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青工朋友大家好:</b></p><p class="ql-block"><b>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上个世纪90年代山海关站分界口——“驼背运输”的故事或者说“营销战略”!</b></p><p class="ql-block"><b> “驼背运输”是山海关站红旗分界口精神的一个典型故事,是普通劳动者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创新发展中的一个视角。通过视角感悟企业优秀文化精神内涵和驼背运输的魅力,将其光荣传统发扬光大。</b></p> <p class="ql-block"><b> 众所周知 ,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很快,铁路经营方式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规律,满足交通运输需求,破解运输中的“瓶颈”制约,山海关站大胆实施“驼背运输”。</b></p><p class="ql-block"><b> 为解决装车限制口的制约,缓解出关货物运输压力,针对空棚车、空敞车来源不足,出关货物积压等实际问题,山海关站采取“驼背运输”的解决方法,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方式。其有利于发挥编组站独特优势,用好空回东北平板车资源、货场资源及人力资源,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通过平板车装运水泥、化肥等货物,打通了秦皇岛地区水泥外运通道,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企业运输收入,加快东北经济振兴,为解决东北物资短缺发挥了重要作用。 </b></p> <p class="ql-block"><b> 关于“驼背运输”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从概念上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利用平板车装运重载汽车,实施公路与铁路运输对接,在货物运输经营方式上,由“坐商”变为“行商”,面对市场,主动上门服务,招揽货源,改变过去在车站坐等托运人上门送货的受理方式。驼背运输就是减少装卸作业次数,节约运输成本。但实施过程难度很大,需要完善运输基础设施,货场线路需要有端部站台,汽车直接开上平板车,这个方法很好,方便货主、运输快捷,我们办理了几批业务,效果不错。但短板突出,一是汽车类型不统一,增加装载加固难度;二是汽车装载重量超过平板车载重;三是汽车高度超限;四是汽车轴轮与平板车承重点不一致等。另外,列车运行速度限制,增加铁路运输成本、延长车辆周转时间等因素,办理这项业务受到了限制。</b></p><p class="ql-block"><b> 另一种是利用回空平板车装运货物,如袋装水泥、化肥等,货物堆码两头,中间低两头高,重量集中在前后轴位置,形状像骆驼形体,简称“驼背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在安全上也存在短板,袋装货物易窜动 ,需要在车底垫上防滑草垫。货件堆码不好加固,平板车端部需要增加1米长车立柱。调车作业经过曲线,容易发生偏载,列车运行安全风险很大等。</b></p> <p class="ql-block"><b>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有人说:“驼背运输”是一步险棋,为什么还要走,难道不走不行吗?是的。山站人知道实施驼背运输没有十分把握,但有十分的信心和勇气,为了顾全大局,只有背水一战、走出困境,才能改变运输中的被动局面。为了确保货物列车运行安全,调车作业安全,车站组织专业人员对课题攻关,发挥长板优势,弥补短板弱项,降低安全风险程度,解决安全隐患,使“驼背运输”保持良性循环。精准制定装车方案,经过原锦州分局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把好装车关,时任赵站长亲自到现场检查装载加固情况,车间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动态监督指导,货运员监控装车,确保装载不偏、重量不超、堆码标准、加固牢实。把好安全关,研判安全风险,指派调车指导或调车队长负责监控调车取送作业,组织三车一组、六车一组进行驼峰解体试验,大组车禁止上峰。通过试验确保调车作业、列车运行安全。山站人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业车编入列车后,货检作业人员再次严格检查货物装载加固情况,不能因为多装一车丢了安全,不能因为装载问题出现安全险情,不能因为抢装车危及人身安全,只有牢牢把握安全主动权,我们才能确保山海关站分界口畅通。</b></p> <p class="ql-block"><b> 在故事里讲两个先进典型人物,值得我们学习。只有读懂,才能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贡献青春力量,写好自己的理想人生。</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是优秀共产党员、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原山海关站运输计划科长(调度室主任)韩中朝,他有一手好字让人羡慕;他工作勤劳、任劳任怨让人敬佩;他求真务实、肯于吃苦让人感动,组织交办的工作一点不走样,用心做好。他担任科长十几年,节假日从未休息过,把站当成家,一心扑在事业上。他父亲去世只请半天假,遗憾的是父亲临走前他没和父亲说上一句话,办理完丧事后立即返回岗位,审批当日班计划,接听定时电话会议,组织交班会,布置运输工作。在实施“驼背运输”过程中,他精心组织,从班计划入手,要求运转选配好平板车;从装车方案抓起、组织货源;从取送调车作业开始到作业车挂运过程,层层把关、环环卡控,不留隐患,使这项新举措落地有声。他付出了,不求索取,他的精神境界更为高尚,激发青工斗志、催人奋进。退休后,老同志遛弯相逢时,谈论驼背运输都是干货,大家就是想多装车、装好车,也没想什么苦累、奖金荣誉等,还谈论忠诚敬业的好科长——韩中朝!</b></p> <p class="ql-block"><b> 优秀共产党员、原货运值班员刘利民,他是锦州铁路区域、秦皇岛市书法、绘画、篆刻的业余爱好者,他的作品在《秦皇岛晚报》等媒体上报道刊登,多次获奖。他是改行从事货运工作的,经过自学装载加固等货运知识,很快成为该系统行家里手,技术业务骨干。他是最早接触“驼背运输”业务,他是棚车、平板车、敞车以及集装箱装运袋装水泥、化肥等三个方案的设计者。特别是平板车装运袋装水泥的方案,他走访厂家了解掌握袋装货物属性,向车辆部门了解平板车基本构造,掌握使用规定及货物装载要求等。他专心研究、精益求精,经常熬夜,放弃节假日休息,有时忘记饭时,他的执着韧劲,感动了老伴。老伴说:“家里的活你就别干了,集中精力做好你的事!”他的行动感动了职工,说他:“刘师傅干的活,领导放心、让人佩服!”他说:“凭良心干活!我制定方案时进入了爱好书画的状态,注入了新的能量,一心做好!”,为了防止装载偏重、货物窜动、货物湿损等问题的发生,他到现场指导装车,检查货物堆码、装载加固等,浑身都是水泥,他也不嫌弃这个环境。“眨了眨眼,看到像个泥人带着微笑收工的工友,干着又累又脏的装卸工时,真的感动了我,心里不是滋味,一定要把最佳方案制定出来!”是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心有所念、终有所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设计的装车方案得到了局、分局主管部门的批准,而且,在全局货运系统进行了推广。</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驼背运输”,涉及车站工种很多,包括货运、货检车间工种,运转行车、计划车号、调车等工种,车间之间、工种之间、工序之间同心协力、密切配合,保持信息畅通,做到无缝衔接。从初期的日装几车,到日均装车达到百车,历经风风雨雨,遇到了各种困难和坎坷,山站人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凝心聚力、敢于拼搏,发扬红旗分界口精神,经过不懈努力,缓解了关内运输压力,为“驼背运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据不完全统计,山海关站利用空回东北平板车发送水泥日均4000多吨,一年累计140多万吨,缓解了华北运输压力,解决了东北大宗货物短缺问题,同时,增加了企业运输收入,解决了集体职工工资收入问题,稳定了职工队伍。</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一起回忆往事,见证了驼背运输的发展过程,见证了默默耕耘、甘于奉献山站人的风采,他们植根于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生动诠释了劳模、劳动、工匠精神。原车间负责人于泳、董学武、宫德明、孙凤石、周敬敏、解福生,劳服负责人曹永志等同志,原货运值班员周建忠、叶霞、整车计划王永义等货场八道整车货运员同志,原站调员岳福南,原调车指导、队长王海军、李长利、褚守勇、刘春义等同志,他们是“驼背运输”中的先进典型代表。</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一起回忆往事,走访时,听老前辈讲:“我在铁路干了40多年,平板车装运袋装水泥是头一次,真的很难,很担心,挂运出去的车,不到卸车站,你都睡不好觉啊!我们无愧于山站人,看到铁路的辉煌,我们献出青春是非常值得!”是的,成功不是在那一刻,而是在奋斗的历程之中。老一辈高尚的精神境界,创新发展的力量,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大力弘扬铁路时代精神,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感谢刘利民等同志提供的照片及信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撰稿人:郑胜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海关站关工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3年6月2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