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巡守来到北岳,封北岳为万山之宗主。后来历代帝王祭拜的五岳,成为国家疆域、江山社稷的象征。秦始皇时,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恒山以北是蒙古游牧民族,恒山以南是汉民族聚居地中原。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致使其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恒山天险巨大的战略价值使它荣登北岳,因为它阻挡了游牧民族进入关中</p> <p class="ql-block">恆山精华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据讲解,整个悬空寺象一条龙攀附在悬崖之上。因选址科学,每天日照仅3个半小时,而又处于山体凹处,风吹不着,雨雪淋不着,故千年不朽!</p> <p class="ql-block">南楼</p><p class="ql-block">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有纯阳宫、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官殿是悬空寺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官。泥塑最高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下面左右均为侍女和老少臣子,天蓬元帅,龟蛇二将。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 北楼</p><p class="ql-block">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楼中层;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悬空寺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悬空寺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p><p class="ql-block">2010年,悬空寺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悬空寺完成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的建立工作,使其变成真正能传承万年的数字资产。</p><p class="ql-block">2022年,山西出台龙头景区建设工作方案,实施“9+13”梯次打造计划,培育包括恒山-悬空寺在内的13家重点景区。</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其中的力学原理是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p> <p class="ql-block">自悬空寺下来过石桥到此此亭向左边走就沿原路返回出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约自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460-494)。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3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最初的设计师,建造师昙曜法师。其主持修造了最初五窟称为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取自于古印度佛柱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历代都对云岗石窟进行修修缮和扩建。详情太冗长,有兴趣者可以百度。</p> <p class="ql-block">昙曜法师之师妹比丘尼昙媚所写纪念师兄伟绩的文章。字体为魏碑体。</p> <p class="ql-block">至此,车人巳游览了云岗,敦煌,龍门三大石窟。其辉煌的造像震撼我心!</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座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称勾注塞、西 关、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关口呈“V”字型,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0米,长50米。所建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200米。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烽火台1座。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载:“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p> <p class="ql-block">给往来马匹饮水之井。</p> <p class="ql-block">此泉称豹突泉,将士饮水全靠它。</p><p class="ql-block">作为济南人,联想到济南的趵突泉。</p><p class="ql-block">古代守关将士守土坚苦,有效防止了外族入侵。也留下了子孙后代在这不毛之地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关里关外的分界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1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1座,额匾书刻“猴岭”。相传北宋时,朝庭以潘美为帅,杨继业为先锋镇守北地,三军来到雁门关安营扎寨。潘美让杨继业到关口外驻扎,即白草口,当时此口并无名称,潘美想羊怕吃败草,就把这里叫败草口好了,试图把杨业困死关外。后来杨业遭潘美陷害,老百姓纪念杨家忠心报国和憎恨潘美之奸,便将败草口改为白草口,因为羊怕吃败草喜吃白草。</p> <p class="ql-block">楊六郎守雁门关达六年之久。</p><p class="ql-block">这二字有怪,原来是武则天造字称为天险。</p> <p class="ql-block">古驿站</p> <p class="ql-block">长城蜿蜒其上,如龙伏波奔腾,气势十分磅礴,为明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洞”、“挖厄”、“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