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儿化音”

敏格格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 今天小文的题目是,北京人的“儿化音”。欢迎您来捧场!不胜荣幸!</p><p class="ql-block"> 提起北京人的“儿化音”那真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言难尽!”北京人的“儿化音”,无处不在、极其丰富、用法多多,很难掌握。本小文试着解读一下北京人的“儿化音”,欢迎朋友们指正和补充。</p><p class="ql-block"> 北京人的“儿化音”,一般有以下常用情况。一般表示大的,隆重的,不能加儿音,比如北京各个城门,只有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可以加儿音,其他城门一律不加。新北京人和京外人士干脆就甭费劲记了,就记住所有的城门都不加儿化音就行。但是,一般的门可以加儿音,比如公交车前门儿上后门儿下、公园门儿、机关大门儿、四合院儿院门儿,校门儿都可以加儿化音。这就符合下边的原则,表示小的,可爱的,可以加儿音。比如“小孩儿“、“宝贝儿”、“小姑娘儿”、“小丫头儿”、“小猫儿”。表示轻视的也可以加儿音,比如“小偷儿”、“小流氓儿”、“小混混儿”。关于这种用法需要说明的是,北京人比较爱说什么什么子(北京人读音啧ze。注意不读zi),比如小孩子、女孩子、小伙子,北京孩子的小名儿也往往带个“子”字,比如明子、敏子、娟子、祥子、福子,一旦加“子”就不能再加儿音了,不能说“小孩子儿”、“祥子儿”。在“子”的后边加儿音的有一个,老北京人会说“鸡子儿”(意思是鸡蛋,原来老北京人觉得说蛋字不雅,说鸡子儿的时候子念zi三声),只有这一种情况子后边加儿音。一般情况“子”后边不要加儿音。再有就是有人觉得既然“小爷”是表示小孩儿,就说“小爷儿”,这是不对的,小爷不能加儿音,如果想加,可以说“小爷们儿”。</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  下面说说关于“桥”。我理解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是桥,一般就不加儿化音,比如卢沟桥,十七孔桥。如果主要是表现地名,那么就加儿音。比如天桥儿、北新桥儿、六里桥儿。这些桥原来都有,后来主要是作为地名出现慢慢的就加儿音了。还有的桥还在,地名也很突出,比如“后门桥儿”,后门桥儿是老百姓的俗称,其实是处于地安门外中轴线上的万宁桥。老北京人管地安门叫后门(这个后门不能加儿音),所以就管地安门外的万宁桥叫后门桥儿。其实您不加儿化音也不要紧的。再有所有的立交桥都不加儿化音,所以我建议大家就像城门一样,“桥”都甭加儿音了(天桥儿除外),这样也省事,也不会别扭。强调一点,天桥儿因为太有名了,所以记住天桥儿加儿音。</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  第三我想说说关于馆和关于院。北京人只有饭馆儿,咖啡馆儿,小酒馆儿加儿音,其他的馆都不加儿化音。比如,博物馆、文馆,武馆、宾馆、图书馆、展览馆等等一律不加儿音。院,如果是强调单位性质的,一律不加儿音,比如医院、博物院、卫生院,科学院、研究院,如果是强调院子区域的可以加,比如四合院儿,大杂院儿,再比如说“门诊在医院的前院儿,住院处在医院的后院儿”。或者说“我们住在电科院家属院儿”,或者说“我们小区院儿里种了很多花儿”。我个人意见,凡是对说馆和院拿不准是否带儿化音的,干脆就不带,不带也没事,带不对反而不好。</p> <p class="ql-block">砖塔胡同</p> <p class="ql-block">  北京人的儿化音主要是用在名词上,动词基本不用。如果一个字既有名词性质又有动词性质,那么名词时可以用,动词性质时一般不用。比如堆做动词时不能加,如果把什么堆成一堆儿那第二个堆是量词性的,就可以加。再比如走这个字,走路,是动词时不能加儿音,“瞧您这两步走儿!”(这是在批评某人走路姿态不好),这里的走儿是名词性的,就可以加儿音。北京话有一个字挺独特,就是“玩”,它做动词时也加儿音比如说“玩儿摄影”,由玩组成的名词“玩具”倒是不加。北京话还有一个词值得一说,就是“朋友”,朋友俩字一起说时绝对不加儿化音,友和别的组词就加,比如“票友儿、校友儿、牌友儿、驴友儿”。</p> <p class="ql-block">砖塔胡同</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特别强调的,对于成年人、长者、尊者如果必须提到名字的时候,不能带儿化音,比如有的自媒体人说“前两天罗援儿跟我说”听着非常别扭,其实他提到的这位罗援是一位老将军。只有对小孩儿的昵称,或者关系特别亲近的人有可能用小名时加儿化音,一般都不加。跟别人提到某人的时候,说全名的时候都不加儿化音。</p><p class="ql-block"> 我前边说对于城门、馆、院这样比较重要的方面都建议您拿不准就不加儿化音,也不要紧的,特别是播音员自媒体人等岗位,更要好好说普通话,别出现“文化馆儿”、“罗援儿”这样的错误。</p> <p class="ql-block">砖塔胡同</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有人以为北京人的儿化音都是在词尾,其实不是的。北京人的儿化音有很多在中间。比如说爷儿仨,娘儿仨,哥儿仨,姐儿仨。以前老北京对于亲兄弟,叫“哥儿们”。一般亲兄弟姐妹之间不说哥们儿姐们儿,同学朋友可以说“哥们儿”,“姐们儿”,当然几个朋友也可以称为“哥儿几个”。“姐儿几个”。</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儿化音在中间的,比如“玩儿命”,“玩儿阴招”,“玩儿古玩“,“玩字画”,“玩儿麻将”等。</p> <p class="ql-block">砖塔胡同</p> <p class="ql-block">  但是,可但是,有一种说法,逼疯北京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乱加儿化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花容失色。我深以为然。因为有的词加了儿化音和不加儿化音,完全是天差地别的两个意思。我举几个例子,您感受一下。比如:</p><p class="ql-block">1.“上眼药”是治疗眼病,</p><p class="ql-block"> “上眼药儿”是到领导那说别人坏话。</p><p class="ql-block">2.“洗澡”是洗浴,</p><p class="ql-block"> “洗枣儿”是洗吃的枣儿。</p><p class="ql-block">3.“宝贝”是需要珍藏的宝物,</p><p class="ql-block"> “宝贝儿”是喜爱的人,</p><p class="ql-block">4.“头”是指脑袋,</p><p class="ql-block"> “头儿”是指领导。</p><p class="ql-block">5.“花”一般指烟花爆竹那类花,</p><p class="ql-block"> “花儿”是花卉那类的(也包括假花儿)。 </p><p class="ql-block">6.“白面”是小麦粉,</p><p class="ql-block"> “白面儿”是毒品。</p><p class="ql-block">7.“清早”是早晨,</p><p class="ql-block"> 青枣儿是青枣儿</p><p class="ql-block">8.“挑刺”是挑鱼刺,</p><p class="ql-block"> “挑刺儿”是鸡蛋里挑骨头。</p><p class="ql-block">9.“小人”是相对于君子的,</p><p class="ql-block"> “小人儿”是儿童。</p><p class="ql-block">10.“老人”是老年人,</p><p class="ql-block"> “老人儿”是在某单位,某组织,某领域待的久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许多听着别扭的几乎都是乱加儿音完成的,根本不加很少引起问题。所以我还是觉得拿不准的一律不加也没事。</p> <p class="ql-block">砖塔胡同</p> <p class="ql-block">  北京人的儿化音是随着语言的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儿化音的参与使得北京话更加风趣幽默柔和(因为篇幅所限,本文这方面写的很少),更有利于展示北京人温而尔雅、谦逊有礼的精神风貌。不过说到底北京话只是一种方言。即使是北京人也越来越少用儿化音了。大家都说普通话,越是正式场合越说普通话,所以我们好好说普通话就很好。试着解读北京话中的儿化音只是一种尝试而已。 </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谢谢您来捧场!</p> <p class="ql-block">砖塔胡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