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旧居连连看】 协和催生了天和与恩光

我心飞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协和医院的前身叫“协和医学堂”,成立于1906年,是由英美五个教会合作联合创办的,所以用了“Union”这个词,本来是联合的意思,中文名称翻译为“协和”还是很雅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向洛克菲勒基金会建议在中国援建一所医院,协助中国建立一套系统的西方医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5年6月,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成立的中华医学基金会,花费125000美元购买了协和医学堂及原豫王府的全部土地资产,开始筹建北京协和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协和医院1917年奠基,花费4800万美元,于1921年落成,并于9月16日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典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协和医院先后培养出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医学大家,为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即北平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医院被迫关闭,遣散了所有病人、学生与医护人员。1942年初北平协和医院的部分专家医生来到了天津,两家新的医院由此应运而生:天和医院和恩光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著名的大军火商雍剑秋从北京来到天津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马场道修建了西湖别墅,地点在169号~171号,为英国庭院式建筑,整体分为自用部分和酒店部分。1929年10月31日西湖饭店正式对外营业,由雍剑秋之子雍鼎臣任经理。而自住的部分仍叫西湖别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西湖饭店号称中国人在华北自办的唯一西式大饭店,设有屋顶花园和升降电梯,拥有全市第一座弹簧地板跳舞场,聘请洋人乐队伴奏,其大厅可容宾客七百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春,雍剑秋听说北平协和医院的几位专家医生正在寻找开办医院的场地,随之把生意兴隆的西湖饭店停办,以极低价格惠租给邓家栋、张纪正、方先之、柯应夔、朱宪彝等专家医生,并将一切家具无偿供医院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前财政总长李士伟之子李企韩也给予了赞助。1949年以前医院内挂有雍剑秋、李企韩照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这座与利顺德饭店、大阔饭店齐名的著名饭店变身为天和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和”者,所谓“天津的协和”之意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剑秋(1875~1948),江苏高邮人。1911年任天津造币厂副厂长,后改任德商礼和及捷成洋行军火买办,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商。1918年雍剑秋定居天津,投资实业与房地产,1920年任德商德义洋行经理。曾对基督教会、教会医院及学校大量捐款,在天津的捐款数年都位居第一。先后被选为江苏会馆、广任堂、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中西女中、汇文中学等处的董事长,成为当时津门首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紧邻西湖饭店(天和医院)的西湖别墅,为雍家私宅,很可惜现在这两座建筑都已不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转星移,弹指一瞬间,八十年过去了,这些从北京来到天津的专家医生们,在天津开辟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新天地,其中大多数人成为天津医学界开创各学科领域的奠基者、带头人,繁荣了天津的医学、造福了天津的父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医学巨匠们当年大都生活在天津的旧英租界,尤其生活在现在所谓的五大道地区,其中大多数旧居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使我们得以透过旧居追溯与缅怀先人们在医学上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美篇仅就当年在天津天和医院与恩光医院工作过的原协和医院专家医生及他们生活过的旧居,做一下简单的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方先之(1906~1968),浙江省诸暨县人。中国骨科先驱、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誉为“骨圣”。</span>1925年方先之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不久又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38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深造,回国后在协和医学院任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方先之离开北京协和医院移居天津。1942年7月,在天津参与创立天和医院,并负责普通外科与骨科。1944年8月,创立天津骨科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51年,方先之首创治疗骨关节结核的新方法——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并对骨科进行分类,建立了现代骨科建制。1952年任天津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及天津医学院教授。1968年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方先之旧居坐落于睦南道109号。这座漂亮的欧式建筑始建于1942年,是一座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房。红色筒瓦,出老虎窗,白水泥饰面,装点不规则紫缸砖条纹,外观简洁明快。院落整洁,绿树成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纪正(1905~1984),山东潍县人。初在济南齐鲁大学读书,1928年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学医,获博士学位。1931年至1937年在协和医学院担任院医师、副教授。曾在1933年长城喜峰口等地从事抗日救护工作。1937年赴美深造,擅长胸外科,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1940年回国,任协和医学院外科主任。著述颇多,在医学界德高望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纪正1942年来到天津,与同仁共创天和医院并担任院长。张纪正在1941年成功地进行了我国(也是亚洲)首例“左全肺切除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切除左全肺获得成功的医生,被誉为“亚洲第一刀”。解放后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1984年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纪正旧居在大理道41号,与张伯苓的39号旧居为联体双拼别墅。这座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属于英国庭院式建筑,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坡瓦顶,大屋檐。室内设施完善,菲律宾木地板和楼梯,有欧式壁炉,天花板有灯光灰线,三槽窗,房屋规整,设施完善,环境幽静。与睦南道金显宅等人的旧居属于同年代同风格的建筑,也算是五大道中的“倒座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柯应夔(1904-~1979),妇产科专家,福建福州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同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美国纽约癌瘤纪念医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住院医师、助教、讲师,河北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天津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天津天和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主任。著述有《生理产科学》、《病理产科学》等。为九三学社天津市常委,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委员。1979年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柯应夔旧居在睦南道139号,这座小洋楼建于民国初年,有百余年历史。其间更换了不同的主人。建国后的 20多年中它的主人是妇产科名医柯应夔,此楼为两层砖木结构,采用红砖清水墙,内外环境清雅幽静,一楼外有宝石瓶护栏的平台,是一座英式花园洋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宪彝(1903~1984),朱宪彝是中国内分泌学家,教育家,天津市人。朱宪彝1930年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教授。1942年参与组建天津天和医院。解放后朱宪彝历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河北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4年12月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宪彝旧居坐落在成都道100号。这是一所联排里弄式楼房。该旧居为1950年2月朱宪彝购自联合储备银行、也就是“北四行”的房产。这组建筑建于1934年,是中国工程司著名建筑设计师闫子亨设计的,为三层砖木结构,偏东南朝向,机砖墙身,水泥屋顶,木质地板,三槽窗户,有暖气卫生设备,有前后小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津恩光医院前身是陈善理开办的一所私人妇产科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平协和医院关闭后,内科医生卞万年和外科医生金显宅率先来天津恩光医院打探,回北京后,联系眼科医生林景奎、牙科医生关颂凯、小儿科医生王志宜、耳鼻喉科医生林必锦、妇产科医生林崧、泌尿科医生施锡思、皮肤科医生卞学鉴等人共同加入天津恩光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因<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善理夫妇不愿继续办医院</span>,要退出,故几位协和来的专家医生每人出资五千块买下,接办了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极有实力北平协和医院专家医生的到来,充实了原有的妇产科,并增设了内科、儿科、外科、泌尿科、耳鼻喉科和牙科,使恩光医院成为当时天津为数不多的科室齐全的综合医院,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当年的恩光医院,地点在黄家花园河北路与成都道交口,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万年,接办恩光医院后的首任院长,是精通内科、心脏科的名医。卞万年为著名金融家卞白眉的四子。卞万年曾就读于新学书院,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擅长内科、心脏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万年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去了香港,后移居美国旧金山,在美国继续从事医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万年旧居位于云南路57号,建于1937年。该建筑砖木结构,欧洲风格二层别墅,砖墙体,立面为人字组合造型,层次分明,人字大坡度瓦顶,平面布局错落有序,门窗造型方、圆各异,建筑小巧别致,风格独特,据说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早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王志宜旧居,位于睦南道31号。王志宜是天津人,儿科专家。早年就读于天津严氏女学,1923年于北京培华中学毕业后留美,入康奈尔大学生物系。1927年入密西根大学,1931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任天津女医院儿科医师;1936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医师;1940年回津,任恩光医院医师。1946至1949年还兼任天津第一医院顾问医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妇婴医院、儿童医院顾问医师,天津九三学社常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必锦(1911~1996)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福建永福(今永泰)人。1938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中央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天津恩光医院医师。1951年创制金属橄榄头式食道引线扩张探子,解决了化学烧伤后食道瘢痕性狭窄的扩张手术问题。1956年,林必锦创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并首任科主任。此后,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基础上,又成立天津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林必锦任首任所长。他是我国耳鼻喉医学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必锦旧居</span>在睦南道与河北路交口往西的睦南道60号,是一处西式平房。该建筑大筒瓦顶,三槽窗。虽为平房,但结构合理,住用方便。卧室、餐厅、客厅、书房、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一应俱全。内部装修豪华,顶部有灯光灰线。室外有宽敞的院落,花木扶苏,景色优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崧 (1905~1999)我国妇产科病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林崧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及医预科,后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攻读妇产科;1932年毕业后留任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助教及讲师。1936年赴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进修,1937年回国。1942年在天津有多篇有关妇科的论文发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林崧举家迁到天津,与其他几位协和医院同仁共同组建了恩光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几家医院合并组成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林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任天津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1999年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崧一生</span>清廉自律,衣着朴素,除却毕生的医生职业外,还执迷集邮六十多年,成为天津的集邮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崧旧居在睦南道67号。这座旧居属于折衷主义建筑,三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四坡瓦顶,大屋檐。室内设施完善,菲律宾木地板和楼梯,有欧式壁炉,天花板有灯光灰线,三槽窗,房屋规整,环境幽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显宅(1904~1990年),中国肿瘤外科专家。出生于朝鲜汉城。对乳腺癌、骨纤维肉瘤、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多有研究。在多种癌瘤根治术术式方面作出贡献。主持统一了乳腺癌的国内分类法,创建了中国肿瘤学会和抗癌协会。培养了大批肿瘤外科人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显宅1919年来到中国,1926~1931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并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加入中国籍。1939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副教授和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金显宅来到天津,与同仁合办恩光医院,负责外科和肿瘤科。1980年任天津市人民医院院长、兼放疗科和化疗科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兼实验肿瘤研究室主任。1990年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显宅旧居近邻林崧旧居,在睦南道69号,建造年代与风格相同。天津睦南道中的这一带有很多建筑风格相似的住宅楼。这种路南的房子旧时叫做“倒座房”,即宅子座北朝南,院子也在南面,而宅门开在了临马路的北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锡恩(1904~1990)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医生世家,师从中国早期泌尿外科奠基人谢元甫,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192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预科班,学习成绩与林巧稚齐名,出类拔萃。1929年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获博士学位。1931-1942年留北平协和医学院任副教授,1942年为反抗日本统治,他与施锡恩(1904-1990)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医生世家,师从中国早期泌尿外科奠基人谢元甫,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192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预科班,学习成绩与林巧稚齐名,出类拔萃。1929年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获博士学位。1931-1942年留北平协和医学院任副教授,1942年与一批协和大夫到天津恩光医院行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锡恩在泌尿外科学享有极高声誉。当选过国际泌尿科学会会员和美国自然科学荣誉会员。解放后先后担任天津市人民医院和第一中心医院泌尿科主任,与朱宪彝,杨济时等一道参与了天津医学院筹建工作,任外科学教授。1990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希恩的旧居在睦南道75号,大门开在不长的一条死胡同里侧面,弧形的院墙,小楼的后身临睦南道。建筑风格与不远处的林宅金宅相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学鉴(1910~1979),天津市人,皮肤科专家。卞学鉴出身天津名门望族,是严范孙的外孙,其父卞俶成,著名金融实业家,曾接管祖上家业隆顺榕药庄。其母严智蠲,女性教育活动家。1979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家为天津清末民初新八大家之一、世称“乡祠卞家”,在大理道上有风格各异的两处建筑并列。靠西的带中式凉亭的宅子就是卞学鉴旧居,为其父卞俶成所建。该旧居位于睦南道81号~87号,建于上世纪30年代,设计师为阎子亨,旧居是四室两厅的西式平房,内部设计巧妙,颇为实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无论是天和医院还是恩光医院,都为天津培养出来很多一流的专家医生,使天津的医疗水平有了极大提升。1956年天和医院、恩光医院与中纺医院、邮电医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此北平协和医院专家医生来津的辉煌历史告一段落,并开启了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