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以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南靖土楼群泛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其中最早的`产生于11世纪以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汇集了福建土楼现存最高、最小、最奇特、保护最完好的土楼。</p><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群位于漳州南靖县,以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南靖地区最早的土楼兴建于11世纪以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汇集了现存最高、最小、最奇特、保护最完好的土楼。</p><p class="ql-block"> 土楼分布在南靖县多个村落中,建议选一处,安排一到两天从容游玩;从塔下村去下坂村的东倒西歪楼约有3公里路程,从东倒西歪楼去田螺坑4公里,徒步的话,到了十字路口往左拐,接着就是上坡路,不远处就会看到一处仰视田螺坑的地方,清楚地写在一个告示板上。如果想去田螺坑观景台,那么就继续往上坡路走即可到达。</p><p class="ql-block">土楼周边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没有环境污染,盛产许多纯天然绿色食品,如乌龙茶铁观音、柿饼、酸梅、糯米酒、香菇、木耳、笋干、巴戟天、石橄榄、金线莲、石仙桃、虎尾轮、观音串、麦 冬、烤烟、地瓜干、兰花、七叶胆、芦柑、菜干、笋干、萝卜干、泡爪等特产。</p> <p class="ql-block">我国有着无数的美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秀丽自然美景,还有文化深厚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是我国最美的景点,在这众多的风景名胜中,古村是非常受欢迎,在古村中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古迹,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这里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大省,有着无数的风景名胜,其中也不乏古村,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处福建值得一看的古村,一起来看看吧!</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田螺坑村,位于福建漳州,这里是一处土楼古村,整个村子由五个土楼建成,其中包括一座方形土楼以及三座圆形土楼和一座椭圆形土楼,这五座土楼分别名为步云楼、昌楼、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其中步云楼和昌楼都是在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是一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村。</p><p class="ql-block">而且这五座土楼还有一个戏称,叫做四菜一汤,村子人大多姓黄,土楼依山而建,错落有序,四周群山环绕,从高处看这几座土楼,就像是梅花一样点缀在这地面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福建少有的古村。</p><p class="ql-block">古村的历史悠久,早在元代的时候黄氏人在寻找安居地的时候,来到了这里,不过当时的村村子已经有陈姓、江姓、杨姓、何姓人家居住了。后来黄氏也在这里立足。一直到了明清时期建起这五座土楼,最早的就是那座"步云楼"。沿着高低地势将中厅修建成阶梯状,让人进入大门后就能体会"步步高升"的快感,这样既突出了祖厅的重要地位,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继"步云楼"建成之后,黄百三郎的后代又环绕着它先后建起了"和昌"、"振昌"、"瑞昌"和"瑞云"四座圆楼。现代建筑专家来考察后,都叹服古人的建筑智慧。这四座圆楼的建造者以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层取得了平面,大大方便了居住。当然在村中也不仅仅有这五座土楼,还有别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总之这里是一处非常值得一去的古村,在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美景,是一处非常值得一去的古村,而且在这里还有许多当地的特色美食,是一处吃货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四菜一汤土楼是指田螺坑土楼群,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是传统民居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土楼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距南靖县城60公里,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住户均为黄氏族人。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颂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所在村庄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历史沿革2000年,福建土楼申报世遗工作正式启动。申遗初期,作为方形楼代表的和贵楼,不仅没有雕梁画栋,而且还有两道明显的墙体裂缝,一开始,专家和当地政府部门不同意和贵楼申报世遗[2] 。建筑特点和贵楼“三奇”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和贵楼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和贵楼学堂匾牌楼正中开1个大门,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和贵楼是花了几千根松木做基建造在沼泽地上的,由于松木木质的特殊性,和贵楼经历过数次地震仍然不倒,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软绵绵的,竹竿插进泥土会出水。两口水井一清一浊。有关浊井的来历,据说是当年打井时,一个坐月子的妇女打开了本不应该看的井盖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原名长教,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一个景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始建于元朝,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将村中这条长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p><p class="ql-block">该景观景点由璞山、官洋、坎下三个村组成,拥有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保存完好的有53座,包括和贵楼、怀远楼、吊脚楼、竹竿楼等,保存完好的有53座。</p><p class="ql-block">从1997年开始,已有《寻找远方的家园》《沧海百年》《云水谣》等8部电影、电视剧、MTV在该地拍摄取景。</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怀远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距南靖县城54千米。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为住宅,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两联书为“斯堂讵为游观祈计敦书开耳目,是宝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怀远楼</p><p class="ql-block">土楼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好的土楼即使经历地震也仅在楼与楼之间裂一条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