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人间杭州》

吴艳芬

<p class="ql-block">文/图 吴艳芬</p><p class="ql-block">2023.6.25</p> <p class="ql-block">  现代文人吴晓波的《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的记忆)》讲述了许多关于杭州的景致与历史。有幸细读,爱不释手,每一遍都是全新的体验。“人间的模样,其实就是命运的倒影;人间的意义,无非就是活着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概括,将我带入无限的思绪当中。</p> <p class="ql-block">  该书二十五个章节,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诞生。桑麻从那时起已经是这里家家户户的农作物,古人们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的农业最古老的生活是在良渚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良渚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它有着宏大规模的古城遗迹;山水环绕的地理特征;内外循环相通的水系格局;垫石堆筑的营城搭建技术等。手工琢玉工业也比较发达。墓穴有贵族墓葬与贫民墓之分。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有出土的器物上刻着“原始文字”被专家认为是成熟文字的前奏,人类文明开始的曙光。如吴晓波书中所说:良渚古城的发现,让中国的史学们既惊喜又焦虑。惊喜的是华夏文明因此一口气提前了2000年,焦虑的是历史教科书要重新改写。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地区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杭”:大禹渡江处这一章节,引出了杭州的名景之一钱塘江。钱塘江曾被古人入画《富春山居图》之中,景致的壮美无可厚非。对于钱塘江的自然之美,古人以文字叙述描写也极为巧妙:“天人合一,缥缈从容”。钱塘江之美体现在“大潮”的潮水犹如古时的千军万马从远处奔腾而来,让人为之一惊。潮水袭来激起数米之高的浪花,那架势更是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章节中作者以图配文,读者在阅读时图文并茂,深刻体会从远古走来的杭州之美。这种叙述方式充满了时代的历史气息与文艺之感,让读者置身于时代之中来体悟杭州的历史文化。作者在书中曾写到“任何一座城市,与其说存在于空间,不如说存在于时间,而时间本无意义,仅仅因为灵魂们的出没而得以呈现不同的叙述价值。”的确,杭州古城积累了千年文化,沉淀了许多文化价值,作者以自己的独特笔触写出了杭州真正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说到杭州,怎么也绕不开那面湖。西湖和杭州的互相成就,就如作者所言:自慧里注入佛禅基因起,再到白居易重新发现,最后由苏东坡完成了文化符号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西湖天生丽质,静若处子,被称作灵魂栖息之地。我庆幸自己出生在杭州这座城,无数次游览西湖感同深受。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舒服,站在湖畔,无论是春夏秋冬晴云雨雪,都令人一洗尘念,无挂无碍。西湖的风景不会让你直呼浩叹,却足够细细品味。人世间千万旅者,无论是一肚子墨水的骚客,还是目不识丁的莽汉,在西湖面前都能放松下来,享受一种由衷的亲近之感。正如苏轼所说“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一旦没了眉目,杭州还靠什么传情呢?那么作者说的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也就不难解释了。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这座城,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了城市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城杭州即将与时代亚运相互碰撞,是科技时代的全新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亦是千年文化的展露。西湖这方湖水是中国宋韵浓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千年前苏轼走遍杭城山水,勾勒胜景无数,留下了多重文化宝藏。现如今杭州人感受着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融合的多元场景,使宋韵文化“原汁原味”中植入现代原素。作为数字之城的杭州,宋韵美学不再是高高在上阳春白雪,而是融入了人民生活的日常,是丝稠、茶、园林,是服饰、饮食、茶道,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展现,也是生活美学的鲜活表达。而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流逝的是时光、岁月、是历史与现代碰撞的痕迹而不变的永远是杭州这座城的人间烟火。俗话说人间烟火盛,最扶世人心。纵观杭城5000年的历史,她是雄伟的,也是柔情的。雄伟的是钱塘江滚滚的潮涌,柔情的是西子湖畔的烟雨濛胧。如今舒展后的杭州从“西湖时代”迈进“钱塘时代”,亚运圣火熊熊燃烧,钱塘浪潮奔腾不息,驱动着这座崭新的国际范的不眠之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