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梦回青山一一湖南邵阳知青回忆录》经过顾问李兰君,编辑部主任朱鹏涛和陈建湘、龙国武两位主编三个月的紧张的策划、组稿、编辑、审改,终于在2022年7月上旬付梓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梦回青山》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湖南省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谭谈题词,邵阳著名书法家罗一川书写书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疫情情况,此书几经辗转到我手中已是2022年12月上旬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快递手中接到沉甸甸的,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梦回青山》一书,我便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从头至尾,把每篇凝聚着每一位知青心血和智慧的泣血之作,认真地拜读了一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书收录了74位作者撰写的74篇当年上山下乡的回忆文章和25首诗歌,征集了40余幅具有时代特色的黑白照片。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一幅幅图片,追忆着远逝的知青岁月,实录着艰难的知青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74篇文章里面包括我的一篇《我的“大学”——西岩农场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青生活青涩艰难,懵懵懂懂,犹如在大海里漂泊的一片树叶。当我接到邵阳知青研究会龙会长的约稿通知,心里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因为六年半的知青生涯,有太多辛酸往事不堪回首。龙会长还叮嘱不能超过两千字,我又犯了难,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而且我们是集体下放,不是插队,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岂能是两千字说得清道得明的。我只好反复思考,捋了又捋,筛了又筛,数着字数写,稍不留神又超过字数,只好把细枝末节剔去,把主干留下,最后终于在两千字内完成文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把初稿发给龙会长,他阅后表示很满意,但要我把题目改改,因为“撞车”了。我初稿的题目是《知青岁月》,后来女儿提议改成《我的“大学”》。龙会长见后说:很好!题目就这样一锤定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罢,掩案沉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思绪随着一篇篇回忆文章穿过时间的隧道,重新又回到了青山,重新又回到了当年无望的峥嵘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书中的每一篇泣血之作,无不是当年知青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水砍柴,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理地球的真实写照。没有虚构,没有夸张,只有岁月燃烧的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没有丰满的理想,只有渺茫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当时由于政治条件以及多种缘故,许多知青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失去了就业机会,错过了恋爱与婚姻的最佳年龄。现在想起,仍不免泫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十年 世事沧桑,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当年懵懂年少的知青,如今已成为须发花白的老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如其人。我仿佛听到他们一颗颗激烈跳动的心,我仿佛看到一位位为了祭奠曾经逝去的青春,已经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老知青们,戴着老花镜在伏案奋笔疾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曹禺有一句话:“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著名的大文豪都这样说,何况我们这支笨拙的笔说得清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知青中不乏有相对的幸运者。但当下有句很火的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世上任何事情没有绝对,静好的岁月同样也不存在。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要有人遮风挡雨或者保驾护航才能实现。像当年那些小小年纪,人生地不熟,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出身不好的知青,不但“壁上挂团鱼,四脚无靠档”,还在团鱼身上背了口沉重的大黑锅,生活道路处处举步维艰,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都是一起下过乡的知青战友,可以说是千帆过尽,风景看遍,饱经风霜坚强挺过来的“看透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士。</span></p><p class="ql-block"> 《梦回青山》的问世,为中国知青文化增添了一笔珍贵的知青史料。“千年文字会说话”。应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知青群体,怎样在农村渡过他们最宝贵的青春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衷心地感谢李兰君、朱鹏涛、龙国武、陈建湘等无私奉献的编辑部成员!我们有太多的情感需要倾诉,有太多的回忆需要承载,是您们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圆了广大知青的梦。您们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历史会感谢您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23日写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知青时期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