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昙华林,心心念念的一条老街,因各流派的建筑在此汇聚,中西文化在此交汇,近年来声名鹊起,成了武汉的网红打卡地。 文青们在这里触摸饱经风霜的老建筑,拍照、呻吟、漫步街头、享受咖啡……真的是充满诗意。可是对于我们,“武汉十四中”的“老三届”来说,只要回味曾经,就会想来这里,不是打卡,而是圆梦!我们,还是怀念过去的昙华林!五十年前我们学业中断、梦幻破灭,在这里接受并执行最高指示,几十天内,从初一到高三,一千多名莘莘学子胸怀鸿鹄志、高唱“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雄纠纠气昂昂”地离开了昙华林……走向天门,走进广阔天地;半个世纪过去了,“昙华林”在我们这群古稀之人脑海里,始终是母校的代名词,青春的缩略语,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会记起……放不下的是这条路,更是人生中的那段青春!</p><p class="ql-block"> 累并快乐着,看着这一张张照片,有笑有哭,苦辣酸甜,百感交集。我一定要努力完成这篇老三届自娱自乐的作品,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愿意与乐意同在;平凡的我,能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做与不做、态度,做得好否、能力。动力=源于态度+能力,因为命运让我成为你们的校友,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校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就在昙华林,依凤凰山而建,是市区唯一校园内有山、有真草皮标准足球场的省级重点高中,是湖北省的第一所公立中学,民主革命先驱者宋教仁、蒋作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陈潭秋,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沈辛荪,著名文学家黄钢、严文井;,共产党人赵zy、胡克实、江文、伍修权、王亚南……都曾在这里就读。当年风靡全国的两部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的主人公原型何功伟、“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都是我们的校友。</p> <p class="ql-block"> 从“省一中”到“十四中”,中途又历经“省高”和“武大附中”,现在校门口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八个大字由陈义经老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杰出校友中,走出过两位中共“一大”代表,还有D代主席和Z总书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史册中绝对可以称“最牛”,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剪一段过往,装点岁月让生命若水,静静流淌一泓清澈。心有善良,皆是美丽,温暖他人,幸福自己,便会有花,有蝶,有阳光。</p><p class="ql-block"> 1988年12月25日,我们第一次有规模的聚会。当时我刚刚花巨资购买了一台“理光P”的单反,也就有了技痒的机会,备用的三只胶卷一气用完竟毫无知觉,淋漓酣畅。</p> <p class="ql-block"> 聚会的七位召集人时年四十上下,(从左至右:揭书安、成平、沈治祥、刘汉宜、廖世昌、胡发云、赵静芳。)英姿勃发青春靓丽,正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有了“人生最具真情的一次聚会”。痛心的是廖世昌、沈治祥二位已驾鹤西游,愿他俩在天堂不再遭受折磨,不再有病痛。</p> <p class="ql-block"> 35年后,再看到这张照片,各位老师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在眼前;历久弥新,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感动于师,感激于师,感恩于师。</p> <p class="ql-block"> 老校门,简洁朴实,可惜少了金太婆的棚子。68年深秋的那个寒夜,我们就是在这里从寝室将行李搬上食堂借来的那辆板车,匆匆送往C同学家暂存,次日上午连人带马驶往天门,懵懵懂懂的成了农业户口,开始了广阔天地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参加合影的我班缪晖同学,叱咤风云的湖北足球队长,佳作连篇的“中国体育报”高级记者,因病于2005年2月英年早逝,可叹可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微信群办的“重登凤凰山 再读昙华林”,武汉十四中“老三届主题聚会”于2019年5月12日成功举行。</p> <p class="ql-block"> “大串联”,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只能说是雾里开花,其实是有红头文件的。留下的不仅是照片,更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高二(1)班同学欢送梅宏汉参军的照片,校门口的牌匾上多了五个字。这又是一段难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三届中的六六届,我们的学长。历经沧桑,上学再上山,下乡又下岗;嚼得出苦味,挺得起脊梁。几进学堂,依然诗意着,看春花绿意,见飞鸟白云;静而不争,张狂不再,拿得起放得下,心灵总是灿烂</p> <p class="ql-block"> 髙三(1)班学生共46名,男生31名,女生15名。来自武汉三镇的我们报考武大附中,荟萃凤凰山下。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完整学习了三年,受到学校领导和众多名老师的教诲,其中杜在植,贺聿治,彭咏松老师担任过班主任。十四中的教育铸就了我们的"三观"并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礎,使我们终生受益。历经下乡(参军),从接受再教育到我们当中有31人再接受高等教育,有29人获得髙级职称和职务,(含博导和享受国务院津贴)。无论是成为所在单位的领导和骨干,还是下海创业,风生水起挥斥方遒,数风流人物,我们不负今朝:</p><p class="ql-block">两江东去昙华再现,四十六学子俱为共和国工匠,</p><p class="ql-block">三川西来凤凰湼槃一百二诞辰再育大中华英才。</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昙华林,因为都需要一处安放梦想的精神乡土,我们惦念的昙华林并不只是单纯的地理方位,而是一个指向灵魂的文化符号。当年在这里求学的我们,留下的不只是读书声,还有探索与迷茫,奋进与追求,忏悔和无奈。今天回到这里,我们“高山谊(高三一)”。</p> <p class="ql-block"> 高三(2)班。</p> <p class="ql-block"> 不是所有的往事都是美好的,也不是所有回忆都值得留下。只是人都有诗化的审美心理,可以放下但不会忘记,譬如半根铁条满腔狂躁。</p><p class="ql-block"> 牵着手,并着肩。不看枫红、不听鸟鸣,回味青春年少,反思那场探索。</p> <p class="ql-block"> 高三(3),当年的学霸班。革命青年,志在四方,让我们激情燃烧的老照片,率真与徬徨同在。我们好多是幼时就同学,一起经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尽管日后有些难尽如意,还是安然淡定中坚守初心。日子还长,笑看慢走,随心而喜,随遇而安。</p> <p class="ql-block"> 高三(4)班,66届唯一的英语班,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3人。生源有原武大附中21人,余来自当年除青山区外的五个城区。同学中有红军后代、侨生、干部和学院子弟,更多来自平民百姓,其中也有"黑五类"。班主任是有燕京大学背景的物理老师唐尊准。</p><p class="ql-block"> 特别的是,我们同窗五年有余,后2名参军,6人留城,47人成为革命知青。五十多年来,艰难拔涉,在各自轨道上发挥光和热。26人取得后续学历,5人移居境外。</p><p class="ql-block"> 本班同学来路不一,却都淡定、平和、不偏激,和睦相处,在特殊年代也未势不两立。现掐指一算,已相识一甲子,仍幸福团聚,挚情永续,能在一起喝上二两者尚有20多人!</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我们在校门口重逢,尽管时光流逝,容颜改变,当年的一切宛如昨天。只是少了些单纯、浮躁,多了些淡定、安祥。 </p><p class="ql-block"> 生逢动荡的年代,历经坎坷的人生,这是我们的命运,无法躲避。下乡朱场,回城青山,还能惺惺相惜,这就是我们的缘分。无论春夏秋冬,是困苦,还是小康,我们始终互相惦念,互相鼓励。 </p><p class="ql-block">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推开了一扇窗。我们从同学变成知青,从接受再教育到再接受教育……,我们是先独立再学成长,虽备受艰辛,但享受了生命的精彩。我们的友情,从青丝到白发……过尽千帆终不悔,昙华林里寻梦回。</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的青春真的是一种伤痛,我们对际遇无能为力,它们对我们却是残酷不堪。青山依旧,惟鬓染霜,现在我们翻天喜地:翻篇了,终于过去了……因为已经明白,当你回味痛苦时心情一定不快,让过去的过去吧,不管是什么天气,我们都会带上自己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 人生要一半努力一半享受,生活才不会失去意义。我们在忙碌时不忘静下心来,喝美酒品佳肴,让灵魂与自然对白,身心怡然、宠辱皆忘。</p> <p class="ql-block"> 高二(1)班。全班47人,其中女生22人;27位从外校考入;2位从高三转入。我班不少同学在各自初中担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团干部。很多人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高才生,全班人材济济,群星闪耀。王建昌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我们的良师益友,几十年师生情深谊长,直至2022年天人两隔。我们的科任老师还有语文黄德馨,政治杜在植,俄语曾慕贞,几何赵矩森,物理袁惟清,化学张惟聪,体育王检朴。</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还有几位同学处于失联状态,已有十二位同学去了另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生活平常但日子可以美好,蓝天、白云,憧憬、念想,排排坐、忆辰光。觅一份诗意,学会风起的时候笑看落花,雨落的时候聆听心语。春之媚,夏之华,秋之丰,冬之梦。只要心中充满阳光,眼前就会有美景呼唤。</p> <p class="ql-block"> 高二(2)班由49位同学(男生31人,女生18人)组成,分别来自武汉市全市25所中学,十四中初中升入高中的22人。班主任为物理老师袁惟清、刘乐芳。全班有5位男生、5位女生结成伉俪,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文革中由单位推荐和参加1977年后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共计11人。有2位同学被十四中评为优秀校友。</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历尽劫波,岁月掩盖了我们的青春,留下的记忆也谈不上温暖,毕竟已经过去,何必将那些不快记在心上。水向东流,夜伏日昼,此刻我忽然觉得,原本瘦瘦的心事变得丰满起来……。</p> <p class="ql-block"> 高二(3)班。</p> <p class="ql-block"> 高二(4)班。</p><p class="ql-block"> 阡陌红尘,有多少相遇只是擦肩,有多少情深只是惊鸿一瞬,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很难把握自己的人生,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快乐,哪里有笑声,那里就有我,这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 人生多磨难,也要为自己鼓掌。别让动摇阻拦了脚步,别让颓废蒼白了心灵;因为人生也是多彩的,既有风雨雷电,亦有鸟语花香。</p> <p class="ql-block"> 高一(1)班共有学生51人(男生24人,女生27人)。 班主任是孙玉仙(曾被评为市劳模),数学老师是陈邦鉴(1966年受“文革”迫害自尽)。 1968年12月,我们除少数同学顶职、参军、支援“三线建设”外,其余均卷入下乡上山的洪流。多数同学从接受再教育到再接受教育,多途径获得后续学历,其中二人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为伟大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直至下岗(退休)。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昙华林离开,上山、下乡、当兵……;半世纪后,我们又重登凤凰山,感恩、圆梦、叙友……;依然还有初见的永恒。那些美好,把它叫成了精彩;那些悔恨,把它当成了经历。笑着遗忘,哭着记起……</p> <p class="ql-block"> 从花季雨季到古稀时节,老去的是岁月,心却依然年轻;女性不管到了多大年龄,都不能忽略对气质的培育,只有淡雅高贵,才能驾驭时装。</p> <p class="ql-block"> 高一(2)班,开学时注册52人,来自武汉三镇三郊,团结相处互助成风,那年高一还未读完,探索喷薄而出,我们无法选择,唯有附庸风雅;领袖一声令下,当然随波逐流,既有省长的儿子、书记的千金,更多的是出身于革命和不革命的普通家庭。先后回城后勤扒苦作,靠一点薄酬立业成家。同学中不单是普通劳动者,也有教授高工、高级编辑、著名记者、厂长院长、省府官员、工会主席。只是都很务实,少露真声;虽无知名校友,却也 坦然自若,嘴角上扬,随遇而安。现在,颐养天年的日子,不信谣不妄议,坚守初心,坚持为远大理想的实现而憧憬。</p> <p class="ql-block">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2015年,高一(2)入学的第五十年,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人在老去,心却充实,昙华林,我们在这里相识,无论走到何处,总会惦念这里,因为留下了我们的花季雨季。 </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几年后碰上新冠再加上基础疾病,王明芝、刘克学、陈汉高度过了古稀之年后离开了我们……。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同窗相识的第三十个年头的九四年春节,梅颤枝头骤雪初霁,冷冷的天气走来了暖暖的我们,久违的呼唤、有力的熊抱、模糊的双眼,竟然一时语塞,年逾不惑的我们,心中的那股激动不由自主想起那句话“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p> <p class="ql-block"> 总有那么一份回忆, 交织着时光, 缭绕着青春, 沉淀着月韵的如水满庭, 云淡风轻,回味我们的曾经年轻……。</p> <p class="ql-block"> 高一(3)班。</p> <p class="ql-block"> 在最美的青春季相遇,在最好的夕阳红重逢。昙华林,曾经的梦、心中的痛、永远的思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在老去,好好的照顾自己,才是头等大事。除了健康和心情,其他都不是自己的。给自己一个微笑,常一起聚聚沏,回味老师的教诲,交流养生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高一(4)班。四十九位同学,男生二十四人,女生二十五人;班主任物理老师曹乃先。从本校初中升入高中十三位。有留美留德博士各一位。教授和研究员七位。</p> <p class="ql-block"> 当初扛着行李奔赴天门,真没有想到还会回来。——昙华林。魂牵梦绕,我们梦开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高一(5)班同学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已去世6人。</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尹蜀明老师。尔后受过高等教育的12人,高中毕业暨上山下乡50周年,印出画册一本“岁月如歌”,54个版面,共收集了295张相片,记载了从高中入学到高中毕业50年整个历程。</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重聚首,不提坎坷,不提沧桑,不提潮起潮落。人生就是一删一留,日子就是一加一减,我们的脚步还要往前,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p> <p class="ql-block"> 生活让我们懂得,明媚着,便是快乐,幸福着,便是美好。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红尘纷扰,该来的自然会来,该去的留也留不住,学会在懂你的人群中漫步,在阳光下舞蹈,在温暖中前行,只要心存美好,岁月自当花开。用一颗安然的心,在经历中吸取懂得,将一些心事和感悟,用稚嫩的韵脚,妥帖在年轮的素笺上,将那天空的静美,都融在时光清淡的笔墨间。</p> <p class="ql-block"> WG岁月、知青年代,我们独有的艰辛,始终难忘。注满了友情的温暖,厚重了流年的时光,几十年来,我们东奔西跑、南下北上,总会记起这段苦辣甜酸,翻篇了,愿人生四季,不再苦难。</p> <p class="ql-block">高一(6)班。</p> <p class="ql-block"> 最美好的语言是微笑,最美好的感觉是心在微笑;感谢过往,相悦初心,今天真的很幸福,心里有温暖,眼里有感动……还有那说不尽的万语千言。</p> <p class="ql-block"> 在曾经的岁月中,我们激昂、疯狂、徬彷、困惑,看人脸色陪人笑脸拾人牙慧,多了与人斗少了青春乐,且时不时被琐事牵着鼻子走,有时连放p都要找机会,让本属于自己的快乐不经意间打了折扣。现在退休了,想吃吃想喝喝,哪怕穷走闲逛发呆,静静地坐着,看着,守着,无聊着……。</p> <p class="ql-block"> 初三(-)班有男生24人,女生22人,班主任是周兆琳老师和谭桂甜老师。68年底多数同学下乡,3位同学参军,回城后有9位同学被推荐和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学习,3位同学移居美国。</p> <p class="ql-block"> 名校之所以好,就是因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才,有人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p><p class="ql-block"> 一程缤纷叙不停,看花开、听鸟鸣,咀嚼我们的曾经。同窗就是一场修行。心镜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p><p class="ql-block"> 感谢上苍让我们相识,好的圈子,决定了人的格局与高度。往事不会如风,蜜泉湖,我们初三(一),留下照片为证。</p> <p class="ql-block"> 思念是一条蜿蜒的路,是一道关不上的门。“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好的圈子,决定了人的格局与高度。</p> <p class="ql-block"> 青春年少的初三(2)班同学们五十五年前的照片,我在、你在、情谊在;我说、你说、岁月说。为流逝的日子,为沉淀的友情,时节不居,难忘此刻。</p> <p class="ql-block"> 初三(3)班50人,政治老师谌文斌(前左)、语文老师张润德(前右)先后任班主任。66年夏,WG爆发,中断学业,连毕业考试都未参加。两年后多去天门插队务农。史上空缺的1969届高中生,原本应属于我们。遗憾的是不仅失去了文凭,更是邂逅了迷茫的青春。好在已经翻篇,我们看淡但没有躺平,不紧不慢,依然前行,随遇而安,得过且过。</p> <p class="ql-block"> 阡陌红尘,有多少相遇只是擦肩,有多少情深只是惊鸿一瞬,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很难把握自己的人生,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快乐,哪里有笑声,那里就有我,这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 老地方、新篇章,总有那么一份回忆, 交织着时光,缭绕着青春, 沉淀着月韵云淡风轻,我们回来了,我们还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 初三(4)班。</p> <p class="ql-block"> 从豆蔻年华到古稀岁月,整整一甲子,其间经历各异。酸甜苦辣生老病死,真的是难;有悲有喜,有光有亮,有情有义;有时光不老的安好,有未来可期的希望,有风暖菩提的清醒;面对春花秋月,面对夏雨冬雪,我们心中依然有铭记的人,难忘的事。常常会想起那场相遇的美丽,想起那些啼笑皆非的往事,感谢上苍让我们同窗,一起走过,一起开心!</p> <p class="ql-block"> 久别重逢,万千感慨。依然还是当年的姿态,平安、平静、平和,眼里充满故事,脸上不见风霜。</p> <p class="ql-block"> 初二(1)班,班主任是李凌翔老师。全班同学共51人,其中女生16人,男生35人。</p> <p class="ql-block"> 生活温柔,日子静好。拾一段岁月,忆同窗年华,以手耕耘,时间自有回答。过去那年华,月圆是诗,月缺是画。</p> <p class="ql-block"> 初二(2)班同学来自武汉三镇,当年都是通过全市小升初考试(含保送)进入14中的13、4岁的孩子。近六十年过去了,诸如凤凰山背单词,“角边角,边角边”,冥思苦想求证求解,“凤凰山下开花,珞珈山上结果”的憧憬仿如昨天。可惜探索让梦想下课,同学们的人生也就转了个弯。我们告別昙华林,下乡、参军,回城、进厂,有挥洒青春的豪情,壮志未酬的遗憾,万般感慨一言难尽,但初二(二)班,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铭记。</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豆蔻到古稀,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碰碰,一路行走着,遇见晴,遇见雨,在一场暴风雨中迷失自我,在一场大变革中重塑初心,有傍惶、有犹豫、有曲折也有后退但却一直努力向前。五十年后,我们再来这里,谢谢乡亲们的关照,寻觅曾经的脚步,不怨天、不怨地、不怨鬼神、不怨运气,依然坚定不移向前看,朝前走……。</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举杯,祝福友情,享受时光,一份回忆,一份念想。顿悟,藏在心里;沧桑,过眼烟云;回味,春华秋实;健康的活着,优雅的老去,这人世间,也算没有白来。</p> <p class="ql-block"> 初二(3)班的我们,花季雨季就上山下乡,走得太快也太过艰难。现在需要放慢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用愉悦的心情,观赏外面的世界:月圆是诗,月缺是画。</p> <p class="ql-block"> 感谢所有的聚散无常,来来往往,感谢走过的同学时光,岁月已过,友情依然。只要秉持对美好的追求,无论任何年龄,都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笑口常开。</p> <p class="ql-block"> 初二(4)班。</p> <p class="ql-block"> 人生,是自己的,随遇而安,得过且过;不必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因为一回头,也有人在仰望和羡慕你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明天和未来未必都是阳光灿烂、绿草如茵,但只要心情舒畅,即使乌云压城,心里彩虹也在。</p> <p class="ql-block"> 人生,总在漂泊的是脚步,成熟的是心智,挥挥衣袖,才能学会让一切云淡风轻。</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老三届”中最年轻的初中68届,都已进入古稀之年。抚今追昔,青春不再,但每每忆起,心潮依然澎湃,下乡、从军、进厂、病转,再求学、被下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历经磨难……,少不更事时远离温馨任意沉浮;风华正茂时却不能挥斥方遒。从花季雨季到古稀年华,那年我们响应“不在城里吃闲饭,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伟大革命,已是整整五十五年前。</p><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往,我们已经无法后悔,“凤凰山下开花,珞珈山上结果”终成泡影,更成无法弥补的痛。命运本不该这样,问苍天、问大地、问圣贤,都无言以对。</p> <p class="ql-block"> 初一(1)班53名同学,戴着红领巾,从武汉三镇和当年还是郊区东西湖等区考入十四中,开始了梦幻人生。“老三届”里,还是孩子的我们,初一尚未读完,便开始了探索人生,一位同学在“八一”渡江活动中离世,真的是不堪回首却又不知所措;紧接着无法逃避的插队落户,13位同学上山去了郧阳,其他同学则多下乡去了天门。回城、进厂、再入学堂;未及古稀,又有八位同学去了天堂;健在的同学们不言躺平,只谈放下,不抹掉遗憾,从不畏定义,始终怀揣当初的心情,开心着呆萌着,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给自己一片明朗。</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历尽劫波,岁月掩盖了我们的青春,留下的记忆也谈不上温暖,毕竟已经过去,何必将那些不快记在心上。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此刻我忽然觉得,原本瘦瘦的心事变得丰满起来……。</p> <p class="ql-block"> 初一(2)班。</p> <p class="ql-block"> 姹紫嫣红的色彩里,不仅有华丽还有愉悦,我们真的很开心,笑容既挂在脸上更藏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 初一(1)、(2)班部分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 年过古稀,不充好汉,神马都是浮云。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看开,看轻,看淡,生活就会幸福满满。</p> <p class="ql-block">初一(3)班。</p><p class="ql-block"> 人生两件事:忙着,清醒做事;闲着,糊涂做人。平淡平常平安的人生无须计较事大事小,过的是柴米油盐,梦的是花雪月。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站着也罢,躺着也行,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p> <p class="ql-block"> 初一(4)班。</p> <p class="ql-block"> 笑着遗忘,笑着记起:那些美好,把它叫作精彩;那些难过,把它叫作经历……我们活得虽然艰难,但每步步都有风景。</p> <p class="ql-block"> 都说秋天适合赏月,其实更适合见面。疫情过后,更想重逢。同学六十年后,我们都把每一个小聚,都当做初识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一起开心,一起做梦,不能永远年轻、但可一直少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百卄校庆,回首半个多世纪前,被称为“老三届”的我们在这里读书,那是最好的时代,最美的岁月。我们正年轻,生逢其时,除了值得咀嚼的青春和爱,还有那些荒唐,像一支轻柔的鞭子,生生地抽打了 这么多年。我们可以放下,不该忘记。因此所以不揣浅陋,制作了此篇。是回忆也是警醒。</p><p class="ql-block"> 一个周皮匠,全靠诸葛亮,很是感激夏文夫、刘汉宜、蒋国廉、徐毓槐伉俪、张文光、吴津、李辉发、潘天明、叶平、王体钧;皮家瓒、高志远、叶昌、沈光汉、廖俊芳、王胜利、吳祖桐、李燕、李彤同学提供照片和建议。大恩不言谢,你们的真诚比什么都重要。 作为中国核心期刊和“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Q2期刊”曾经的编辑,我会不辱使命,殚精竭虑,回报各位。 </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同学,互敬、互重、互谦、互让,只有学长,木有官长,所以拙作按“序长不序爵”排列。有点不合潮流,失礼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你们的鼓励,皮匠一定努力,不负友情不负君。</p> <p class="ql-block"> 把一切无法遗忘的交给时间去淡忘,把一切不能够卸下的交给风儿去抚慰。</p><p class="ql-block"> 这世界上,走的最急的,总是最美的风景;痛得最深的,总是沧桑老去的心。不是每个人都如我一样喜欢含泪微笑,但是微笑,总可以让心里装满阳光。如是,百廿校庆,我们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