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无为者

<p class="ql-block">永遇乐·夏至</p><p class="ql-block">【宋代】史浩</p><p class="ql-block">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p><p class="ql-block">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p><p class="ql-block">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p><p class="ql-block">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p> <p class="ql-block">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在中国古代称为“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北方最高端的位置,实为地球本身的俯仰玄曲波韵达到前俯极点这一天。</p><p class="ql-block">夏至日,太阳的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个区域,因此,北半球出现白天最长而夜晚最短的一天。这是极其具有标志性的一天。</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p><p class="ql-block">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p><p class="ql-block">从汉代就有过夏至日的习俗。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制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送。</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期间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较多。</p><p class="ql-block">夏至度数信:以五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p><p class="ql-block">夏至后,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然比从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多,所以在此期间,天上下降的能量比地球向上散发的能量要强大得多。天宇中五运中的火运能量虽然进入尾声,但是太阳的能量却仍然保持着增强的态势。</p><p class="ql-block">在天阳能量与太阳能量之间,既存在着大的统一性,同时,太阳的能量也具有自主性。因此,研究天道的“德一”能量朴散为五德以后的输布规律时,不能单纯地用太阳散发的能量完全取代天阳能量的输布,要避免以偏概全。把这两个概念分别加以掌握,统一认识,才不至于把五运六炁的能量性和太阳的热量性混为一谈。</p> <p class="ql-block">夏至,是一个天气多变,充满无限可能的时节,“六月天,孩儿面”,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喜乐参半,时而忧伤,时而欢愉,哪怕是瞬间的感动,让人热泪盈眶,但生活是严酷的,必须直面现实,勇敢的去追求美好的未来,胜利的曙光在前头,因为,风雨之后,我们总能看到那一抹明媚的阳光!</p><p class="ql-block">村上春树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季节是大自然的密码,一直在变换着。</p><p class="ql-block">唯独不变的是,我们对四季对生活的那份热爱!</p><p class="ql-block">漫长的白昼,明媚的阳光,提醒着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愿你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光亮如新的白昼,热忱认真地对待生活,保持初心,向阳而生,莫负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