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历史 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火热的五月,追寻着红色的记忆。我走进南里镇东林村后沟《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感受烽火年代中华儿女的抗战激情。</p> <p class="ql-block"> 《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设在南里乡东林村后沟王克仁家院内,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旧址有俩个四合院,共有七孔正窑洞,东西四座楼房,十间厅房分东西各五间,东五间是排字屋与打字室,西五间是印刷室。工作人员(包括电台人员)全部住在旧址内,首长住西侧八孔窑洞,保卫连官兵大部分住在本址,少数住址外。 </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华,华北告急,全国告危。华北战场维系着民族抗战。</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间,何云奉命在《中国人报》基础上筹办华北敌后第一份报纸。报社由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定名《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由何云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陈克寒,编辑有李竹茹、陈浚、左漠野。</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九年一月一日,华北敌后第一份报纸《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南里镇乡东林村后沟创刊发行。报纸一出版发行量就达两万份,一年后达五万余份。这一张张散发着浓墨味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从这里飞向大江南北,激励着中华儿女的抗战激情。正如朱德委员长所说:“一张张报纸像一颗颗子弹一样射进了敌人的胸膛。”</p><p class="ql-block"> 《新华日报(华北版)》一九三九五月,在日军进攻晋东南一代后,报社被迫迁到沁县计刀岩村后又迁到武乡县境内继续出版。</p> <p class="ql-block"> 虽然《新华日报(华北版)》在东林村后沟的时间不算长,但从这里诞生的这份抗战“利器”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士气,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也给后人留下了这份珍贵的红色记忆。至今“三匹骡子办报纸,背起报馆打游击”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依然为村民们口口传颂。</p> <p class="ql-block"> 和平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这样一张报纸,从一九三九年元旦创刊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停刊,历时10年零9个月,出版846期,曾先后经历大约9次反“扫荡”战斗,8次搬家。</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何云率领全馆同志坚持工作的战斗。五月二十八日,他在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有57位新闻战士英勇牺牲,其中40余位是华北版“新华烈士”。</p> <p class="ql-block"> 正如何云同志留下的豪言壮语:“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这些用笔杆子作为武器的战地新闻工作者用鲜血写就了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新华日报(华北版)》在东林村后沟创刊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留给后人的却是永恒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