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记忆

果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节日继承下来的。”深以为然。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看着大街小巷穿梭着购物的人群,我不禁回忆起童年的端午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童年的端午过得是热闹。“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雄黄酒,洒庭院,小孩头上画老虎;驱邪气,防五毒,高高兴兴过端午。”就像民谣里唱得那样,小时候的端午节热热闹闹,高高兴兴,是四里八乡的孩子们整个上半年的期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进入农历五月,我们一群孩子们就忙乎起来了,满山满梁地疯跑去挖香茅草,挑选沙地里根扎得深长得直的挖,那些香茅草绿叶小但根子长,制成的刷子个大,身体长,而且浑身都是纯白色的,用五色丝线缠起来才漂亮。一大把一大把的香茅草挖回来后,嗅一嗅香喷喷的,沁人心脾。一根一根除去根须,然后用针去挑成细丝,这可是个细致活,用力必须均匀,不然挑断或粗细不匀。奶奶坐下来慢慢地用针挑,边挑边给我们唱民谣“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长大了,才知道五毒不是什么猛兽,而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它们在这个时节大量繁殖出现,咬人伤人,甚至传染疾病。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健康,老人们选择用香草驱虫防病。孩子们则围坐在奶奶旁边静静等候。把香茅草挑成均匀细长的香毛后,用五色丝线扎成一个个精致的小刷子,毛草白里透黃,丝线五颜六色还散发着香味,那简直是工艺品,捧在手心里看一看心爱至极,再闻一闻那种感觉至今难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让我纠结的是那些香囊。村里手巧的媳妇们缝制的香囊各式各样,有红色公鸡,有黑白花纹的蛇,有黄色的小鸭子,有花老虎,有睁着红眼睛的小白兔子……它们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妈妈心灵手巧,但活多忙得无暇顾及这些,自己又做不来,只能求助于奶奶,奶奶手拙只能缝制一些简单的香包。姑娘们佩戴着香茅草刷刷和各种香囊挨门子显摆,二奶奶家的凤儿戴得个大红公鸡香包让我羡慕了好一阵。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姑娘们每人戴着一串饰物,手腕上系几根用雄黄染色的线,聚在一起比赛饰物。这些伙伴在一起比饰品比穿戴,吱吱喳喳、嘻嘻哈哈地闹腾着,那种童真童趣真得让人怀念,那浓浓的节日气氛是永远难忘的,也是永远怀念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阳光透过窗户,清风摇曳着树枝,我们朦朦胧胧地睁开眼,就看到父亲抱着一捆艾草回来了,上面还挂着晶莹的露珠。爷爷把艾草编成一条条的大辫子,每个门楣上掛一条,说这样可以驱虫避邪。女孩子把它和头发辫在一起,男孩子们用艾条编个帽子戴在头上。爷爷纽成一条条艾腰挂在窗户上晒干了,干艾条点燃了可驱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家乡地处黄土高原,没有粽叶包粽子,就把糯米浆酸了做凉糕吃。母亲做的凉糕,黄里透白,晶莹剔透,金黄的凉糕上镶嵌个一颗颗红枣,再铺上葡萄干,撒上玫瑰花瓣,凑上去闻一闻,好香啊,等不及凉了就在上面啃几口。 妈妈在凉糕上浇上玫瑰红糖蘸料,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吃了,用勺子挖一口放在嘴里,凉凉的、甜甜的,闭上眼睛一咕噜咽到肚子里,那种感觉真的很爽,凉得透心,甜得陶醉。当时虽然食物不是那么丰盛,但我们的内心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那温馨的场面让人回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爷爷和父亲端坐在炕上,斟一壶雄黃酒,就几样小菜,我们兄妹四个围在旁边,父亲边喝酒边给我们讲白蛇和许仙的故事。许仙怀疑白娘子是蛇精化人,于是在端午节这天劝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白娘子无法推辞,最终显出原形。结果把许仙吓得昏迷不醒,白娘子上山采药经历了多重磨难,最终采回仙药,救活了许仙,自己却触犯天条,被压在雷锋塔下。爷爷还不时用筷子醮上酒抹在我们的小脑瓜上,或男孩子在额头上写个“王”,爷爷笑着说:“今天是端午节,这一年都要无病无灾,平平安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童年时的我,不知屈原为何许人,更不知赛龙舟缘起于中华民族古老的龙图腾,却丝毫不妨碍端午的热闹,亲情刻入幼小的心灵,成为我记录岁月流逝,感知世界美好的成长坐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市场上粽子五花八门,粽馅各种各样,但这些昂贵高档的粽子却勾不起我的食欲。是啊,外面的粽子再精致,再鲜美,可终归不是父母地里长出来的黄米,不是母亲亲手淘洗,浆酸,做好的凉糕。纵使解得了口腹之馋,又如何解得了思乡之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而现在,端午过的是一肩挑两头的那份责任。不求显赫富贵,但愿孙儿平安长大,老人长寿健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岁月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如一朵泛起的浪花。这一朵朵浪花,正是岁月更迭的仪式,见证了在河中嬉戏的我们,一点点长大,一步步变老,感悟人生的节奏和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