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民间故事:叶知州夜访北大寺

郑州乡土文化家园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郑州最后一任知州,名字叫叶济,杭州仁和县人。由于它是一个清官,受到老百姓的爱戴,曾经两次做官,分别做过知州和县知事。知州是清末官职,县知事是民初官职。因为改朝换代所以连续两任,长达八年之久。郑州老百姓都说他是一个好官,是一个清官,被尊称为““叶大人”“叶公”“叶老”,有人这样评价:“听断明绝,與情爱戴。”这句话恰如其分,十分公正的评价了叶济的官品和为人作风。</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又赶上清明季节,春风和煦。叶大人忙完公事,忽然心血来潮,想到城外面踏青。他带着老妻幼女,一家人高高兴兴出了衙门。他不远去,也没有要管家吩咐伙计牵马备车。几个人信步走在北大街上,这是要出北城门到郊外去。</p><p class="ql-block">穿过马号街,经过一条巷子的时候,看到巷子里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像潮水涌金进座一座大庙。叶济一看这么多人,心里开始犯嘀咕,本想着亲自过去问问,可是看看老妻幼女就在身边,多有不便,还是先去郊游吧。</p><p class="ql-block">叶济虽然去踏青了,可是心里老是惦记这事,从郊外回到衙门以后,立刻派手下人会侦探的人去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这些善男信女也真是起了怪了,天天都往那个大寺庙里赶,一连一个月都这样的。这个侦探再次期间,去了三次,可是那一群善男信女既不信佛,又不信道,穿着打扮也不和城里众多人一样,所以做出来的事更是让人奇怪。侦探一无所获,刚要把腿,打算离开,就被眼前的事绊住了脚。</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小摊贩正在寺庙门前卖油条。生意正红火呢,从庙里出来一个老头。老头赶小摊贩离开。小摊贩脸上很不高兴,嘴里嘟嘟囔囔,看看寺里那么多人,也不敢有啥迟疑,只好硬着头皮,收拾收拾家伙,这就要离开。</p><p class="ql-block">那个侦探跟踪小摊贩到没人的地方,就问:“这寺里聚集那么多人,那是弄啥嘞?”这个小摊贩心里还气着嘞,他说:“这你到不知道?那么多人聚集一起,会是好事吗?白莲教,义和拳,也是这样聚集的,还有什么太平长毛,都是一群善男信女。”他们是想在打江山,另立朝廷,再选真龙。”</p><p class="ql-block">侦探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些善男信女,一个个不是让岔子,一人说话,全都响应,要是急了,我多大的个儿,也会被打下,当肉给剁了包饺子,剩下的骨头,也会熬汤喝。想来想去,不敢惹,只好回到衙门告知叶济。</p><p class="ql-block">叶济一听,面色沉重,揪着胡子,半天沉默不语。后来也没有想出个好办法。最后,他打算亲自去看看,哪里究竟发生了啥事,然后决定就事论事,再做处理。为了不晕人注意,他早有所备,弄来了一套和那些善男信女一样的衣服穿在身上。要是走在大街上,还真没有人认出他嘞。</p><p class="ql-block">要说,这个寺庙离州衙不远,建筑规模也不小。可叶济和那里的善男信女不一个信仰,也从来没有去过那里。要不是侦探说得一惊一乍,他才不去光顾那里呢。</p><p class="ql-block">叶济进了大门,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八角楼,飞檐挑角。打着灯笼再看前额,竖匾大书三字:“望月楼”。前院石碑林立,后院有两棵大松柏。大殿卷棚,中原古建,风格相同,大殿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光彩四射,令人称赞不绝。大殿上方,挂着不少匾额,叶济只顾私访,不顾细看。</p><p class="ql-block">叶济看别人往里走,他也脚不停步往里走;他看别人找地方跪下,他也找个空隙猫下来。过了不一会儿,来了三个老头,头戴小帽,款袍大袖的,一看就是庙里有地位懂得多说话算数的人。其中一个人忽然大声讲话,声似洪钟,叽里呱啦,叶济也不知他念叨的是啥。时间漫长,四十多分钟过去了,那人才停止说话,其他人等,一起磕头谢礼。叶济这好比入乡随俗,人家怎么着他怎么着,礼数周到。</p><p class="ql-block">叶济最后出了寺院,可是什么异常也没有发现,可是那位高人讲的东西,他是一字不知。他如鱼埂喉,不吐不快,眼看人们就要走散,他拉住一个老头说:“老哥,平时我耳背,又不想缺礼数,今天进寺,不知道讲的啥。”那老头也懂得不少,会的也不少,看了看叶济,也没怀疑,就说出来要讲的内容。原来全是最早记载在羊皮卷上的内容。叶济听着听着,这是圣人教诲的东西,为的是引人向善。</p><p class="ql-block">到了第二天,叶济找人到庙里找来经书,翻了几遍,没有发现有啥不对的地方,他又想了想前几天夜里,望月楼有人大声吆喝,原来是在礼拜,祈求赐福,也没啥可疑。</p><p class="ql-block">想完了这些叶济心里豁然开朗,他把那个侦探叫来,所有衙役人等必须全部到场。他先是呵斥侦探,做事深入百姓要,细心调查,认真判断,不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那个侦探听完满脸羞愧,无地自容。叶济有对其他人说,凡事都不得妄报,以此为戒,下不为例,否则治罪。说到最后,要求手下人尊重民俗民风,不得歧视,团结一心,才保太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