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母校做学生

建生

<p class="ql-block">毕业整五年又逢盛夏,校园依如过去的熟悉,仿佛重回曾经六年的学习时光。</p> <p class="ql-block">重走无数次踏过的林间小路,偶遇多位熟悉的领导、教授、队干和师兄弟,老友重逢的寒喧、问候,简单、亲切又温暖。课堂巧遇自己的导师,本以为在家颐养天年,年过花甲仍精神矍铄地担任学术督导,意外而又惊喜。</p> <p class="ql-block">学校变化甚为明显,相较硬件条件的大幅提升,最为可喜的是教学体系的转型重塑,很多过去教授政工、人事、党建等教学的教员,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纪检监察、司法等专业积淀,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讲师已执掌教鞭,随处可见欣欣向荣、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校内四处可见的灯箱里滚动闪着专家教授们的形象、成就和荣耀,引得刚入学的我们驻足观望,浓厚的尊师氛围让人点赞。课间休息到相熟的教授办公室叙旧,几年不见,又多了好几部专著、译作,免不得又赞又羡。</p> <p class="ql-block">五年前离开时,正是院校调整改革关键阶段,校园四处可见浮躁、消沉。记得开春后一场大雪,操场积雪许久都没见清扫,一片萧煞。大家都在思索自己的出路,留在熟悉的西安,还是到北京、上海重头再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迷茫。</p> <p class="ql-block">坊间传言学校还会有变化,也许是经历过了,比上次淡定多了,言谈间很是从容。</p> <p class="ql-block">过去对学校的感觉是神圣、高大,专家教授好像一座座越不过的理论高峰。这次的感觉是可亲可敬,接地气,重实践。借用一位同学的毕业感言,带着问题来,揣着办法走,瞄着岗位用,学的都是鲜活的、管用的、急需的。</p> <p class="ql-block">无论专家还是学员的数量,比过去都少了许多,小而精反倒让人感到稳定、踏实,这也许就是改革的进步、生命的勃发、教育的内涵吧!</p> <p class="ql-block">真心祝愿她越来越好,也期待有生之年还能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