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阳非遗千姿百态,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南阳人的文化宝库。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形式,让非遗项目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从享誉国内外的南阳烙画、镇平玉雕到屡屡成为耀眼“明星”的内乡宛梆、南阳三弦书,再到充满烟火气的方城烩面、镇平烧鸡、新野板面……漫长的岁月孕育了南阳灿烂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丰厚的非遗资源。这些文化印记历久弥新,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给南阳人心灵的滋润和慰藉。</p> <p class="ql-block">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的板头曲(南阳市)、宛梆(内乡县)、大调曲子(南阳市)、三弦书(南阳市)、镇平玉雕(镇平县)、方城石猴(方城县)、盘古神话(桐柏县)、西坪民歌(西峡县)、越调(邓州市)、皮影戏(桐柏县)、罗卷戏(邓州市)、烙画(南阳烙画)、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些代表着南阳记忆与文化品位的非遗项目,每一个背后都有着数代人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南阳市卷》,一部94卷的大书,收录语言文字项目1127个,民间文学项目6571个,民间美术项目320个,民间音乐项目502个,民间舞蹈项目345个,传统戏曲项目490个,曲艺项目620个,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项目744个,传统手工技艺项目661个,民间习俗项目1910个,民间信仰项目338个,民间知识项目764个,传统医药项目2177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个、代表性传承人1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5个、代表性传承人5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9个、代表性传承人349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52个、代表性传承人1389名。</p> <p class="ql-block">2009年起,我市各级非遗保护部门对全市非遗进行了全面普查,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97100条,实际调查项目达16646个。</p> <p class="ql-block">6月10日至25日,“天工开物”南阳市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成果展在市文化馆举行,展出我市传统工艺类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卧龙区的南阳烙画和传拓技艺、宛城区的剪纸和蛋雕、镇平县的玉雕和布艺、社旗县的木雕和铜器制作、唐河县的面塑和布艺、淅川版画、方城石猴等。展览采用陈列、体验交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