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儿子用尽了这么多缸水,只有这字里的这一点像羲之。</p><p class="ql-block">出处:出自“一点似羲之”,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p><p class="ql-block">典故:</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小时候毛笔字写得很不错。有一次,他问母亲何时能超越父亲,母亲说,要练完十八缸水。</p><p class="ql-block">献之练完三缸水后,迫不及待写了一个“大”字给父亲看。王羲之觉得字的结构有些松散,便在“大”字下面加了一个点。</p><p class="ql-block">随后,献之将加点的“太”字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后说道:“吾儿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献之明白那一点是父亲写的,此后,更加刻苦地练字,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p><p class="ql-block">相关故事:</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有个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练字。</p><p class="ql-block">一天,王献之觉得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就问父亲:“爹,我再练三年的话,写出来的字就能像您写的那样好吧?”</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听了没有回答。王献之的母亲听了,摇摇头说:“还差得远呢!”王献之又问:“那五年行了吧?”母亲还是摇摇头说:“还不够呀!”</p><p class="ql-block">“那究竟写多少年才行呀?”王羲之走到窗口,指着花园中间的大水缸说道:“如果你能写完这十八缸水,字也就好看了。”</p><p class="ql-block">王献之下决心露点本领给父亲看。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练笔画——横、竖、点、撇、捺,就这样足足练了两年。</p><p class="ql-block">这天,他拿着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看没说话。他又拿给母亲看,母亲点点头说道:“嗯,这些笔画有那么一点像样。”</p><p class="ql-block">王献之回到书房继续练,每天只练“亅”。两年后,他自己写的“亅”拿给父亲看。王羲之还是什么也没说。他又拿给母亲看,母亲点点头说:“这‘亅’有点像了!”</p><p class="ql-block">第五年,王献之开始练字。练了两年后,他把写好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拿来翻了翻,看到有个“大”字,就随手在“大”字下点了一点,还是什么话也没说。</p><p class="ql-block">王献之又拿给母亲看。母亲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说:“我儿子练了那么久的字,只有一点像羲之啊。”王献之走近一看,傻了眼,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就是父亲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啊!</p><p class="ql-block">王献之闷闷不乐地走出家门,不知不觉地来到城门口。他看见有位老婆婆在烙饼,只见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然后从肩膀上方往后面一扔,一下子就扔进背后的竹筐里。那竹筐里的饼堆得可真整齐!</p><p class="ql-block">王献之惊讶地问:“老婆婆,您连头都没扭一下,怎么能把饼扔得这么准,堆得这么齐啊?”老婆婆笑了笑说:“因为平时扔多了,熟练啦。”</p><p class="ql-block">王献之听了,觉得很惭愧,心想:别说是父亲了,我连老婆婆都不如呀。于是他连忙跑回家,一头扎进书房,安心练字,越练越起劲。</p><p class="ql-block">有一天,王羲之来到书房里,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想要偷偷拔掉他手里的笔杆,可是笔在王献之的手里动也不动。王羲之开心地说:“好儿子,你写字终于有手劲了,再这样练下去,你一定能超越我的。”</p><p class="ql-block">王献之在父亲的教诲和母亲的鼓励下更加努力了。后来,王献之终于写完了十八缸水,成为了一位书法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