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的人必须要学点古典诗词(主讲 沈江 2023.6.21)

李美仪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诗词与书法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书法爱好者在临帖、读帖或写些书法作品,其内容大多是古典诗词中的诗句,作者都会暑上书之、抄之哪一位诗人的作品,书者很少写自己的作品。现代的人大多不会写诗,只不像古代的文人字写不好,诗不会作,要想考取功名,绝对是不可能。那时的书法和诗词是教育必修课,古代的文人大多是诗人兼书法爱好者,他们写诗、写字是基本功,一般他们写的诗,大多会用书法的形式写出来。现代的人不需要通过书法和诗词来考取功名,书法和诗词不是课堂上的必修课,可学可不学。这就是古人与今人区别所在,诗与书法距离越来越远了,会写诗的人不会写书法,写书法的人不会写诗。所以说:当今的写书法的人不能写自己诗词,终归是一种遗憾;现代的诗人不会书法,也是一种遗憾。目前,怡情书法班开设诗词写作课,让书法爱好者去学点古诗词,自己能写诗,大家一边把字写好,一边学点古诗词,这样不但能写字,也能写诗,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那么怎样写古诗词呢?</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想做好活的话,一定要会使用工具。学诗词的工具,也就是说:欲学写古体诗词,必先要掌握两个要素:一个是要熟悉诗词汉字的平仄四声,第二个是熟悉诗词的韵角以及句式、字数和需要对仗的地方等等。这是学写古体诗词的利器和工具,不会使用此种工具,不弄懂它的规则和要求,是写不好古体诗词,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讲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常所说的旧体诗,实际上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一般来说,人们习惯把唐以前的诗称之为古体诗或古风,古体诗只要求押韵,不太讲究平仄和对仗,形式也较为自由。故此也有人说,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而我们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不讲古体诗,讲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萌芽于南北朝,由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倡导形成,他提出了诗歌的声律,用平、上、去、入四声来协调诗的音律,主张写诗应办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句活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讲:五言诗的一句之内,声调应该各不相同,两句之内,轻音重音应该各有差别,能轻妙地达到这样的旨意,才能开始谈谈诗词。要我去理解:就是在写一首诗时,在一首诗里的音韵要相同,这样才能谐调,平仄要相间,高低起伏才有变化,这样人读起诗来,诗才会有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强,音乐美的感觉来。总之,你们要掌握两点:一个是押韵,另一个平仄。掌握好这一两点,就可以写诗了。</p><p class="ql-block"> 一、四声与平仄</p><p class="ql-block"> 欲明平仄,得先懂四声。四声包括古代的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的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如中、央。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如重、阳。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如养、肿。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如漾、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普通话里没有,但很多方言里有,如扬州话里 枯-哭,摆-百,闭-壁,欺-七,住-筑。 左边是非入声字,而右边是扬州活入声字读音。入声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声调,在各地方言里都有,普通活里没有了,很多入声字都散入到普通里四种声调里了。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入声字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幺说:诗词要讲究平仄呢?诗和词或曲,从诗词曲句中读音来,有一种音调上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的变化,都是从每首诗句中的字词读音上交替运用平声和仄声,才使读音上不单调,有节奏感,还具有音乐美,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汉语从根本上来说,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重音一般都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这样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平仄交错,</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构成了一首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在诗词中被称为律句。每一首近体诗句中都是平仄相间,交替进行。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很多成语都符合这一特点,比如钟灵毓(yu)秀、从容不迫、生吞活剥、光风霁月……都是平平仄仄;曲径通幽、发愤图强、火树银花、水到渠成……都是仄仄平平。因为律诗、绝句都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一句平仄相间,恰似生命的一呼一吸,昼夜的更替,阴阳的变化,诗词这种音律的变化,它暗合了自然规律中的变化。我们初学的人不必去学古韵,那比较复杂,也不大容易掌握,去学新韵,也容易掌握,只要记住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声就行了,平仄弄懂了,下面就好学了。 </p><p class="ql-block"> 二、押韵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押韵什么意思呢?它之作用有二:一是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成为完整的声调,使诗词节奏更鲜明、更和谐。韵脚加上平仄,形成格律,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有音乐的美感,可见诗词融合了音乐的艺术。二是韵脚具有回环美,便于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来朗朗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韵,声情各异,创诈诗词,得择韵而行。比如平水韵中的尤、侵韵,声调低沉、收敛,较适于表达忧愁情绪。如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又比如李煜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老韵,我们不去学,我们去学新韵。</p><p class="ql-block"> 诗有诗韵,词有词律。诗词创作也要遵守这一规则。南宋时出现的《平水韵》,106韵清代康熙年间依据《平水韵》编为《佩文诗韵》,很多老同志都依据该韵书《平水韵》写诗,依据《词林正韵》19韵填词,该韵书较为复杂,也难掌握。现在国家推广普通话,中华诗词学会也提倡“新声韵”,《中华通韵》15韵,取消入声韵,将入声字归纳到平上去三声里了,主张“倡今知古,双轨并行”。</p><p class="ql-block"> 写诗要去押韵,韵脚至少有两个字。如五绝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有的首句也押韵,就三个韵。诗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先得一句韵脚为准,以此数句按照首次韵脚标准,再迁合其它诗句同一韵部其他字,以求其余各句押韵合辙。</p><p class="ql-block"> 绝句和律诗都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在用古韵写诗词时,可以邻韵通押,但必须是韵母相同或相近的才能通押,如“一先”和“二萧”是不能通押的,尽管它们在韵书上排列顺序相邻。“一东”和“二冬”是可以通押,“三江”和“七阳”是可以通押,“四支”和“五微”是可以通押,“八庚”和“九青”是可以通押等等。新韵不存在这些问题,只要韵母相同,就可以通押,但平仄韵的是不好通押,押平声韵,所有韵脚只能押平声韵,押仄声韵,那所有韵脚只能押仄声韵。格律诗以押平声韵为正格,押仄声韵为古绝或古律。无论是五言、七言,都是双句押韵,单句一般不入韵,但首句押韵的,也有首句不押韵,按照规定的格律要求进行。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尾字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如果用仄声,不押韵的尾字宜用平声。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晓字,声字是平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字、翁字是平声,押仄声韵的律绝的平仄,只需将平声韵律绝的平仄完全颠倒过来即可。古体诗押韵变化稍多,一首诗可以一韵到底,可以换韵,也可以平仄韵转换,但不能平仄韵互押。平仄押韵掌握了,算是入了门,下面学就容易多了。 </p><p class="ql-block"> 三、近体诗对仗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对仗呢?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一般在写格律诗中的五律或七律时,四联中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要求律诗的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一般不做此项要求,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和尾联一般不对仗,原则上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也有的将两个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组合起来,按照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联不对仗要求进行。</p><p class="ql-block"> 按照对仗的要求,首先要句法要相同,主要是指结构。其次要上下联相对字词词性要一致。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第三上下联要平仄相反。即上下句相应部位的字平仄相反。最后是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关,要围绕着表达的主题服务。</p><p class="ql-block"> 另外对仗还有些其它事项,也要注意的,如近体诗中不可同字相对,词曲是许可的,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下句同一“有”字相对。其次,不可同义合掌。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内容不可重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者根本同义,叫作“合掌”,这是作诗的大忌,因为诗词是非常简练的艺术,惜字如金,词多意少便是浪费笔墨。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世界第一”对“天下无双”等。有一个王妄君的写了一段顺口溜来形容“合掌”的情形。“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Lao)五言,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骂,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只是对合掌以示例的方式加以讽刺,写得有趣。毛泽东的《冬云》颈联“独有英雄驱虎貌,更无豪杰怕熊罴。”上下句意思重复,是为合掌。</p><p class="ql-block"> 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首诗里前三联都用了对仗,尾联宽对,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天高”对“风急”,第二句“沙白”对“渚清(清谐音青)”,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整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p><p class="ql-block"> 有些词个别地方也要对仗。《忆江南》的第三、四句一般也要对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相对,其中两个“江”字,同字相对,在词里是许可的,在近体诗中则不可。《鹧鸪天》上片第三、四句,过片三言两句多用对仗。如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浣溪沙》下片前两句一般也要对仗,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江红》上片五、六两句也要用对仗,如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每填一词,先熟悉词谱,再参看一些名家作品仔细揣摩,自当领会何处该对,何处不对。</p><p class="ql-block"> 对仗类型</p><p class="ql-block"> 对仗很讲究,有多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作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宫廷对宫廷,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等等。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声律启蒙》这本书可以看看。有些词语,虽不是同一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再放宽些,词性相同的字相对也算工对。</p><p class="ql-block"> 2、宽对。邻近的事类相对,可算工对,也可算宽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稍为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遍的现象。如一个人写了一首诗《咏巢湖》:“正是阳春欲暮时,银屏花发最高枝。千秋绝唱清平调,一片冰心白雪姿。历尽沧桑观世态,尝笼烟雾盼朝曦。天生高洁非凡品,岂赖人间园艺师。”是为七律,要求中二联对仗。其中“清平调”对“白雪姿”,“世态”对“朝曦”都是人文对自然,属于宽对。如再宽泛些,就半对半不对,如“历尽”(动补结构)与“尝笼”(偏正结构),从整体看都是动词性质,但句法结构不一样,属于半对半不对。</p><p class="ql-block"> 四、近体诗的平仄</p> <p class="ql-block">李美仪书 沈江《五律- 墨舞》</p><p class="ql-block">酒后墨汁翻,挥毫天地宽。</p><p class="ql-block">奔腾川越舞,飘闪曲高盘。</p><p class="ql-block">形影一支笔,黑白双色间。</p><p class="ql-block">蛟龙久蛰起,从逸自如穿。</p> <p class="ql-block">李美仪书 沈江《冬雨》</p><p class="ql-block">青山迷雾重,寒雨静无踪。</p><p class="ql-block">谁道西风冷,伞花桥上红。</p> <p class="ql-block">李美仪书 沈江《放生》</p><p class="ql-block">青青池水闪,宠物放生还。</p><p class="ql-block">鱼摆悠然去,莺啼自在盘。</p><p class="ql-block">沉浮泛圈点,远近挂飞鸢。</p><p class="ql-block">彼岸芬芳艳,回头福瑞含。</p> <p class="ql-block">绝句和律诗一般分五言体和七言体(六言诗较少),每一体都有四种格式。下面举例说明。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加括号的字可平可仄)依次如下:</p><p class="ql-block">1、仄起首句不押韵</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例:王之涣《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例:沈江《锦绣谷》</p><p class="ql-block">牯岭迂途险,云烟峭壁淹。</p><p class="ql-block">山猴枝上越,福地洞天连。 </p><p class="ql-block">《庐山如琴湖》</p><p class="ql-block">牯岭拾级下,琴湖云漫开。</p><p class="ql-block">宛如仙境里,不枉此行来。</p><p class="ql-block">2、仄起首句押韵</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例:卢纶《塞下曲》</p><p class="ql-block">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p><p class="ql-block">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p><p class="ql-block">例:沈江《向晚上庐山》</p><p class="ql-block">向晚上庐山,漆黑淫雨攀。</p><p class="ql-block">曲折千道转,呕吐目晕旋。</p><p class="ql-block">《书友上狼山》</p><p class="ql-block">年迈上狼山,登高步履难。</p><p class="ql-block">谁知践登顶,一半落了单。</p><p class="ql-block">《寝息》 </p><p class="ql-block">两地凑团游,寝息人犯愁。</p><p class="ql-block">性别男女碍,可否契合休?</p><p class="ql-block">《小开心》</p><p class="ql-block">初见小开心,抬头两眼寻。</p><p class="ql-block">莞然对侬笑,缘是自家亲。</p><p class="ql-block"> 3、平起首句不押韵</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例:李白《夜宿山寺》:</p><p class="ql-block">危楼商百尺,手可摘星辰。</p><p class="ql-block">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p><p class="ql-block">注:未句“恐”字该平而用仄,这样不合格律的句子叫作拗句,为了避免孤平,后面在押韵的倒数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这叫救。“天”字该仄而用平,为拗救,为本句自救,也可对句救、隔句救等等。</p><p class="ql-block">例:沈江《慎然法师一幅画》</p><p class="ql-block">慎然法师画,网售价钱沽。</p><p class="ql-block">假也当真买,尘封往事浮。</p><p class="ql-block">注:第一句“师”字,这个位置应该是仄声字,却是平声字;还是第一句“法”字,这个位置应该是平声字,却是仄声字,不押韵的平仄仄,可以拗救成仄平仄。 </p><p class="ql-block"> 4、平起首句押韵</p><p class="ql-block">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王涯《闺人赠远》: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例:沈江《冬雨》青山迷雾重,寒雨静无踪。谁道西风冷,伞花桥上红。 七言绝句只在五言绝句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两个写就可以了。 </p><p class="ql-block"> 七绝的四种模式(加括号的字可平可仄)依次如下: </p><p class="ql-block"> 1、仄起首句不押韵</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p><p class="ql-block"> 2、仄起首句押韵</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例:沈江《日出》混沌初开暗渐离,层层渲染泛晨曦。云霓袅绕山峦度,冉冉羲阳脊上栖。 </p><p class="ql-block"> 3、平起首句不押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例: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qi)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例:沈江《恒昌兄八十寿辰贺禧》丰园聚满怡情友,道贺恒昌耋耄秋。持笔挥毫写一字,一丰一寸且长留。例:沈江《悼念立增兄》惊悉增老黄泉里,难以眠息往事深。无奈西风一夜吼,几多思念两参辰。(参辰:指参星和辰星,分别在西方和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因用以比喻彼此隔绝。) </p><p class="ql-block"> 4、平起首句押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例: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例:沈江《八千湘女上天山》八千湘女艳装浓,千里迢迢去赴戎。笛号声声锣鼓响,戍边光棍脸彤红。五绝和七绝有的基本写法: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只有四句,正好一句对应一个字,我们称之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但是绝句由于篇幅太小,文学特色就是言在诗外、意在诗外。最后一句合不合得回来,对于绝句来说,并不重要。创造一个情节小高峰,将诗意发散出去,让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才算得上绝句的真正成功。所以,我个人总结的四字写法,其实应该是“起承转放”。我们读一些古代七言绝句作品,就知道此言不虚。如: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起句写景,承句继续写景,转句用否定、假设、疑问等方法制造出一个悬念,等于是把感情蓄力,最后一句直接发射出去,制造出一个小高潮,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五言律诗,在五绝的基础上重复一遍即可,所以也是四种格式。</p><p class="ql-block">1、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例: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例:沈江《游仙人洞》佛手岩沿上,石松迎客来。蟾蜍于洞口,神像坐云台。岚气人前绕,滴泉声落开。置身仙境里,触景自吟怀。例:沈江《游庐山东林寺》西麓拾级上,衔云于庙堂。进香人似水,拜道貌佛光。慧远结庐地,祖庭净字央。莲台在天顶,祉佑众生康。 注:“莲台在天顶”一句,“在”字该平用仄,“天”字该仄用平,为拗句,句中自救,这叫“鲤鱼翻身”。例:沈江《农夫》邻舍无人住,闲园栽上蔬。开荒去杂草,选种育苗株。耕作汗滴淌,肥施腥味扑。妻儿笑谈问?黑黜象农夫。</p><p class="ql-block">2、仄起首句押韵</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例: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例:沈江《墨舞》酒后墨汁翻,挥毫天地宽。奔腾川越舞,飘闪曲高盘。形影一支秀,黑白双色嫣。蛟龙出水远,从逸自如穿。例:沈江《小院中秋》碧洗夜空寒,冰轮亭上悬。清光披逸宛,桥孔映婵娟。掬起一盆水,漾开一座山。皎洁阒然静,喜庆话团圆。</p><p class="ql-block"> 3、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例:沈江《放生》青青池水闪,宠物放生还。鱼摆悠然去,莺啼自在盘。沉浮泛圈点,远近挂飞鸢。彼岸芬芳艳,回头福瑞含。</p><p class="ql-block"> 4、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张籍《没蕃故人》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例:沈江《释怀》人生随遇安,冷暖短长谈。清醒糊涂过,糊涂清醒难。纠结心放下,得理口当关。怨怼人苍老,释怀一瞬间。例:沈江《轻拈一柱香》轻拈一柱香,一拜叩安长。钟响声萦坳,梵文音绕梁。芸生缘份走,万物苦甘尝。此岸佛心在,回头彼岸芳。 </p><p class="ql-block"> 七言律诗,在七绝的基础上重复一遍即可,所以也是四种格式。四种格式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例:沈江《迎春花》山林荒寂郁积沉,春暖迟延寒意深。缠绕枯藤芽吐绿,低垂枝蔓朵含芬。蛰伏唤醒迎春笑,绽放破开凌雪存。只只风铃金灿灿,支支云仗报新春。</p><p class="ql-block"> (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例:沈江《学写楷书》素衣灯下习章楷,字帖临开笔画浮。内外圆方形正统,撇前捺后样葫芦。莫张声势锋芒退,静笃收心运笔如。修炼参禅人悟性,山高水远坦长途。</p><p class="ql-block"> (三)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p> <p class="ql-block">李美仪书 沈江 《西江月 - 五花海》</p><p class="ql-block">宝镜碎跌九寨,天庭坠落琳琅。化为海子色流芳,五彩泽国迷漾。 潭岸交织繁锦,波光粼闪秋妆。山清水秀蕴石藏,宛若仙灵神往。</p> <p class="ql-block">李美仪书 沈江《学写楷书》</p><p class="ql-block">素衣灯下习章楷,字帖临开笔画浮。</p><p class="ql-block">内外圆方形正统,撇前捺后样葫芦。</p><p class="ql-block">莫张声势锋芒退,静笃收心运笔如。</p><p class="ql-block">修炼参禅人悟性,山高水远坦长途。</p> <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例:李商隐《锦瑟》</p><p class="ql-block">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p><p class="ql-block">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p><p class="ql-block">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p><p class="ql-block">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p><p class="ql-block">例;沈江《游三叠泉》</p><p class="ql-block">烟霭似绡云海间,游人蠕动顶端攀。</p><p class="ql-block">霞光掩映身心暖,纡道高临视野宽。</p><p class="ql-block">白练三叠姿态美,飞泉一泻水花妍。</p><p class="ql-block">波光闪烁清澄底,诗意萦怀秀色餐。</p><p class="ql-block">例:沈江《花殇》</p><p class="ql-block">沥沥雨声一季愁,清凉寒噤百般忧。</p><p class="ql-block">前庭流淌相思泪,后径慢行悲叹秋。</p><p class="ql-block">满地折殇花落去,繁枝香尽叶残留。</p><p class="ql-block">红颜怜爱茫然冢,片片告别绝唱休。</p><p class="ql-block">(四)仄起首句不入韵式</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例诗:杜甫《阁夜》 </p><p class="ql-block">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p><p class="ql-block">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p><p class="ql-block">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p><p class="ql-block">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p><p class="ql-block">例:沈江《游宜兴竹海》</p><p class="ql-block">延伫山前仰头望,遮天蔽日秀竹泱。</p><p class="ql-block">纤枝摇曳碧波滚,翠叶欲滴卓立昂。</p><p class="ql-block">倘若舒怀上云顶,了无尘念效嵇康。</p><p class="ql-block">晚霞正艳碎金点,归隐丛林心性扬。</p><p class="ql-block"> 以上标明的是律绝的严格样式,初学者一定要按这个格式对照填写。从以上的格式中,概括为两句话: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p><p class="ql-block"> 五律和七律有了基本写法:句数和字数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p><p class="ql-block">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p><p class="ql-block">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p><p class="ql-block">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p><p class="ql-block">拿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例:</p><p class="ql-block">王濬(ju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p><p class="ql-block">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p><p class="ql-block">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p><p class="ql-block">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p><p class="ql-block">“起”。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交代写诗的事由和看到的景色。这是一首怀古诗,自然写的是前朝旧事。西晋名将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承”。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承接首联战事,详写过程。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转”。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跳出历史叙述,转入作者看到当下景色的感叹,点题“怀古”。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合”。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不但上承颈联,继续写当下,并且合回首联,“金陵王气黯然收”,为什么收了?天下一统了,王气去了长安。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内容上气象万千,借古讽今,嘲弄的地方割据势力、对唐王朝也算一种警醒。</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些作品,同样的韵脚字,那么熟悉平水韵的创作者自然就会使用平水韵的标准来看待你整首诗。那么熟悉新韵的创作者自然就会使用新韵的标准看待你整首诗。这样就出现两个标准,一个是平水韵的标准,一个是新韵的标准,相对于两三个韵脚字,因为标准不一样,韵脚字也不同。对于整首诗出现入声字了,新韵里面没有入声字,而入声字都散入到平声上声去声里了,原来的入声字,也就是有的仄声字变成平声字了。</p><p class="ql-block"> 我找一首新韵的诗做个例子啊。</p><p class="ql-block">《七月半祭祖》</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七月半,杀鸡洒血送冥钱。</p><p class="ql-block">从来多少唏嘘事,化作玉蝶萦墨烟。 </p><p class="ql-block">“钱”、“烟”二字在平水韵中属于“一仙”部,在新韵中又同属于“八寒”部,所以这两个字无论古今都是合韵的。</p><p class="ql-block"> 新韵读者一般只要读着顺口,并不会去计较什么部,而平水韵创作者就不一样了,他们首先会看你押韵是否合平水韵,如果合了,再去看诗作内部平仄关系是否在平水韵下合规律。读到这首作品的时候,“钱”、“烟”二字在平水韵中是合韵的,然后就会去考察整首诗的平仄关系。</p><p class="ql-block"> 首句是“又是一年七月半”,这就出现问题了。平水中“一”、“七”、“月”都是入声字,也就是说这一句的平仄为“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显然是不大好的。注意,根据格律诗的规则,这其实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三五位置平仄不论的变格,也形成了三仄尾,有问题了。因为这不是押韵句,不存在孤平,虽然“二四六”位置的平仄还是交替的,只是三仄尾出现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 而在新韵中“又是一年七月半”的平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是标准的仄起仄收律句格式。因为在平水韵下是“仄仄仄平仄仄仄”,我们称之为出律。</p><p class="ql-block"> 首句是仄起仄收,所以不论是平水韵还是新韵,这首诗如果要称为“七绝”,必然要符合仄起不入韵格式的平仄关系:</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前面三句都没有大问题,最有异议的就是首句六仄一平(平水韵下)。关键是第四句“化作玉蝶萦墨烟”,这一句按照平仄关系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作”、“玉”、“碟”、“墨”四个字全是入声字,这一句在平水韵下为“仄仄仄仄平仄平”,在二四六位置上全部是仄声,是不可原谅的失替出律。</p><p class="ql-block"> 但是如果在新韵下呢?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平”,“蝶”字变成平声,然后“萦”字救了“玉”字造成的孤平,一切解决得刚刚好,这又是一句合律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平水韵下,这首诗只能看作古风,但是在新韵下,这首诗却是合律的七绝。这个判断与韵脚是押在“一仙”部,还是“八寒”部没有关系。新旧韵的区别最大的问题在于入声字,因为入声字的变化会使一个字从仄声变平声,比如“蝶”字。这就是为什么唐诗宋词很多诗词到了今天读起来就押韵来说,发生变化,有的今天读起来拗口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平水韵创作者们因为使用旧韵的缘故,看到作品首先就会考察韵脚,符合平水韵的,自然就会认为是旧韵格律作品,然后一看,诗内平仄关系在平水韵下却完全不通(玉蝶萦墨烟),新韵下却畅通,这首作品是押平水韵,还是押新韵。</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也许是对旧韵的迷恋,认为平水韵高人一等,那种观点是错误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