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塑造之被爱的孩子才无需撒谎》

程子涵妈妈

<p class="ql-block">学校:敦煌市南街小学</p><p class="ql-block">班级:四年级(9)班</p><p class="ql-block">编辑:程子涵妈妈</p><p class="ql-block">审核:田春花老师、杨春芬老师</p><p class="ql-block">参与者:全体家长</p> <p class="ql-block">谎言只不过是孩子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批评孩子撒谎,而是透过谎言听到孩子的真话,李松蔚说:“每句谎言的背后都有他的诉求,谎言是假的,诉求是真的。你的教育他听见;,他想表达的声音,你听见了吗?你了解过他为什么撒谎吗”?</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一些无心的错误,家长不要去指责他,应该用平等尊重的心去理解孩子,倾听他的需求,引导孩子正面解决问题。当孩子的处境能得到同情,知道这件事是可以让爸爸妈妈知道的,久而久之,就会愿意跟父母说实话,不需要用撒谎的方式掩饰自己的错误,给父母带来反感。</p> <p class="ql-block">撒谎不等于坏孩子,父母无须过度反应,伤了孩子,也伤了亲子关系。父母要知道,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孩子的。也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撒谎。教育孩子若要行之有效,必定是基于爱和看见的。被爱的孩子,才无须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被看见的孩子,才无须用谎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育孩子注定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修行,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智慧和技巧,很考验一个家长的耐心以及对孩子心理的了解程度。当孩子出现比较棘手的心理问题,而自己无法应对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是一种好的处理方式。</p> <p class="ql-block">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 :孩子的不诚实几乎是恐惧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尹建莉老师曾说: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爱的,对父母有全然的信赖,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闯祸”后慌乱,也不需要隐瞒。</p> <p class="ql-block">家长应该看到谎言背后的诉求,正视孩子的需求,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陪伴,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对此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p><p class="ql-block">儿童对于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是没有估计的,如果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又缺少践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如果没有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作出保证,孩子就被迫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p><p class="ql-block">一旦没完成,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使孩子食言。</p><p class="ql-block">不仅仅是学习,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家长总是不管孩子能否做到就一味地逼迫孩子承诺,要求他要答应爸爸妈妈如何如何,一旦做不到就扣上撒谎的帽子,并要求他再一次兑现诺言,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孩子一方面想得到父母的认可,一方面却很难做到,因为这个诺言是父母逼迫许下的。</p><p class="ql-block">于是,孩子就在一次次的被迫承诺和食言中变成了“厚脸皮”的人。</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要草率地逼迫孩子承诺。</p><p class="ql-block">要求孩子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听听他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了解情况,调整要求或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p> <p class="ql-block">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一个孩子都会说谎,但孩子天生对说谎没有概念。之所以会形成说谎的习惯,都是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用宽容的心体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并引导他改正错误。</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予他稳定和安全的爱。</p><p class="ql-block">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不逼迫他向父母承诺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如此,孩子才会消除恐惧,为做一个诚实有信的人打下良好的品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孩子是否在场,都应该是真实的。很多事情,孩子也许看不到,但他一定能感受。“真”和“善”永远要成为我们自己做人坚守的原则,无论对谁。</p>

孩子

家长

谎言

父母

撒谎

承诺

诺言

逼迫

老师

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