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散记:我的民办教师岁月

孙希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高中毕业之后,曾在本村当过两年半小学民办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七四年六月十四日,我高中毕业了。那时还没有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毕业之后的唯一选择就是回村当农民。毕业前夕,尽管有一些不安,但在时代的风云里,我写了文章《到广阔天地去》,决心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大有作为。回到农村,生产队给了我一个月的适应期,我先是不断地给同学写信,后是到邻村找要好的同学叙旧,再后是根据父母的安排,到南京去看望尚在军界的二伯父。那时的我,人回到了农村,心却仍在学校里。一个月的适应期过去之后,我按照要求参加了生产劳动。我尽管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活并不陌生,但当真回到农村当了农民,我还是吃不好睡不好,经常在梦中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醒来后面对现实经常暗自垂泪。我的人生之路,究竟在哪里?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人生的最大痛苦就是无路可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天,父亲叫我跟他一块去锄地,过去跟我很少交流的父亲,第一次挤出了勉强的笑容,说:社会就这么个社会,我就这么大的本事,你不要怨东怨西,别人能活下去,你就要活下去!听完父亲的话,我整整想了一个晚上,终于从情感的低谷中爬上了岸边,郑重其事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我想,先争取当个记工员,再争取当个会计,最后争取当个生产队长。我如果当上了生产队长,就采用小段包工的办法,让大家每天都有一些自己的时间,每周都有一天的休息时间,每月都能赶一次大集……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认真逐一学起了割、锄、刨、耕、耙、播等农村实用技术……秋天的某一天,我上午在地里干活,中午突然接到了大队党支部的通知:下午到小学报到。我云里雾里地来到了小学,又云里雾里地走上了四年级二班的教室,登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小学民办教师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村当时接近六百户,小学一到五级共有十个班级。当时村子没有统一的校舍,各班散落在东西南北中的农村房子里。小学老师的办公室集中在三间农房里,一间用来当做小学负责人的宿舍,两间用来教师集体办公。当时共有十二名教师,其中一男一女两名公办教师,另有四男六女十名民办教师。按照当时管理层面的标配,男公办老师初宝荣任小学负责人,我们称他初校长;男民办老师孙全亭,一方面协助初校长的工作,一方面负责协调学校与大队的关系。除我之外,还有两名男老师,一个叫孙永春,剃光头、写小说,特别瞧不起浩然的小说,说写的都是“Jiba毛”。另一个叫孙东良,小平头,拉京胡,他说女老师头发长见识短,女老师反戈一击说你妈也是女人,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妈也一样。女老师人数比较多,印象不是太深。记忆当中有两个女老师,曾经是我的小学老师,都是老高中毕业生,长相端庄漂亮,性格温柔大方。还有一位跟我办公对桌,人品好脾气大,我当面称他孙英老师,背后叫她“女二王”,“二王”属当地俗称,脾气暴躁的意思。印象最深的是孙兰老师,高个子,长辫子,特别喜欢唱歌。初校长是个多面手,喜欢写字画画,善长拉胡琴吹笛子。晚上办公结束的时候,他拉二胡,孙兰唱歌,一首《老房东查铺》,唱得月明星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认真查阅了当年的日记,从中打捞出了若干工作上的情景。我参加工作不久,即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教师秋假培训班。参加培训前,我们几个教师按照上面的统一要求,推着刚刚晒好的玉米到公社粮管所换取秋假就餐粮票。其他老师的玉米都验收合格了,惟有我的玉米没有过关。一个漂亮的女工作人员,一遍又一篇地查验着我的玉米,最后冷冷地说了三个字:不合格!我按照她的要求,在粮管所的场地上整整晒了一天,在太阳下山的时候好歹过了关。培训班开设在我刚离开不久的黄崖中学,报到之后的那个晚上,我在校园里独自走了老长一段时间,最后踏着阳光来到了学校的操圽上。月光静静地洒在操场上,晚风吹动着操场旁边的杨树……我回想着在校读书的情景,疏理着离校后的经历,就像一个失散不久的孩子,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熟悉家园,泪水顿时涌了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秋假培训班结束之后,我又站到了四年级二班的讲台上。当时的教学按排是,我既是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又是语文、数学、政治、体育等科的教学任务。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规划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休息时间保持在六个小时左右,挤出时间发奋学习。除了学习必要的教学教法外,我还围绕写字、音乐,读书、写作展开了攻关,下决心做一个合格的小学老师,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让我教学的大队党支部。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数学、语文上,把语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除了加强识字、解词,背诵等基础性教学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力和必要的思考能力,要求指导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每两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每周写一篇作文。每当下达写作题目时,我都按照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开头结尾,分别口头叙述一篇范文。这种看似笨拙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无心插柳柳成阴,还锻练了我的写作特长——口述文章。这个特长,在我十年以后的公文写作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每当公文写作任务特急时,我即一边口述,秘书一边记录,只要能有两天的时间,就能完成领导交给的撰写任务。这是后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七六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唐山大地震,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等三位老一辈革命家先后逝世,打倒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每一件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翻开一九七六年的日记,除了日常的教学、学习外,还记了大量的政治内容,最多的是到街上游行示威、在集中政治学习会上交流发言,在村子的墙壁上写大标语。在初校长的热心指导下,我的写字水平进行很快,逐渐承担起了书写标语的任务。每当来了政治任务求书写标语时,初校长即带着我和几个女教师上了大街。初校长指着一段墙说在这里写一幅,女教师即先在墙上用条帚刷上浆糊,后是在刷上浆糊的墙上贴上标语纸,最后由我挥着刷子在纸上写上政治口号,开始写得比较拘谨,多是长方两种黑体字,后来即逐渐放了开来,写出了粗细相间的行楷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七七年春天,因为我曾在公社小学教师大会上做过典型发言,被教育系统的领导当作人才调到中心联中当了语文老师。一九七七年冬天,我又参加了全国改革招生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在中国教育史的转折点上开始了新的人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