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海南(海口骑楼)原创

光影(赵来清)

<p class="ql-block">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海南省海口市“海口骑楼老街”范围内,占地面积8.0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和解放路5条街区。</p> <p class="ql-block">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立面分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为了商住两用,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西方殖民运动带动了骑楼建筑传播圈的形成,其传播方式是利用海运贸易。骑楼建筑形态在印度初步形成后随西方殖民扩张传入马来半岛,并以马来半岛为节点沿海上三条路径向太平洋沿岸的广州、海口、台湾传播。</p> <p class="ql-block">由于海口地理位置上靠近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并有直接的商贸往来,因此海口骑楼的建筑形态与上一级的传播源相近。其建筑整体风格明显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建筑立面喜用支提窗和券窗。</p> <p class="ql-block">并以白色灰泥粉刷墙面。将海口骑楼与海南省文昌、儋州、三亚及周边的北海、湛江等地的骑楼作对比发现,除在建造年代、规模、尺度、形态上存在差别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这说明商贸活动带动了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使海口成为推动雷州半岛及北部湾骑楼建筑发展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海口骑楼老街的形成与初具规模与海南华侨有着直接关系,民国十三年(1924年)粤军第一军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负贵海口所城扩建一事,为了搞好市政规划,他邀请了众多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南洋侨民的回归不仅带回了金融资本,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因此可以说南洋华侨是骑楼建筑产生和发展强大的助推手。</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口老城的四牌楼附近修建了的第一栋骑楼,随后,骑楼建筑逐渐遍布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开埠,所城内街道扩建,由原先的两条发展到数十条,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四牌楼街、龙牙巷等数条石板路,并出现了兴、和、福、振等一批地名。</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军阀邓本殷决定拆除海口所城,划路扩街,扩大城市规模。所城拆除前的石筑长堤,就是今天的长堤路前身。</p> <p class="ql-block">石板马路改为今水泥路面,街名也改变。扩建北门外的环海路,改名为中山路;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建成今天的新华路;原城墙内的南北大街被扩建为博爱路,东西大街则被扩建为新民路。形成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新民路、得胜沙路、长堤路、永乐路(现名解放路)、振东街、大兴街等街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