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辩证阴阳是中医治病的关键

yrh

<p class="ql-block">  清代名医郑钦安说过这样的话:"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好的中医人应该在阴阳寒热的辨识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火神派的开山宗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非常明确地告诉后人如何真正辩证阴阳,非常简单明了:</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一年四季天天手脚冰冷,非常怕冷,只喝很热的水,从不喝温凉水,那么必定是阳虚。相反,燥热、不喜欢喝热水的则必定是阴虚。</p> <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能以是否上火这个表象来辩证阴阳,有大量实例说明以是否上火这个表象来辩证阴阳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原因正是因为阳虚极盛,阴气太重,把仅有的一点阳气逼到了胸口以上部位,而不能下降到身体其它部位,从而表现为喉咙和口腔上火。这是阴寒太盛,阴盛格阳。</p> <p class="ql-block">最近在和朋友、亲人有关中医治病中是阴虚还是阳虚的讨论中很有感触,在我看来明显是阳虚的病,可是他们去找中医大夫看病后,都被告知是阴虚,需要滋阴泄火。</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医不能治大病、治疑难杂症的根本原因,他们把大方向都搞错了,怎么可能治好病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我15年来自学中医经典后,所得到的关于中医阴阳辩证的一些体会写下来,供有志学习中医的朋友参考。</p><p class="ql-block">1、中医治病的关健是正确的阴阳辩证</p><p class="ql-block">阴阳辩证对了,病就治好了大半。阴阳辩证错了,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很可能越治越差。</p><p class="ql-block">2、阴阳辩证不能只看表象,而应看实质</p><p class="ql-block">火神派的开山宗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非常明确地告诉后人如何真正辩证阴阳,非常简单明了:如果一个人一年四季天天手脚冰冷,非常怕冷,只喝很热的水,从不喝温凉水,那么必定是阳虚。相反,燥热、不喜欢喝热水的则必定是阴虚。</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能以是否上火这个表象来辩证阴阳,有大量实例说明以是否上火这个表象来辩证阴阳是错误的。原因正是因为阳虚极盛,阴气太重,把仅有的一点阳气逼到了胸口以上部位,而不能下降到身体其它部位,从而表现为喉咙和口腔上火。这是阴寒太盛,阴盛格阳。</p><p class="ql-block">案例一: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1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p><p class="ql-block">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绵大被,显得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诊毕,郑钦安处方:炙附子120g,炮干姜120g,炙甘草60g。朱知府看方后瞠目结舌,原来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呕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p><p class="ql-block">案例二: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某,有独子名念祖,13岁。患伤寒病发热20余日不退。秦某精于西医,邀数位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挽救。1948年1月7自邀吴佩衡诊视:患儿发热不退已20余日,晨轻夜重,面色青黯,两颧微发红,口唇焦燥而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呼吸喘促,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两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饮,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脉象浮而空,重按无力。此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毅终投以冬剂白通汤,不夹一味阴药,每日一诊,随时调方,附子从200g增加到400g,且日进2剂就是800g,终于救治如此危症,确实惊世骇俗,真善用附子大家也。当时有一学者曾题嵌字联盛赞吴先生:“济世全凭寸心无任钦佩,处方独具斗胆谁能抗衡”。</p><p class="ql-block">3、现代人80%以上都阳气不足、阴气太重</p><p class="ql-block">这与大部分人的不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关:</p><p class="ql-block">不吃早饭、晚上暴饮暴食;</p><p class="ql-block">吸烟、酗酒;</p><p class="ql-block">无节制地熬夜;</p><p class="ql-block">缺少体力活动;</p><p class="ql-block">过分贪凉冷饮,空调;</p><p class="ql-block">营养的不均衡;</p><p class="ql-block">药物滥用等。</p><p class="ql-block">所以李可老中医说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现在治疗阴虚的“六味地黄丸”、西洋参等卖得那么好?而且很多医生,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特别喜欢开“六味地黄丸”、西洋参。因为中医从金元以后,逐渐的有些个分支,就走向歧路,其中走的最远的是朱丹溪。他当时创造了一个理论,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什么病都是滋阴降火,实际上是谬论,他首先就把《内经》的宗旨给悖离了。现在我们好多大夫看病啊,都是根据他这个理论来的。</p><p class="ql-block">所谓的现代派,也就是西化以后的中医这种流派啊,用的纯粹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常常适得其反,结果越降越糟,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4、现代中医为什么治不了病</p><p class="ql-block">(1)中医教学和国家药典规定的剂量只有古代经方剂量的五分之一</p><p class="ql-block">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3.8g。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事实上是由于后人把剂量换算错了。</p><p class="ql-block">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 可也。也就是《伤寒论》古方只用到原方量的十分之一,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p><p class="ql-block">现代官方中医们严格按国家药典规定的剂量开方,不但治不了急症,治不了大病,救不了性命,什么病也治不了!</p><p class="ql-block">(2)现代80%中医大夫都不能正确辩证阴阳</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好多大夫看病啊,都是根据元朝的朱丹溪“滋阴降火”这个理论来的。所谓的现代派,也就是西化以后的中医这种流派啊,用的纯粹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常常适得其反,滋阴降火,越降越糟,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5、阳气是生命之本</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万物生长靠太阳,</p><p class="ql-block">而人体机能的运行以及我们人体的生存是靠阳气。一旦我们人体阳气受损,那么就会导致身体衰竭,就会出现贼风数至,邪气弥漫,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严重者就可能会死亡。</p><p class="ql-block">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就是阳气。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p><p class="ql-block">如果寒气侵入肾,两寒相遇,就如同雪上加霜,肾阳最易受损。一旦肾阳受损,就动摇了先天之本,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等情况。轻者使人重感伤寒;重者引起阳气暴脱,致人非命;急者则使得血脉闭塞,诱发冠心病和中风;缓者则使寒气慢慢沉积体内,形成许多慢性疑难病症。</p><p class="ql-block">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