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

陈晓洪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p><p class="ql-block"> 在诸多的三国人物中,最神奇的就数卧龙先生了。隆中晤对的远见卓识,草船借箭的奇谋妙计,七纵孟获的胸怀,空城却敌的胆略,木牛流马的巧思,淡泊宁静的情操,一桩桩一件件,千古流传,为人景仰,赞誉。 </p><p class="ql-block"> 在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和影响所及之处,人们纷纷修祠建庙,缅怀孔明。因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而纪念他的祠堂称为“武侯祠”。全国有很多座武侯祠,规模较大的有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五丈原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古隆中武侯祠等十座,最著名的是成都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南面,占地约83亩,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被誉为三国圣地。</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主要由惠陵(刘备墓)、汉昭烈庙(刘备殿)和武侯祠(孔明殿)三大部分组成。𦘦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时。</p><p class="ql-block"> 武侯祠,一座古老而巍峨的祠堂。门额高悬“汉昭烈庙”匾。</p> <p class="ql-block">  初来到武侯祠的游客往往会诧异:明明是武侯祠,为何挂“汉昭烈庙”的匾额呢?原来,这里最初是刘备的陵和庙。刘备死后谥号“昭烈”,其庙称“汉昭烈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又在庙旁修建了武侯祠。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清初重建为君臣合庙,武侯祠在昭烈庙之后,大门横额上书“汉昭烈庙”。不过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总还是把这里叫做“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从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武侯祠已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杜甫曾留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千古佳句。祠庙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孔明殿以及近年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古冢惠陵在建筑群的西侧。</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里面树木参天,苍翠欲滴,有银杏、柏树、香樟等。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最美的地方,就是红墙竹影。墙是红色的,竹子是翠绿的,万竿翠竹,蜿蜒曲折的红墙,一红一绿,非常唯美。整个红墙上面,被参天翠竹覆盖了,人走在里面,很凉快,绿意盎然。很多人喜欢到这里拍照,走过这里的时候,都有些诗情画意在里面,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里面,走回到了刀光剑影波澜壮阔的浩瀚历史画卷中一样。</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是富有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它不仅仅是纪念诸葛丞相所在,历代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墨宝。武侯祠里面的楹联为这千年古庙增添了富有哲理性的历史文化色彩,可称一绝。影响比较大的楹联有几十副。有的游客来武侯祠,就是奔着这些名联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楹联中,最值得人们深思的就是那一副“攻心”联。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赵藩以古论今,对当时的四川总督岑春煊进行劝谏的。它深得游人喜爱,名扬遐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十分推崇此联。“攻心”是指诸葛亮南征时,以“攻心”收到抚安的效果,使孟获心悦诚服,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胜;“宽严”是诸葛亮《答法正书》论述的中心,他指出不能照搬刘邦入关时的宽刑。仔细体味联意,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在颂赞诸葛亮的同时,也强调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并以此隐喻“后来治蜀”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