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麻将谱~我的所见和收藏

张超英

<p class="ql-block">  考虑收藏民国麻将谱是读了日本学者野口先生著作《麻雀的历史与文化》之后。在此前想象中民国麻将谱必然数量庞杂、盗版横行难理头绪~不知如何下手。</p><p class="ql-block"> 对于世界范围麻将文化研究而言,毫无疑问日本麻雀博物馆理事长野口恭一郎先生是先行者。笔者曾经留学东瀛对于关联中国棋牌游戏具、历史的日人研究著作尤为关注。先后购入了该博物馆出版的《麻雀博物馆大图录》(1999年)和《麻雀的历史与文化》(2005年)。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两本书出版相隔6年 ,后者可视为前者的修订版。前者市面上少见。</p> <p class="ql-block">  在《麻雀的历史与文化》第四章麻雀与文献之“中国麻雀文献”一文,是笔者所见研究中国早期麻将谱专著的开山之作,颇有见地。简单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文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民国三年(1914年)青蒲 沈一帆著 由启新图书局出版的《绘图麻雀牌谱》是最早的麻将著作。即“世界上最古老的麻将书”。这就为麻将谱专著的研究奠定了时间基石,意义深远。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与麻将起源密切相关的叶子戏和骨牌上遡唐宋历史悠久但是麻将本身大约出现于1870-1880年,所以1914年的作品才可称为“最古老的麻将书”。它确立如“九宝莲灯,岭上开花”等主要10种计番牌型和基本规则。意义毋庸赘言。(见下图中第一本)</p><p class="ql-block"> 同时文中把上谱和《麻雀秘诀》和《麻雀指南》3本书称为中国麻将三大古书。其中《麻雀指南》民国8年,《麻将秘诀》民国27年再版(初版不详)其确定原则显然不单纯是年代早晚,如《麻雀大观》民国5年出版比《麻雀指南》要早。估计是综合考虑了内容价值高低吧。</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麻雀博物馆大图录》明确提到民国麻将谱总共仅有十余种。这就打消了我的收藏疑虑:范围可控,时间段明确,版本有限,价值也可较易判断。</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麻雀的历史与文化》插图</p> <p class="ql-block">  下边的几种民国谱是笔者的收藏。因起步晚精力有限没有什么可以嘚瑟的藏品,仅供参考浏览。</p><p class="ql-block">非要说感想的话,一是要注意是否抄袭(改名盗版)二是要注意初版本(初版犹如房地产的“地段”概念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国内不太重视民国谱,交易价格并不高运气和缘分必不可少。</p><p class="ql-block">藏品一 《绘图麻雀牌谱》青蒲沈一帆 民国六年版不是民国三年版(初版)</p> <p class="ql-block">藏品二 《麻雀秘诀》上海明明书局出版</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七年 似乎与日本麻将博物馆同版本,初版本何年不详。</p> <p class="ql-block">藏品三 《麻将扑克秘诀 》上海世界书局印行</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年版</p> <p class="ql-block">藏品四 《玩谱大观》上海益智书社印行</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版</p> <p class="ql-block">藏品五 《麻雀牌谱》出版者及年份不明,疑似盗版,内容似抄袭《绘图麻雀牌谱》</p> <p class="ql-block">藏品六 《铜旗辑谱》松江吴葆诚编 民国十六年出版</p> <p class="ql-block">  细读百年前麻雀谱之文字,文白相间,辞藻驯雅,如夏日清风沁人肺腑。如《绘图麻雀牌谱》在谈技术要点“口风”时写道“多言必败,凡事皆然,斗牌亦何独不然。假如在紧门之时,一家忽然动问曰:谁为庄家?则可知其必摭上风子。以此类推总总色色。口风之露,擒纵易施。缄口金人,最宜取法。”行文迤逦,针脚绵密,民国风雅,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 同书序一提到作者沈一帆乃济世名医,文字深厚牌艺精绝。“胸吞丹象,笔梦生花,咳唾成风,都成珠玉”“成绝妙之好词,撰成麻雀牌谱一书”。这些都说明麻将之初乃公余雅玩、文人雅戏之特征。民国时期的大学者、大文人留下无数麻将佳话便是明证。</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麻将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弘扬中华麻将文化,不忘初心,使之在新时代更好发挥益智休闲功能是完全可以期待的。</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张超英于北京夏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