最终成为了孤魂野鬼,在世间飘荡...</p><p class="ql-block">过着更为凄惨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又因为孤魂野鬼之说,又称之为十方孤魂。这十方孤魂虽可能不是你的宗亲直属;但缘来感应,却也非常可能与你有宿世的因果甚至支脉的缠染。</p><p class="ql-block">有些说法,将婴灵算到孤魂野鬼中,其实细想不尽然。婴灵的出现,最属无辜,因缘而聚,却因孽而散。已受阴阳二炁调和,所以具备了初识,这种情况下,怨力无以加复,如何能算到孤魂野鬼之中呢?</p><p class="ql-block">这时,如果亲人为他们做超度,他们就能够得到天尊和神仙的力助,摆脱鬼的状态,走向更光明处。</p><p class="ql-block">在等待轮回的日子里,他们和我们活着的人一样,都希望活着的亲人能给他们一些吃的,更盼望着能给他们送来钱财。</p><p class="ql-block">其实孤魂野鬼并不会干扰正常的生活,只有说身体不好,能量下降的时候才会和孤魂野鬼的频率一致,才有碰到的机会。日常中的灵异事件,更多的是每个人宿世今世中的冤亲债主所导致。孤魂野鬼一般不会有怨气,除非冲撞到;而宿世的冤亲债主基本上个个有怨气..</p><p class="ql-block">所以,为了更好的平衡阴阳,消除隐态负能量,达到冥阳两利、阴超阳泰之效果,</p><p class="ql-block">虽然阴阳两隔,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我们思念却不能再见的亲人,他们依然能够可以以某种形式和我们相聚。所以,在特定的日子里,我们送上“食品”、“钱财”与“衣物”,希望他们能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丰衣足食......</p><p class="ql-block">这些寒衣元宝等冥用物资,承载着我们帮助他们离苦脱难的愿力、对祖先的敬仰、对冤亲的忏悔,对无祀者的慈悲,这些心的力量,是靠祭品</p><p class="ql-block">送寒衣包袱所得功德利益</p><p class="ql-block">:一、为历代宗亲焚送寒衣包袱:为祖上焚送冥资寒衣的功德是流向晚辈,所谓上有香火,蒙荫子孙。将祭祖孝道放在首位,是后人安康顺利的先决条件。</p><p class="ql-block">二、为冤亲债主焚送寒衣包袱:有利于消除自身的负态能量扭转运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化解小人,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更可以安神定眠。</p><p class="ql-block">三、为小婴灵送寒衣包袱:婴灵底下寒苦,如果念力不忘或梦中相逢,可于此时节为其送寒衣包袱,以此增加婴灵的福报,早日往生净土。</p><p class="ql-block">四、为十方孤魂焚送寒衣包袱:短时间积聚阴德,增强个人福报。为十方孤魂送寒衣包袱,利在众生,可得不可思议阴德。</p><p class="ql-block">五、为特定的某位亡故之人焚送寒衣包袱:值此寒衣时节,可为亡人在地府送去御寒衣服冥资帛器,从而了结心头之愿追悼亡故之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