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打动我心的聊天——百千读写教师专项短训小记

自在飞花

<p class="ql-block">6月14日晚上,是百千读写教师专项短训第三期第二次活动时间,错过第一次活动,也来不及回听,就急着参加本次的短训。本场活动主要由董老师主持,由王教授和学员们围绕本期共读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互动。</p><p class="ql-block">活动开始,王教授即抛出一个看法:教师的写作经验对语文教学的帮助不如让学生写写研究性的文章。也就是说,老师写下水文对指导学生习作的帮助并不见得比只研究习作教学的大。要让下水文发挥作用,还是需要条件的。董老师说,也就是会写并不一定会教的情况。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呢?王教授让我们去思考。</p><p class="ql-block">接着,王教授让大家谈一谈自己的共读当中的得失困惑。</p><p class="ql-block">董老师首先发言,她谈到了自己班级学生对于聊书很有兴趣,随便一个话题都可以聊得很起劲儿。真让我羡慕啊!接着,她提出了学生们的疑问:有一些书并不好读,有教育意义的书才是好书,才是重要的吗?董老师认为,也许大人认为的好书,孩子们不赞同,师生对于意义的理解不同,理解不在一个频道上。</p><p class="ql-block">同时,她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才会想读,想谈。</p> <p class="ql-block">她的话触动了我,也让我深感困惑。于是,我结合自己在线上共读时,孩子们在我的推动下的侃侃而谈,交流了线上共读产生了哪些令人喜悦的分享,再回到让自己尴尬的线下分享,本来是想借助线上交流及共读阅读单的带动,在线下来一场思想的交锋,语言表达的碰撞,没想到差一点在沉默中度过。我对此提出疑问:1.是否线上老师不随意褒贬学生的做法创设了一个安全的交流环境,才让孩子们敢于表达?但问题是,在线下课堂我也极其注意安全教室的氛围构造啊!2.是否是线上交流时孩子们有足够长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想清楚了才来发表看法,而课堂短短的三十分钟没办法做到?3.是否线上交流时孩子们因为有家长的陪伴,所以能够获得支持,从而更愿意也更敢于表达看法?</p><p class="ql-block">感谢王教授,她提醒我去归纳以上几点,并由此去展开研究:1.事实是否是这样的?环境的安全程度与学生的相关程度?2.家长在亲子共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3.共读交流的时长多少合适?课堂交流怎样让时间更有效利用?</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又继续交流自己在学生谈不了之时,怎样引导学生去重新走入文本,去充满兴趣地继续阅读与探索之旅。也就是,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我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是吸引读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则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主要元素。</p><p class="ql-block">王教授追问:也就是说,是否这本书因为年代久远而让学生不知道怎样去读去聊,只有与学生经验联系紧密的学生才会有话说?</p><p class="ql-block">接着,她进一步追问,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能够继续阅读探索讨论,看似场面热闹了,但是否会抑制了部分学生?因为她可能有话说的内容老师没有提到?如果会,那怎么办?我在心里赞叹王教授的追问,从孩子们线上交流和线下发言的情况看,的确是抑制了很不少的学生的交流欲望。也就是说,我为什么不敢放手让学生聊?是因为我假设了学生是不会自己聊书的,或者学生是需要引导才能展开交流的。但问题是,这是教师想要的,还是孩子主动想要的?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呢?</p> <p class="ql-block">小天老师也交流了自己的做法,他们利用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还有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时间,让孩子们可以读完书。对于孩子们不感兴趣的共读书籍,允许孩子们不读,并且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若不喜欢看不看也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同时,可以讲课堂上学到的语文要素的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当学生发现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时,快乐加倍。</p><p class="ql-block">对此,王教授肯定了让学生有一个不被褒贬的表达氛围,学生才敢真实表达。同时,努力探索挖掘基于个人经验的阅读分享。她认为,怎样让阅读深入,重要的策略是读写结合。这里的写不是单纯的写作。她说,写不是想好了再来,写作绝不是像复印件一样把想好的东西复印下来。(这点我特别有感受,即使是一次美篇,我都会在编写中不断调整思路,获得灵感,重新编辑)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这里的写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口头交流、画画,手抄报、思维导图、漫画、图文结合……动手动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可能会更好。只要学生能够享受这个过程,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就行了。</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这也是最高形式的创造。</p><p class="ql-block">王教授继续补充,也就是说,阅读一本书,并不一定非得让他们看到你想要的,而是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如何让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也就是走向思考的链条,允许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p><p class="ql-block">如何深入创设安全感,往前走?必须是她找到喜欢的个性化思考的路口,等她走不动了,教师再来帮助,如此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所以教师可以在接下来进行深入尝试:借助共读的书,更放开让他们写一写,与哪些发生共鸣,发自内心的觉得打动自己的点,让他们把这个点想一想,写一写。如何让学生与文本交流更深入?谈自己的体会,好好想想,很值得挖掘。创造安全交流需要什么条件?教师可以考察、搜集资料,让学生放心交流的条件是什么?亲子交流就比学生单独面对要好吗?线上就比线下好吗?时间长比时间短好吗?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不是目的,放心交流的氛围对于进一步促进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创建安全的共读交流氛围,建构需要哪些条件?这个氛围有什么意义?如果有人说是让学生充分表达。那么充分表达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是充分表达?</p> <p class="ql-block">王教授说,从学生真实的起点出发,去获得他们自己的成长,假如不是达到我们期待的高度,可能更难。她只是懂得你让她懂的东西,这是否比她自己真正的收获更重要?学生的真体验更重要!被动积累的经验是不牢靠的,主动思考的获得才是自己的。</p><p class="ql-block">王教授还结合我们的习作布置和指导,让我们去研究,在安全的可以交流的氛围里,学生可以做什么,怎样的操作是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怎样的指导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p> <p class="ql-block">交流、追问、探索,让我鼓起勇气,在跌跌撞撞的实践中,明了自己还可以做什么,还可以怎样进行调整。</p><p class="ql-block">这样对的人与活动,真不愿意说再见啊。果然,我们聊了整整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感谢百千,让我们在实践中思考、改变。多么好!</p><p class="ql-block">笔拙,失误估计不少,但探索的热情不断被点燃。真好啊!这样的夜晚,这样的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