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摘要: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史上陕北民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信天游则是陕北民歌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在这片黄土地上信天游成了劳动人民宣泄情绪、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兰花花》就是一首信天游风格的民歌,是陕北的地表作,它采用叙事性的方式、洒脱奔放的曲调,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歌曲描述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和时代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陕北民歌 兰花 信天游 乡土气息 歌曲 封建礼教 赏析</p><p class="ql-block"> 一、什么是陕北民歌?</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是一部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由于它的产生地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与其他民歌的不同。一般意义上讲,民歌之所以能够流传之远,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永恒的爱情。陕北民歌亦是如此,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它的调子。由于陕北的生存条件比较恶劣、人民的生活比较艰难,因而当地孕育而出的陕北民歌的调子大多是沉郁、苍凉、激昂冰寒苦涩的。</p> <p class="ql-block"> 二、歌曲的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兰花花》是根据延安临镇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改编而成的 ,兰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叶子,于1919年出生在农民家庭,她长的十分招人喜欢,可以说是倾国倾城,仅次于中国四大美女。在红军攻下临镇时,兰花花与部队里的一位年轻的战士情投意合,并发誓永不分离。不久红军接到新的任务,两人不得不分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兰花花的父母知道兰花花与人相爱后非常恼火,把她强行嫁给恶棍任小喜,后来任小喜死了,兰花花又被迫嫁给一个麻脸富人,兰花花最终不满社会的腐朽、不满父母的保守以及对情人的思念,在这种痛苦下郁郁寡欢而死。战士回来后,为她写下了这首《兰花花》。</p> <p class="ql-block"> 三、兰花花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1)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文献表明,从传说中的黄帝“弹歌”等原始民歌到今天,五千余年间,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形式,民间歌唱从未中断,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在中国几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中,陕北作为一个重要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陕北民歌对周边少数民族民歌的吸收以及吸收后的再创作也极大得丰富了它的内涵和外延,支持者民歌顽强的生命力。反映在民歌创作上,表现为语言通俗简练而富有哲理,风格粗狂而易于启迪人生。</p><p class="ql-block"> (2)鲜明的语言风格</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的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完全是当地人民自然的感情流露,“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找,找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兰花花》这里的“蓝格英英(的)彩”意思是“蓝的发亮耀眼”;“猴老子”为方言词,“指其丈夫”,咒骂词。这些方言词的运用,传神和生动第描述了兰花花的美和她对封建地主家的憎恨。这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地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最后歌词长达三十余段。由于它反映的故事真实。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深切,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争相传唱。</p> <p class="ql-block"> 四、小结</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影视、舞台等文化艺术繁荣、创新、发展的基石。《兰花花》是其最具代表的艺术作品,在未来的民族音乐领域中,我们应当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更应弘扬与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今后的音乐创作中要将陕北民歌《兰花花》作为一部重点作品给予更好的发展与创新,以展示民族音乐的文化魅力,使我国民族音乐处于世界之林。</p> 黄土高坡远看是一幅画,近听是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