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国耻!记住8月8日,中国人的父亲节。

高剑父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6日,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千万父兄,上海《申报》刊文署名颜惠庆、梅兰芳等十人的文章,倡议发起创立中国人自己的父亲节8月8日。“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虽然上海当时仍受日军控制,但倡议的本质是“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发起的这次“父亲节”活动,因为当时上海仍处日寇铁蹄下,没形成很大的影响和传播。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上海名流潘公展、宋汉章、杜月笙、吴稚晖、钱永铭等等数十人,再次联名向请求政府立定每年8月8日为“父亲节”。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p> <p class="ql-block">  该请求得到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可佩花作为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1946年8月7日,“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颜惠庆应邀在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与会人士齐声高唱《父亲颂》:“劳苦劳苦父亲苦,我爱我父肺与腑。羊跪乳,乌反哺,爱我父,爱我母……”。</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牺牲的军人,相当大一部分没有来得及成为父亲。牺牲将士的平均年龄虽无全面统计,但可以清晰了解到几个数字:“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教导队士兵平均年龄24岁;1938年衡山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平均年龄25岁。1946年的“八八父亲节”,纪念父兄,也纪念没来得及成为父亲的他们。</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战死疆场,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父亲节的设立,不但是对抗战中牺牲的父兄的纪念,也是激励后人不忘国耻,砥砺前行的力量。同时,父亲节的“八八”与敬老节“九九”,互为呼应,也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