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和“泰康”的前世今生

四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斯琴巴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7月12日,离开工作17年的县委办公室,转任到县档案局(馆),任局(馆)长,在那工作共计916天。当时,单位共有13个人,年龄排名本人是第七名,算是年轻人的行列,那一年的我44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任后,经常听李波局长说这样几句话:一是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二是杜尔伯特档案馆始建于1958年10月10日,你是第七任。三是杜尔伯特历史悠久。四是没有马百年就没有泰康县。五是档案馆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六是应该建立方志馆、兰台志愿者协会和图书馆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拿起书开始寻找已被尘封的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旗的历史,以及马百年是谁,他与泰康县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手里只有第一部杜尔伯特县志,后来辟建杜尔伯特“茫野书屋”的时候,有幸遇到波·少布先生,他是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老先生赠送了他的著作《北方民族论稿》,此后又看到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会长包玉林老师的著作《杜尔伯特简史》,关于杜尔伯特的往昔才多了些了解,希望将来能阅读到更多文献,然后详细描摹出那段岁月里的那些人和那些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中诸多内容转引波·少布先生的著作《北方民族论稿》和包玉林老师的著作《杜尔伯特简史》中的内容,感激之情,希望今年夏天能够当面言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杜尔伯特部和杜尔伯特旗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想了解杜尔伯特的历史,需要先从杜尔伯特部和杜尔伯特旗说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平哥哥和恒久法师都曾说过,看《蒙古秘史》最大的困难是记住蒙古族人的名字,蒙古族是特别敬重自己姓名的民族,通常选择最理想的词取名,蒙古人聚居地曾有“宁可砸碎身骨,不损自己的姓名”的说法,这是因为蒙古族人认为父母起的名字深含着对自己的爱,对自己一生的美好祝福,因此是神圣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留下了芳名,这些名字显示着家族的骄傲,也反映了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荣耀。下面您将看到蒙古族部落、蒙古先民的名字,请耐心看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回顾下杜尔伯特旗的由来,而这需要从杜尔伯特部说起,这涉及到游牧迁徙到嫩江中下游东岸的两个蒙古部落,朵儿边部和杜尔伯特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杜尔伯特”的含义及其由来。坐落在东北松嫩平原的杜尔伯特草原,亘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从其境内的哈拉海、钓鱼台、夹沟、官地、大山、石人沟、西龙坑、腰五代等原始社会遗址发现的各种石器、陶器、灰坑、鱼骨、兽骨来看,远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长期居住,从事渔猎生产,创造了史前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朵儿边”和“杜尔伯特”是蒙古语数字“四”的复数音译。“杜尔伯”是蒙古语数词“四”的意思,加上复数词尾“德”,成为“杜尔伯德”,即现在已经习惯写的“杜尔伯特”。这个复数词尾汉译用字不一,有用“德”字的,也有用“特”字的,还有用“惕”字的。12至13世纪的蒙古语中,名词后尾加复数词缀的屡见不鲜,尤其对氏族、部落名称更是如此,如把弘吉剌部称为弘吉剌惕部,蔑儿乞部称为蔑儿乞惕部,孛儿济吉斤氏称为孛儿济吉特氏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尔伯特”这一名称,在中外史籍中记载也不一致。额尔登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峻译《蒙古社会制度史》,〔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等,均记载为“朵儿边”。〔清〕萨囊彻辰《蒙古源流》记为“杜尔奔”。《元史》《亲征录》,贾敬颜《圣武亲征录》校本,〔法〕勒内·格鲁塞著、冯承钧译《蒙古史略》,均为“朵鲁班”。《辍耕录》为“脱里别歹”。〔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日〕下村修介编、王宗炎译《蒙古地志》,何健民编《蒙古概观》,赵尔巽撰《清史稿》,张伯英纂《黑龙江志稿》等均为“杜尔伯特”。上述种种,都是“杜尔伯特”一名的不同汉译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朵儿边氏族的由来。“杜尔伯特”一名,最早见于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策·达姆丁苏荣蒙文本《蒙古秘史》称:“都蛙锁豁儿有四子,都蛙锁豁儿死后,其四子对朵奔蔑儿干不以亲叔来看待,弃而迁之,成为杜尔伯特氏。”巴雅尔蒙汉合璧3卷本《蒙古秘史)记为:“朵奔蔑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有四子,同住的中间,都蛙锁豁儿死了。他的四个孩子,将叔叔朵奔蔑儿干不做叔叔般看待,撇下了他,自分离去了,做了朵儿边姓。”其他各种版本的《蒙古秘史》也都以不同形式记载了这段史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世纪初年,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所撰《史集》中也曾载:“塔马察有五个儿子。长子名叫豁里察儿蔑儿干,成了他的继承者。据传,仿佛他的其余四个儿子想离开自己的营地与地方,到别的地区去。途中有一条河的支流流过,他们便捡了许多枯枝,编了一只伊朗称作“客列克”的类似筏子的东西,坐在上面,渡河进入到别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朵儿边部就起源于他们的氏族。因为朵儿边是四的意思,它指示了朵儿边部与塔马察四个儿子的联系与关系。”康熙元年(1662年)成书的《蒙古源流》载:“都蛙锁豁儿之子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等,为卫喇特之额鲁特、巴噶图特、和特、赫喇古特四氏矣。”《蒙兀儿史记》也称:“都蛙锁豁儿生四子而殁,四子不以从父礼待朵奔蔑儿干,弃之而去,四子之后为朵儿边氏。”&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述诸载,相互虽有不同之处,但有3个基本点是统一的。一是杜尔伯特氏,最初是因由四子组成而得名,所以杜尔伯特的原义为“四”,这一点是一致的。二是杜尔伯特氏为朵奔蔑儿干支系,虽然《史集》认为是塔马察之后裔,但塔马察是朵奔蔑儿干的九代先祖,仍为一系。三是除《蒙古源流》认为是卫拉特四氏外,其他记载均认为是杜尔伯特氏。杜尔伯特氏,虽然到1240年才见诸文字记载,但是这个氏族的产生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蒙古国源流黄金史》记载,“甲寅年(公元774年)孛儿帖赤那29岁生子巴塔赤。”再上溯29年,为公元745年,正是蒙古始祖孛儿帖赤那的生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是孛儿帖赤那的二十二代孙,从孛儿帖赤那到成吉思汗共417年,中间经21代,平均每代20年。而从孛儿帖赤那到都蚌锁豁儿的四子共13代,中间经12代,依每代20年计,共24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可以推测,都蛙锁豁儿的四子,大约生于985年,即辽圣宗统和三年前后。这就是说,杜尔伯特氏族约产生于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叶。成吉思汗始祖活动的年代,与《旧唐书》所记载的蒙兀室韦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也与中外诸史料所说的从蒙古始祖到成吉思汗400年间繁衍出众多分支的叙述相同。从这个时间表,可以推定杜尔伯特氏族于10世纪末活动于人类历史舞台的时间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朵儿边部的三次迁徙:据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记载:“都蛙锁豁儿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对朵奔蔑儿干不以亲叔叔看待,弃而迁之,自成朵儿边氏”。朵儿边部是经过三次迁徙,才迁徙游牧到嫩江中下游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迁徙:十世纪末,因为家族不和睦,都蛙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就是指《蒙古源流》中记载的“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四兄弟,即由他们四兄弟组成的蒙古部落。四兄弟自由迁徙从宝尔罕哈勒敦山(今蒙古国肯特山)游牧于贝尔湖以东以南及哈拉哈河流域,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他们当时与塔塔尔部为邻,这是第一次迁徙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迁徙:1096年,辽朝寿昌二年九月,辽朝为了巩固政权,将朵儿边部与乌古敌烈部,一起迁徙至兴安岭以东洮儿河以北地区,今天的内蒙古兴安盟北部地区,辽朝廷强迁是为了对北疆部族实行分而治之,将朵儿边部迁徙至岭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次迁徙:1124年,金朝的天会二年,在金朝统治时期将朵儿边部迁徙至嫩江中游东岸,安置于肇州北的蒲与路南端地面,后归上京路管辖,朵儿边成为金国守边部落,后成为元朝廷的供珠之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以后,有关朵儿边的活动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朵儿边部人或迁徙,或融入其他部落,朵儿边部人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杜尔伯特部的由来:1547至1548年,即明嘉靖二十七年前后,成吉思汗①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②的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③携科尔沁部,从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流域,越过兴安岭,到达辽河上游及松花江、嫩江流域,为其子孙分封而游牧。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代传至奎蒙克塔斯哈喇有二子,长子博弟达喇,号卓尔郭勒诺颜;次子诺门达喇,号噶勒济库诺颜。奎蒙克塔斯哈喇的长子博弟达喇的第八子爱纳嘎,游牧于嫩江中游东岸的古朵儿边部,改科尔沁部之名为杜尔伯特部,爱纳嘎部从此为杜尔伯特部始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杜尔伯特旗的由来:天命元年(1616年),女真人努尔哈赤④崛起,成立后金国,天命九年(1624年)爱纳嘎的儿子阿都齐与后金国会盟(指两个政权间友好盟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立杜尔伯特旗,实行旗制(另有崇德元年1636年建旗的说法)。阿都旗之子色楞被清廷封为扎萨克固山贝子,属科尔沁右翼,归内蒙古哲理木盟管辖,民国以后归黑龙江省,旗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10月10日,当年的12月5日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体育场举办万人庆祝大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杜尔伯特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来看,5世纪初叶,北魏永兴二年(410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至8世纪中叶,夫余遗人曾在这里建立过豆莫娄(达莫娄)国,长达三个多世纪,后不见史载。唐朝中叶,725年至907年唐亡,这里又是室韦人的乐园。10世纪初叶,907年建立辽国,这里成为契丹人涅剌擎古部和突吕布室韦部的牧地。到12世纪,1115年建立金,杜尔伯特地方纳人金国版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会二年(1124年),金朝廷将在绰尔河流域的蒙古“朵儿边”部(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朵奔蔑儿干的兄长都娃锁豁尔的四个儿子后裔)迁至嫩江东畔松嫩平原,归属金代肇州。此为蒙古人栖息此地之始,也是此地称“杜尔伯特”之始。“朵儿边”人居住的地方,沿嫩江东畔,由南向北建立了很吉日格,前新、哈拉海、喇嘛仓、好田格勒、波布代、土城子等城堡,由朵儿边人驻防,朵儿边人成为金国守边和采东珠的贡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3世纪初叶,1206年建立蒙古帝国,这里成为成吉思汗季弟贴木格斡赤斤国王的封地。元朝设立辽阳行省,杜尔伯特归属开元路。此时朵尔边人虽不再驻防边城,但仍是采东珠的贡民。1368年建立明朝,设奴尔干都司,杜尔伯特归福余卫。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前后,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之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科尔沁万户左翼越大兴安岭至松嫩平原,称嫩科尔沁乌鲁斯(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奎蒙克塔斯哈喇长子博第达喇之第八子爱纳嘎分牧朵尔边之地,征服其部众,沿用其名称,为杜尔伯特部。17世纪初叶,皇太极为后金国主时(1631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率嫩科尔沁本部南迁西拉木伦河流域后,留在松嫩平原的杜尔伯特部落疆域扩大,西至嫩江,东至通肯河,南至郭尔罗斯,北至乌裕尔河下游流域。有清一代,杜尔伯特旗归属内蒙古哲里木盟。20世纪初叶,1949年建立中华民国后,杜尔伯特旗从内蒙古划出,归属黑龙江省。民国初蒙地放垦,原杜尔伯特旗辖区内的安达、青岗、明水、林甸、泰康等地分别以厅、设治局、县等名义划出单独设治,其中泰康两分两合,最后仍属杜尔伯特旗。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杜尔伯特旗归属龙江省。新中国成立后,杜尔伯特旗划归黑龙江省。195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50年代开发大庆油田,又将喇嘛甸子等地划出。杜尔伯特现有版图,南北平均长102.9公里,东西平均宽60公里,总面积6176平方公里,合926.4万亩,地理位置于东经123°45'-124°42'38",北纬45°53'-47°8'40"之间。杜尔伯特,这一名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最初的“朵儿边”氏演化为“朵儿边”部,即从姓氏名称演化为部落名称;明代嘉靖年间,嫩科尔沁部落来此地建杜尔伯特部后,又以部落制存在了近百年。至清代,部落制转化为行政建制名称,称杜尔伯特旗,建旗时间有天聪三年(1629年)说、崇德元年(1636年)说和顺治五年(1648年)说,前后相差20年。这种旗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达3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杜尔伯特蒙旗地开放的历史背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顺治五年,杜尔伯特旗建立至杜尔伯特蒙旗地开放历时257年,为何清朝廷严禁汉人入关,东北为何一直人烟稀少,被称为北大荒,需要我们回顾一下明末清初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44年,多尔衮攻进北京城,清朝入关内。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朝代也不是由汉族建立的,是由满族女真部落建立起来的,女真以东北为家,而清朝的发源地也是在东北,可是清朝建立起来的时候,却不允许汉族人进入东北,我们都知道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什么清朝禁止汉人到东北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阐述几点原因,一家之言,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清朝为何发布禁关令:关指的是山海关,山海关以内,称关内,出了山海关就到关外了。过去山东、河北东半部,遇到旱涝绝收、兵荒马乱,难以为计的人们逃荒要饭、下关东(指的是东三省),又称“闯关东”。走陆路的出山海关,走水路的从烟台、龙口过渤海,到大连,到关东了。河北的大部分难民,去口(指张家口)外。河南人西出潼关,到陕西、甘肃再远到新疆。一根扁担、一辆独轮车,背井离乡,拖家带口,沿途逃荒要饭,踏上求生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廷为了防止汉人入关,建立了柳条边来阻挡汉人闯进东北,柳条边其实相当于现在的隔离墙,主要是由土墙和柳树组成,再加上满清边防军队,形成了汉人进入东北的铜墙铁壁。&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清朝禁止汉人入关的原因如下:&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禁止入关,为保护大清龙脉。看过金庸先生《鹿鼎记》的都知道,严禁汉人前往山海关以外的的原因,是因为关外是大清龙脉所在。古人多半比较迷信,但以保护龙脉为由,禁止其他民族入驻东北地区,理由比较牵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借鉴元朝经验,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历史上的金国,在蒙古崛起之后,就逐步抛弃了东北老家。在金宣宗上台之后,立即迁都到汴京,国家重心转移到了中原。最终,在中原大地上,金国被消灭,连逃都逃不了,这其中有南宋和蒙古对金国的家仇国恨,也有中原四战之地,不如东北偏僻利于保存实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的元朝,在朱元璋崛起后,顺利的逃到了大草原上,虽然实力遭到一定的削弱,但不少人依然退回了老家,最终成功的延续了下来。对比金国的教训,和元朝的经验,显然能让满清贵族知道,必须要给自己一条后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时期的东北不仅仅是现在的东三省,还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库页岛,足足有几百万平方公里,1644年满清贵族进入山海关,当时满清还没有足够的把握统治,毕竟当时南方诸省一直在积极反抗,如果清朝统治不了还可以北撤,继续当皇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防范沙俄与汉人结盟,旨在保持政权稳定。在康熙时期,沙皇俄国的势力已经渗透到西伯利亚、东北地区,而当时康熙面对内部三藩叛乱,因此做出妥协,虽然在雅克萨之战大败沙皇军队,但是随后在被称为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中,将西伯利亚外东北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沙皇俄国,但沙皇军队仍不满足,继续试图蚕食大清领土。为此,康熙执政时期更加严格禁止汉族人跑到东北,主要是为了防止进入的汉人跟沙皇军队勾结,共同对付大清,若大清不仅无法稳固统治中原,甚至最后连东北也回不去了,所以康熙时期,更是接连下严旨禁止汉族人踏入东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清朝防止汉人入关采取的措施: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和中原地区不同。多尔衮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后来还设立边墙,边墙大多都是土堤,上面中上柳条,因而又称柳条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修筑时间的先后又分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成老边和新边,顺治年间分段修筑了老边。据《柳边经略》记载:“(老边)西起自长城,东到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北自威远堡(今辽宁省开原市境内),南至凤凰山(今辽宁省凤城市)。设边门二十一座,每门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员,披甲十名”全长1900余里,由盛京将军管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政府在东北设边墙,置哨卡,划分边内外,旨在限制内地汉人和朝鲜、蒙古人等去边外采参、狩猎和垦殖,若需要进入边外禁地,则必须持其所在地方政府发给的印票,限时、限人出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又先后在今辽宁省境内修两条边墙,被称为新边,由宁古塔将军(后更名“吉林将军”)管辖,周围千余里境内,遂成“禁中之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清朝的封禁政策的何瓦解: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满族贵族对东北地区进行统治的一种特殊政策,它成为有清一代东北政策的核心,其瓦解源于以下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封禁政策集中体现了清朝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无疑起到阻碍作用,这种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策最终注定以失败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疆域辽阔,鞭长莫及。清朝疆域辽阔,幅员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满洲驻防八旗人数稀少,别说开发就算保持巡逻都成问题,清人入关之后满洲人烟绝迹,几乎成为无人区,所以其他八旗必须轮流到满洲驻防,而满州驻防八旗实际上逐渐变为囤垦兵就是种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历史进入到了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于是,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源源不断地“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是形势所迫,禁关令彻底瓦解。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清末,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俄对东北虎视眈眈,清廷不得已于1897年全部开禁,至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新中国成立前达到近4000万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杜尔伯特蒙旗地开放往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7年,清廷不得已于全部开禁,而据杜尔伯特第一部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黑龙江将军恩泽派人到杜尔伯特旗劝说出放荒地。1899年5月,黑龙江副都统寿山启奏光绪皇帝开放蒙古各旗荒地。同年,黑龙江将军恩泽,详细地向光绪皇帝奏明开放杜尔伯特蒙旗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开放的步骤、办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恩泽认为:“自到任以来,既详查本省属内之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等蒙古部落,地面辽阔,土脉膏臾,可垦之田实多。虽该旗均以游牧为生,而近年牧不蕃息,蔓草平原,一忘靡际,闲置殊觉可惜。况值新修铁路自西往东直贯三旗之地,他日横出旁溢,未必不有侵占之虞,论慎固封守之义,亦应先事预防。”恩泽所说的“新修铁路”指的就是中东铁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中东铁路的由来: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中华民国成立后称中国东省铁路、中国东方铁路、中东铁路或中东路。伪满洲国和苏联共同运营时期北段改称北满铁路,南段改称南满铁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控制该铁路,称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此铁路系以哈尔滨为中心,往西延伸至满洲里(今内蒙古境内),往东延伸至绥芬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往南延伸至大连、旅顺,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解放后该铁路移交中国,分为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三条铁路线。2018年1月27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公布,中东铁路入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杜尔伯特铁路和车站的由来:1898年农历闰三月,清王朝光绪二十四年,在杜尔伯特旗肥沃而略显荒凉的黑土地上,中东铁路破土动工。这是这片土地,第一次留下铁路的印记。1900年,中东铁路在杜尔伯特旗境内铺轨,从安达铺轨到大蒿子(今烟筒屯)。同年,开始新建烟筒屯、小蒿子、喇嘛甸、萨尔图、安达等站。1902年1月14日,中东铁路开始临时运营,烟筒屯、小蒿子等站建成设站。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运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3年,小蒿子站属于客运两用站,哈尔滨至齐齐哈尔的旅客列车每天往返一次。土碱、土盐等货物,从这里源源不断运输出去。1935年的伪满时期,小蒿子站改称泰康站。至此,泰康站的名字,正式出现在杜尔伯特县的历史字典中。&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5年1月20日,泰康站高铁项目建成通车,日均客流量2000余人。高铁的开通,让杜尔伯特县百姓享受到了高标准、高速度的铁路运输体验。只需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哈尔滨;去北京,也不用再排长队抢卧铺票,高铁9个小时便能到达。高铁的开通,不仅给杜尔伯特县百姓出行带来便利,更带来一条致富的高速通道,高铁让杜尔伯特县成为“哈大齐经济走廊”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度融入“哈大齐一小时经济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8年5月1日,上午9点38分,更名仪式在站前广场隆重举行,“泰康站”正式更名为“杜尔伯特站”,车站的名牌换成崭新的“杜尔伯特站”。1902年到1935年杜尔伯特境内车站名字是“小蒿子”站,历时33年后改为“泰康站”,1903年杜尔伯特就已经开通火车,从“泰康站”到“杜尔伯特站历时”8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杜尔伯特经历的四次旗地开放:1899年5月开始,黑龙江副都统寿山、黑龙江将军恩泽先后上书给清光绪皇帝,请求批准开放杜尔伯特蒙旗地,但光绪皇帝迟迟没有答复,一直到光绪三十年八月(1904年)清廷正式批准出放杜尔伯特旗荒地,设立杜尔伯特旗荒务行局,委派依拉尔苏任荒务行局总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开放安林地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年初,黑龙江将军达桂派道员同铁路公司交涉,收回杜尔伯特铁路以北的地方,并且与旗扎萨克达成协议,正式勘察出放铁路两侧荒地和旗与省边界荒地,也就是今天的大庆市、安达市、林甸县境内。承领土地的人多是省内外富商、地主等,他们付清荒价银后,获得土地永租权或者说所有权,然后转租土地给源源不断涌入关内外汉族贫民和外旗蒙古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出放完毕,出放铁路两侧和旗、省边界荒地共33.05万垧,查出熟地2097垧,收入白银32.3万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6年,设立了安达厅,杜尔伯特旗铁路以北土地和铁路以南开放地全部划归安达厅管辖。1912年10 月,于安达厅北境东集镇设置东集镇稽垦局,办理放荒招佃和督垦事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二年(1913年),安达厅改为安达县。民国三年(1914年),在安达厅辖区增设林甸设置局,1914年11月1日,将东集镇稽垦局改设林甸设治局,隶属龙江道。1917年7月13日,黑龙江省长令,将林甸设治局改为三等县正式改为林甸县,如今林甸县下辖5镇3乡3个林牧苇场,83个行政村,全县幅员面积350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开放时和年丰地段: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与扎萨克达成协议,出放沿江一带荒地,也就是现在的泰来县时雨村、本县巴彦查干太和村、他啦哈镇、肇源县富强乡境内,省派人前往勘察筹备出放。1906年9月,设立杜尔伯特旗沿江荒务局,委派都尉庆恩(寿山之子)为荒务局总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荒务局刚刚进入多耐站(今太和村),“马匪”天合的队伍随即攻入多耐站,将荒务局人员全部虏为人质。当时,庆恩正在扎萨克府商讨开放事宜,闻讯后单人匹马找到天合谈判,天合释放了所有人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撤销沿江荒务行局,成立武兴设置公所,委派绥化府经历(文职官员)锡寿为设置员,驻多耐站,继续出放荒地和管理行政事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出放荒地5.64万垧,应收荒价银12.07万两,实际收入3.83万两,承领土地人赊欠8.24万两。在垦区查出熟地600余垧,多是站丁早期开垦的耕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兴设置公所出放荒地较少,即使已出放荒地也未开垦耕种,后因江水暴涨,准备出放的荒地大部分被洪水淹没,没有人承领,设置所无所事事,于清宣统元年(1909)下半年被撤销,将其事务划归江西哈拉火烧屯垦局办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2年(1913年)成立泰来设治局,时、和、年、丰四段垦区划归泰来设治局管辖,与大赉县划界而治,为泰来行政建置之始。1917年(民国6年)1月,泰来设治局升为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如今泰来县幅员面积3996平方公里,人口32万(2001年),现辖8镇2乡、 83个行政村、532个自然屯,有汉、蒙、满、回、朝鲜等20个民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次开放丰字续段:民国四年(1915年),泰来设治局员张毓华在没有同旗扎萨克商议的情况下,在丰字南段和丰字北段分别续放一段荒地(今一心乡、大庆兴隆泉乡境内)。民国五年(1916年),旗扎萨克与张毓华发生争执。民国六年(1916年),经省调节,达成协议,共发放荒地9.7万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次开放民康物阜地段:民国14年(1925年),旗扎萨克请求省公署派人清理丈量清理时、和、年、丰四段垦区,消除虚报冒领的混乱状态。1925年7月,黑龙江省长公署委派马汝郲(后改名马百年)为杜尔伯特荒务处专员,清理丈量时、和、年、丰四段垦区的同时,又开辟了民、康、物、阜四段垦区(在今克尔台乡、杜尔伯特镇、一心乡、连环湖镇、敖林西伯乡境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未征求旗扎萨克意见,旗扎萨克致函省公署状告马汝郲。省公署答复:“这次开放的土地均有本省职员及各厅科长承领,并非向民间出放。他们办理荒务多年,有很多功劳,乞予同意。”旗扎萨克不得已表示同意。民国十五年(1926年),民、康、物、阜四段垦区出放土地14.4万垧,杜尔伯特旗未得一分一厘,提出抗议后,旗以借款形式拨给旗6万元(大洋)。民国十六年(1927年),泰康设治局成立,马汝郲为设治局专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杜尔伯特蒙旗地开放完毕,从清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15年(1926年),共开放蒙旗地86.23万垧,旗荒价分成(蒙租)收入白银32万两,大洋6万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蒙旗地开放后,杜尔伯特人口逐渐增多,据杜尔伯特第一部县志记载: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旗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18人,伪满大同2年(1933年)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7人,伪满康德7年(1940年),全旗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2人,1949年上升到30人,至1985年末达到每平方公里36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泰康设治局贪腐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杜尔伯特旗境内建立泰康设治局期间,黑龙江省各级官僚把蒙旗地当成一块肥肉,把出放、开垦、清理当作搜刮与掠夺蒙汉人民的机会,营私舞弊、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前两任设治员都出贪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泰康设治局首任设治员马百年挪用公款案: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12月31日,泰康设治局首任设治员马百年调省,杨孝则接任。第二年三月,黑龙江省政府派林甸县县长张锦禄为监盘官,监督交接。在交接中发现马百年擅自挪用工程款、公益捐、实业费等公款共计246.5万吊(合大洋28700元)。挪用理由是,用以垫付蒙旗交际费、警务费、学费等。省政府给予马百年记过一次,扣罚月俸十分之一的处分,并责令其设法弥补所挪用的款项。马百年在设治员任上曾赊放大量荒地,虽经催要,承领人一时难以偿还价款,决定南下找亲友借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9年9月,在取得商号担保和以私人地照为抵押品的情况下,省民政厅才允许马百年外出。马百年在青岛借贷9000元(大洋)上缴后,又转赴南京筹款,病死南京,尾欠款仍有19700元(大洋)之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省政府一方面将担保人扣押,一方面催促其弟马汝邵务必在三个月内筹足款额。马汝邵决定将其兄马百年所有的龙江县兴壤乡由义社田庄变卖及收取佃户租粮抵交欠款。1930年,田庄未能卖出,租粮也只收上33石6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汝邵呈请省财政厅厅长:"讵意先兄病逝南京,上有老母,下遗孀妻,孤女有二,养育需人,官逋未补,私债山积。虽因措置之未善,实因公而亏累,“又”伏乞钧长大发仁慈,俯念先兄因公亏累,病殁遐方,身后萧条,家境窘困,恩施格外,准以熟地窝铺归官拍卖并以交际蒙人核准,尾欠伸免补解,则生者感激莫名而殁者亦得瞑目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26日,省政府主席万福麟根据马汝邵的请求,将马百年的田庄及所收租粮作价12900元,拨给官办博济工厂,对尾欠4200元大洋予以豁免。马百年在杜尔伯特旗荒务办事处主任任职期间,私自开垦的“民、康、物、阜”四段垦区,全部由黑龙江省政府厅、科长承领,其中官官相护之利益关系世人皆知。后来,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不了了之,批准只没收马百年田庄及所收租粮作价相抵,其余豁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泰康设治局第二任设治员杨孝则贪污案:1932年3月26日,原泰康设治局设治员杨孝则免职后未待结交即以治病为由先期离任,委托财务科长王锡锐代办交接手续。4月1日,新任署理泰康设治员张孝友到职,黑龙江省公署派署理林甸县县长王树章为监盘官监督交接。查出应交款共6000余元(大洋),其中,侵占地方枪款及亏欠学费、房租等3000余元,应交给下任设治员和上解省的禁烟费、保甲费、城基公益捐、审判费等3000余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杨孝则、王锡锐不但双双潜逃长春,并供职伪满司法部,还编造“被匪架去”等谎言搪塞。后经省长程志远、财政厅等多方拖延、推诿、周旋,杨孝则欠亏钱款一事,竟提出杨孝则“债积如山,筋疲力尽,实无法再措现款”从宽免究的意见。7月9日,张孝友奉命调任署理林旬县县长,此事交由新任泰康设治局设治员陶景明处理。虽然财政厅长下令:所有接收杨未清各款,应委派熟悉交代情形人员会同新任陶设治员继续清理,以资送结,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泰康设治局两起贪腐案是蒙旗土地放垦中的典型案例,说明在蒙旗地放垦过程中,各级官吏的贪赃枉法是连续而疯狂的。原定放垦荒价一半归国、一半归旗,这些官僚在一半归旗上下功夫,或肆意侵吞蒙旗荒价,或通过私自租赁攫取暴利。另外,后开垦的民、康、物、阜四段荒地多由黑龙江省各厅科长等官员承领,且有省政府同意,贪腐与官官相护自然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马百年任设治局期间的反垦起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杜尔伯特旗草原逐渐被蚕食,迫使大批蒙民弃牧经农,这里又处嫩江左岸、乌裕尔河下游,属沼泽地带,是天然牧场。东部、北部(铁路左侧)土壤肥沃,而西部(铁路右侧)植被浅,多沙丘,土地瘠薄,不宜农耕。蒙民改牧转农,生产极度困难,加之灾害连绵,捐税繁多,生活极端艰辛,所以引发了罕布台、希恩讷根和文明、包德仁等多起反垦暴动。关于这两次反垦暴动,史料记载较少,但在杜尔伯特努图克人的传说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罕布台,孛尔只斤氏,四等台吉,杜尔伯特旗兰(七)努图克白音布拉格爱马克人。白音布拉格草场在今明水县与青冈县交界处,草原辽阔平坦,草质优良,是个美丽的天然牧场。罕布台从小在这片草原上长大,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清末,今青冈、明水一带移民渐多,至安达厅设立后,移民在官府支持下垦荒日甚,罕布台家的一半游牧草场被开成耕地,游牧已难以维持。且移民中不法之徒不乏其人,他们与蒙人杂居,不仅任意开垦,毁坏牧场,还盗窃牲畜,生事互争,致使蒙民不敢夜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8月初,无法生活下去的罕布台一家人,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迁徙。他们赶着牛羊向西转移,准备投奔住在敖林西伯的本家亲戚。七八天后,走到喇嘛甸子一带正要过铁路时,不巧遇上了驻喇嘛甸子的沙俄兵勇。沙俄兵不由分说,驱赶牛羊,还打伤了罕布台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逃出虎口的一家人,只剩下十几匹马,只得拉着有枪伤的父亲辗转来到敖林西伯落脚。不久,父亲去世,家境越发窘困。十几年后,罕布台长大成人,出落得高大彪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有正义感的骑手。此时,罕布台年迈的母亲去求本族远房亲戚包公爷,宝如浩特的公爷慈悲怜悯,经请示扎萨克批准,将垦区边界好尔陶东边的草场借用给他们,权且把十几头匹牛马放牧在那里,勉强维持生计。罕布台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因此附近移民称他“老嘎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恩讷根,初一之意。希恩讷根,孛尔只斤氏,四等台吉,杜尔伯特旗道兰(七)努图克安达爱马克人。中东铁路建筑以前,安达一带是杜尔伯特旗道兰努图克的游牧地。安达是杜尔伯特旗较大的贸易集散地,处在今日安达市城区的东北边,约有百十里地。他们的东北面,今兰西县西北部地带也是杜尔伯特旗的游牧地,那里是塔本(五)努图克的游牧地,再往东南,就是青肯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恩讷根的祖辈在清代,一直在安达草场与青肯泡边的塔本努图克的同族兄弟相邻而牧。设立安达厅前,安达一带移民渐多,他们设店建铺,经商贸易,用茶叶、布匹、犁铧等生产生活用品换取牧民的牲畜、皮张等。后来,又在周边垦荒耕地,凿井立屯。蒙民擅长畜牧,不善农耕与贸易,游牧业已难以维持家业,希恩讷根的父亲只得向西迁徙到沙巴尔图一带居住,这里虽然也是安达厅的地界,但毕竟离旗扎萨克近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希恩讷根幼年时,由于受不了移民的欺辱,他们一家人又迁徙到达什图屯居住。牧民没有了草场,又几经迁徙,牛马羊所剩无几,生活渐渐趋于贫困,希恩讷根的父亲只得给一位蒙古族牧主放牧,一家人过得十分艰难。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达什图一带也开辟成了垦区,那位蒙古牧主丢了草场,只得迁到了敖林西伯屯,希恩讷根一家也随着牧主迁居敖林西伯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春夏之交,泰康设治局安排雇员在民、康、物、阜四段垦区边界设立界桩。居住在塔拉巴格村的两位蒙古牧民认为界桩越过了垦区,侵占了他们的草场,便与泰康设治局雇员发生了争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治局雇员人多势众,殴打了这两位家民。没几天,被欺侮的牧民来到敖林西伯屯,向罕布台哭诉了被殴打的经过。罕布台很生气,党得移民是在欺负人,而且一旦界桩设立完毕,形成事实,将会永久侵占蒙民草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夜,罕布台找到他的好朋友希恩讷根商量说:“垦区越界设立界桩,侵占蒙民草原,还殴打我们的人,这事不能让着他们,嘎达梅林和陶格涛胡就是我们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受垦区移民之苦的这两个苦命人说起这些事情时,义愤填膺,志同道合,立即商定组织兄弟朋友们前去阻止立桩。他们俩还统一口径,要以“为了牧民生存,保护草原”为口号进行宣传,决定第二天天一亮到塔拉巴格村西集合队伍,然后去阻止设治局立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即,他们俩分头联络敖林西伯、布木格、宝如浩特、好尔陶等村的蒙民,即刻得到很多牧民的响应,一场以“为了牧民生存,保护草原”为旗号的反垦斗争酝酿爆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天一亮,塔拉巴格村西的“木乎尔查干芒罕”里聚集起一百多号骑马的蒙古人。此时,塔拉巴格村里的牧民报告说,设治局的人已经将界桩立到达什图村东南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罕布台、希恩讷根二人便带领着队伍向达什图方向飞驰而去。到达什图屯南十几里时正遇上设治局雇员二十多人在草原上立桩。骑马的蒙民将设治局雇员团团围住,先前被殴打的牧民指认了欺侮他的几个雇员,罕布台、希恩讷根二人就像套马一样把他们用套马杆套索住,用马鞭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罕布台说:“草原是我们蒙古人的,你们越界在草原上立桩,我们绝不允许,赶快滚蛋!”二十多个雇员落荒而逃。胜利的蒙民高呼着口号,挥舞着马鞭,把设治局立的界桩一一拔出,全部拖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泰康设治局设治员马百年听到牧民反抗垦区立桩,十分恐慌,立即紧急行文向黑龙江省省长和保安司令做了书面报告,文中称:“杜旗操办游击,正在筹备之际”蒙民反垦暴动,要求派兵镇压,并向各区、保下发了“为杜旗台吉叛变为匪请会剿”的命令,严令各区放垦队严加防范,会同清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向放垦队队长王嘉峰下令,组织人员重新设立界桩。之前,泰康设治局成立后,立即组建了一支公安守卫队,此时派上了用场。马百年组织设治局公安守卫队前去敖林西伯进行围剿,务要抓捕主犯罕布台、希恩讷根二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安守卫队几十人骑马荷枪实弹来到敖林西伯屯,可是想抓住罕布台、希恩讷根二人却十分困难。蒙民同情和保护着罕布台、希恩讷根两人,谁也不告诉守卫队他们在哪。公安守卫队抓不着反垦暴动的带头人,就挨家挨户搜查,还拷打参与反垦的蒙民,这更激起了蒙民的怨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里,罕布台、希恩讷根领着几个人,把拷打蒙民的守卫队员偷偷捆绑起来,用马驮着,到草甸子一顿猛打。罕布台说:“告诉你们的头头,如果还敢拷打蒙民,下一回抓住你们,打得更狠。”吃了亏的公安守卫队,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报复行动。他们拉开大网在敖林西伯附近村屯搜查,牧民们拿着原始的长矛、弓箭,甚至是套马杆,与真枪实弹的泰康设治局公安守卫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天,蒙民们都藏起来,家里只剩下妇幼老弱。夜间,蒙民出动,骚扰公安守卫队驻地,抓捕其队员并殴打后放回。经过两个多月的周旋,起义队伍始终坚持斗争。后来,黑龙江省派来的骑兵队与泰康设治局公安守卫队联合,才将起义队伍打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罕布台、希恩讷根二人与泰康设治局展开激烈的抗垦斗争的消息,很快传遍草原,起义立即得到全旗牧民的响应,八族族长也纷纷发声,表达对移民开垦、越界设桩的不满和对设治局公安守卫队进入蒙旗地横行霸道的抗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甚至有的扎萨克府官员扬言,如果设治局公安守卫队继续在蒙旗逗留,旗保卫团将加以干预。马百年得到消息坐卧不安,害怕捅出更大的篓子,马上通知公安守卫队撤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时任杜尔伯特旗扎萨克的色旺多尔济抓住机会进行协调。色旺多尔济是个慈善厚道的人,他对蒙民武装反垦虽不公开支持,但对乱开荒侵害蒙民利益的事情却表达了强烈的反感,也对罕布台、希恩讷根等人深为同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旗扎萨克奔走于省公署与泰康设治局之间,对参加起义的牧民加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来此次抗垦的起因是设治局雇员越界立桩并打伤牧民,事变中又没有命案,再加上色旺多尔济据理力争,多方协调,黑龙江省公署也不愿此事闹大。两个多月后,泰康设治局撤销对罕布台、希恩讷根二人的拘捕令,此次暴动宣告终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罕布台、希恩讷根二人武装抗垦的消息传到后新屯后,还在色旺多尔济营救罕布台、希恩讷根时,文明与包德仁商量说:“和吉蒙克山是我们祖先的领地,移民在那里占荒建屯,我们再也不能到那里游牧了。祖宗之地岂容他人占有,应该夺回来。”二人接着商量如何组织抗垦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明,孛尔只斤氏,四等台吉,杜尔伯特旗塔本(五)努图克和吉蒙克爱马克人。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7月,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设立杜尔伯特旗沿江荒务行局,委派骑都尉庆恩(寿山之子)为荒务行局总理,在杜尔伯特旗内三个驿站的基础上,出放沿江一带荒地,加上和吉蒙克山周围,共开辟时、和、年、丰四段垦区(今泰来县时雨村、杜尔伯特县泰和村和他拉哈镇、肇源县富强乡境内)。和吉蒙克山周围成为丰字段垦区后,草原被破坏,游牧难以维持下去,不得已,文明的父亲带着一家人迁徙到族亲塔本(五)努图克的努图克艾勒(后新屯)勉强维持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德仁,孛尔只斤氏,四等台吉,杜尔伯特旗塔本(五)努图克很吉日格爱马克人。和吉蒙克山一带开成垦区之后,江西(今吉林省镇赉、大赉)移民蜂拥而入,很吉日格屯汉人日多,包德仁的父亲便举家迁徙后新屯,投奔远方叔叔乌尔图那苏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明、包德仁二人对官放蒙荒、移民开垦草原的事情深恶痛绝,一拍即合,立即串联兄弟朋友准备起事。第二天,他们组成三十几个人的队伍,趁夜袭击了丰字段垦区放垦队驻地,捣毁泰康设治局第四区区公所,将区公所官员和巡警们驱逐出和吉蒙克地区,并宣称“我们在此一天,设治局的人别想进入和吉蒙克山”。得到报告的泰康设治局设治员马百年,吸取罕布台、希恩讷根抗垦事件的教训,迅速通报黑龙江省公署后,派公安守卫队秘密围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多月后,设计诱捕了文明、包德仁二人,其他蒙民逃散。在镇压此次暴动时,第四区(八家户)区长(伪满时称保长,俗称保董)陈忠聚尤为反动,他把文明等蒙民视为匪徒,带领兵丁四处追捕,并殃及许多蒙民家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本(五)努图克的长贝子乌尔图那苏图与文明、包德仁都是本家亲戚,那时他在扎萨克府任管旗章京。乌尔图那苏图和旗扎萨克色旺多尔济协商,拿出银两上下沟通,从泰康设治局保出文明和包德仁,保住了他们的性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龙江省当局把牧民反垦活动与当时的政局联系起来,认为这些反垦举动与共产党的赤化有关。于是,黑龙江省公署在密令第三号文件中指出:“苏俄政府派有赤化蒙人数十名,携带宣传品甚多,由莫斯科经西伯利亚、库仑等处,分组分赴内蒙各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泰康设治局也接连发布《严防蒙古赤化党员》的命令,训令中特别指示“辖境处处与杜旗蒙地毗连,难保不带外蒙赤化党人潜入”。黑龙江省当局的担心事出有因,杜尔伯特旗境内确实有苏共党员活动。那时中东铁路在杜尔伯特旗境内设有四站,即烟筒屯站、小蒿子站(泰康)、喇嘛甸子站、萨尔图站(今大庆市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站内工作的职员中有很多苏共党员,他们对当地政局有着一定的影响,引起了当局的警觉与注意。当时烟筒屯站有苏共党员3人:站长普斯多瓦诺夫、技师哈里科维奇、工人茹里果夫。泰康站有苏共党员3人:商务代办所经理切列姆叶黑、副站长波多斯基、工人果拉。喇嘛甸子站有苏共党员3人:副站长多布罗鲁波夫、职员尼古拉耶夫、技师哈里斯特拉多夫。萨尔图站有苏共党员5人:站长阿巴拉巴诺夫、副站长叶丁纳克、司闸果姆巴果夫、哈尔纳乌果道夫、工人切尔宁果。他们一方面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东北社会政局产生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搜集着中国地方情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泰康设治局将蒙古牧民为了生存而自发组织的反垦斗争与共产党赤化联系起来,认为他们是受共产党的蛊惑而抗垦,所以将他们视为匪徒,进行武装镇压。为了加强维持地方治安的力量,镇压人民的抗垦活动,抗垦暴动的第二年(1928年),泰康设治局公安守卫队改建为公安骑兵独立分队。同年,黑龙江省又派国防军骑兵旅驻防杜尔伯特旗,并有东北骑兵第二旅旅长程志远部下朱凤阳团进驻小蒿子(今杜尔伯特县杜尔伯特镇)维持地方治安。当时,程志远旅驻泰来,根据国防军骑兵旅的命令,派驻小蒿子一个团待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的武装抗垦虽被镇压,但移民招垦后深层次的矛盾并未解决,资源纠纷日益加剧,民族关系不断恶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马百年离任,杨孝则任泰康设治局设治员。中华民国时期,杜尔伯特旗与泰康设治局分设后,土地资源已成为深层次的热点问题。关内的农民蜂拥而至,买占土地,黑龙江省当局为了从中获得利益,也到处占地出卖,蒙民的生计地受到威胁,草原随时被越界占用,被严重破坏。所以,资源纠纷成了当时杜尔伯特旗公署与泰康设治局行政当局矛盾的焦点,多次演化为民族矛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杜尔伯特旗与泰康县的分分合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第一次旗县分设: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泰康设治局成立,马百年任设治局专员。马百年为推进旗地开放,多次纵容属下坑害蒙民利益,多次引发蒙民的反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伪满大同2年(1933年)4月,杜尔伯特旗扎萨克呈请兴安总省公署,提出裁撤泰康设治局,将其辖区并入杜尔伯特旗。伪满民政部根据兴安总署呈报,批转黑龙江省公署核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5月5日,黑龙江公署以“与本省放荒设置章程不合,实难照准”为由拒绝了旗扎萨克的请求。1933年12月,泰康设治局改为泰康县。从此开启了长达七年的旗县分治,一直到伪满康德7年(1940年)5月,根据杜尔伯特旗扎萨克色旺多尔济的呈请,经伪满民政部批准,撤销泰康县,将其辖区并入杜尔伯特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第二次旗县分设: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5日,伪杜尔伯特旗公署解散,旗长色旺多尔济联合旗公署官吏傅振绪、邵桂香等人组成解放委员会。不久解放委员会又改称地方治安维持会,傅振绪任会长,邵桂香任副会长。1945年11 月,冠布仁钦受内蒙古 人⺠革命党委派到旗开展工作,发展两名觉员,并成立内人觉杜尔伯特旗支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1 月,东蒙古人⺠代表大会在葛根庙(乌兰浩特)否开,成立东蒙古自治政府,旗派代表参加。2月,色旺多尔济迁回巴彦查干,准备另立政府,接受东蒙古自治政府领导。旗、县合并前的泰康县建置区,被以博振绪为首的地方治安维持会和地主武装所控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中共旗工委及杜尔伯特旗人⺠政权建立:1946 年3 月,色旺多尔济向各保发出通知,决定于4月7日召开蒙古人⺠代表大会,成立自治政府。4 月1 日,中共嫩江省工委派胡锡光、武衡⑤、程正杰等人组成中共杜尔伯特旗工委,胡锡光任书记,率工作队从泰来过江进入杜尔伯特旗工作。色旺多尔济对胡锡光、武衡等的到来表示欢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4月7 日,旗蒙古人⺠代表大会如期召开,胡锡光、武衡列席会议并讲话,宣传贯彻党的⺠族政策。大会通过成立杜尔伯特旗自治政府的决议,选举色旺多尔济⑥为旗⻓,冠布仁钦为秘书科⻓,图布仓为保安大队⻓,并任命各努图克 (相当区、保)的努图克达。自治政府设秘书科、总务科、内防科。同月,旗工委进入原泰康县辖区的泰和村建立党组织、村级政权和人⺠武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5且20日,秘密发展党员4人,并成立支部,建立泰和区人⺠政府,组建一支30余人的联防队。此时,东蒙古自治政府已宣布撤销,色旺多尔济迫于形势而又受到觉的⺠族政策感召,同意共产党参政,武衡就任副旗⻓。旗工委着手改编旗保安大队,使之成为人⺠武装,并举办⻘年培训班,培养革命力量。改编后的旗大队以胡锡光为政委,程正杰为大队⻓,图布仓为副大队⻓。⻘年培训班开展新⺠主主义教育,图布仓和色旺多尔济之子包维新参加学习。包维新向旗工委提出入党申请,后被吸收入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泰康县人⺠政权建立:1946年3月,林甸县解放,傅振绪派人到林甸找嫩江军区一旅政委、中共第一专署书记吴富善,提出“和平解放泰康”和“欢迎八路军进驻泰康” 的建议。3月28日,嫩江军区一旅一团政委高炳⻰率骑兵四连进驻泰康。4月1日,嫩江省第一专署派张革(非党)从林甸带10余人到达泰康,接收地方治安维持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月3 日,正式宣布解散维持会,成立泰康县⺠主政府,张革任代理县⻓。同时着手组建参议会,开办⺠事调解处。政府设秘书室、⺠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公安局。将邮政局、电报电话局列为县政府指导机构。4月18日,泰康县选举参议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与会代表58人,代表工、商、农、教育、宗教、少数⺠族等各界各阶层。大会选出参议员15人,县政府指派参议员2人。4月19日,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县⻓通过案、全县维持治安案、军用粮草经费合理负担案、设置军警给养支应机关案、教育复兴案、⺠事调解处置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旗县合并,中共县委及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成立:1946年5月末,中共嫩江省委决定在泰康建立杜尔伯特旗政府,结束旗、县并存局面,责成胡锡光筹建。6月12日,嫩江省委批准武衡兼任泰康县县长。6月15日,旗工委从巴彦查干迁到泰康,改建为中共泰康县委员会,统一领导旗、县工作。胡锡光任县委书记、武衡、程正杰、高炳龙为县委委员。8育2日,旗、县联合召开区长、努图克达联席会议和临时参议会。与会代表51人,其中蒙古族25人,汉族25人,回族1人。大会通过泰康县和杜尔伯特旗合并成立杜尔伯特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庭的决议,通过加强清算(指算劳工帐、算“配给”、算霸产、算“出荷”、查“黑地”等、发展蒙民经济、成立蒙文学校等23 项议案。选举胡锡光为参议长,金默言(蒙古族)、仲省齐为副参议长,色旺多尔济为旗长,武衡为副旗长。旗政府设秘书科、民教科、财实科、公安局,邮政局、电报电话局列为旗政府指导机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上所述,第一次旗县分治始于1933年12月,泰康设治局改为泰康县,止于1940年5月,近7年时间。第二次旗县分治始于1945年9月,止于1946年8月,近一年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泰康的由来:泰康原名小蒿子。清咸丰年间,汉人移入垦荒,只见遍野黄蒿,即以小蒿子命名此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东铁路在此设小蒿子站后,逐渐东移。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小蒿子改名泰康。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黑龙江省公署在杜尔伯特旗“时、和、民、康、物、阜”八段区基础上设立泰康设治局。因泰康设治局城址先拟建在“康”字段垦区蘑菇台屯南方称“二十二井”的地方,后又驻小蒿子(今杜尔伯特镇),小蒿子也处于垦区的“康”字段,而“时、和、年、丰”四段垦区原为杜尔伯特垦区后接收于泰来设治局,因而选用泰来设治局的“泰”字和康字段的“康”字,组成“泰康”之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16年即1927年5月,取泰和康两个垦区的名字相合,始有泰康之名,泰康设治局成立,暂驻小蒿子,即原泰康镇。后经历泰康设治局升为泰康县,小蒿子街改为泰康堡,泰康堡改为泰康村,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泰康村改泰康区等过程。195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政府驻地为原泰康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10月29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五次常委会议。会议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将“泰康镇”更名为“杜尔伯特镇”的说明,经过认真审议,会议决定将“泰康镇”更名为“杜尔伯特镇”。此后,历经县政府申请、省政府行政区划调整专题会议审议、省市民政部门批准、县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同意将泰康镇更名为杜尔伯特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11月25日,杜尔伯特县泰康镇更名杜尔伯特镇揭牌仪式举行。2018年5月1日,杜尔伯特县迎来历史性的一刻,设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泰康站正式更名为杜尔伯特站,始建于1902年的泰康站正式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杜尔伯特县在无“泰康”一词,没有了“泰康镇”,也不存在“泰康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完成于2022年4月6日,2023年4月27日凌晨编辑整理于杜尔伯特自谦书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成吉思汗即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至1227年8月25日,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人,父亲也速该,母亲诃额仑,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帝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谥号圣武皇帝,庙号太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哈布图·哈萨尔即拙赤合撒儿(1164年至1214年到1219年之间),又作槊只合撒儿、合撒儿、搠只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本名原来是拙赤,合撒儿是称号,据拉施特《史集》是猛兽的意思。他是也速该次子,成吉思汗同胞弟。他从少年时代起跟随成吉思汗,为蒙古族的统一和大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蒙古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合撒儿以“神箭”著称,勇敢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金大定二十九年即公元1189年,为加强大汗的权利和防御外敌的袭击,铁木真组成一支宿卫队,哈萨尔被任命为兀勒都赤,负责大汗营帐的警戒和监督重任,成为成吉思汗的佩刀保卫者,勇猛的扈从,得力的助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奎蒙克塔斯哈喇是哈布图第十四代世孙,于1547年为了辅佐蒙古大汗达赉孙,从呼伦贝尔与大汗向东迁徙,越过兴安岭到达辽河上游及松花江、嫩江流域,其中奎蒙克塔斯哈喇统领科尔沁部来到“喜峰口外至京师千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有百里,东、西扎鲁特,南盛京(今沈阳)边墙,北黑龙江游牧。”(《清史稿》47册14320页) “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代传至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子二:长子博弟达喇,号卓尔郭勒诺颜;次子诺门达喇,号噶勒济库诺颜。博弟达喇子九:长齐齐克,号巴图尔诺颜,为土谢图汗奥巴、扎萨克图郡王布达齐二旗祖;次纳穆赛,号都喇勒诺颜、为达尔汗亲王满珠尔习礼、冰图郡王洪果尔、贝勒栋果尔三旗祖;次乌巴什,号特欢诺颜、见郭尔罗斯传;次乌延岱科托果尔;次托多巴图尔喀喇;次拜新;次额勒济格卓里克图,裔不著;次爱纳噶,号车臣诺颜,见杜尔伯特传;次阿敏,号巴噶诺颜,见扎赉特传。诺门达喇子一:曰哲格德尔,为扎萨克镇国公喇嘛什希一旗祖。”(《清史稿》14320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④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即清太祖,爱新觉罗氏,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出身于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清朝的主要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八旗制度的创建者。死后葬于沈阳清福陵,尊庙号为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对建州女真各部展开了兼并战争,统一了建州各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受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其后,经过二十余年征伐,统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以北的诸部女真。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需要,建立八旗制度。设议政王大臣,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创制满文。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于宁远之战。同年8月11日,努尔哈赤崩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在电视剧《大玉儿传奇》中,努尔哈赤由演员于荣光饰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⑤武衡(1914年3月18日-1999年1月15日),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地质学家、科学管理学家。早年从事抗日救亡与国防科学之宣传教育。长期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对于中国科学院若干机构之筹创、制度之建立有很大贡献。他对国家海洋局的设置、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开展,发明与专利制度的实施,以及若干大型的系统工具书、丛书的编纂等更有突出的贡献。武衡于20世纪40年代参加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进行陕、甘、宁等地矿产资源考察研究;20世纪450年代主持筹建、领导并开展东北地区的科研工作,为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后,参与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参与领导组织了三次全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以及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中国专利法》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高荣誉奖“发明与创造金质奖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9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⑥色旺多尔济:色旺多尔济,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内蒙古哲里木盟右翼杜尔伯特旗第十八任札萨克,也是最后一任札萨克贝子,人称末代王爷。民国以后,杜尔伯特旗划归黑龙江省,1956年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到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色旺多尔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杜尔伯特旗第三努图克东吐莫屯,闲散辅国公那森额勒格图家。其父那森额勒格图生有4子:长子即色旺多尔济,次子苏勒春、三子赛金仓、季子包德修。色旺多尔济6岁时,过继给当时执政的杜尔伯特旗第十七任札萨克多罗贝勒希拉布罗丕勒王爷作嗣子。到王府后,王爷聘请一名家庭教师专门教色旺多尔济读书。色旺多尔济在王府读完了四书五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5年(1916)二月十六日午时,希拉布罗丕勒王爷病逝,当年色旺多尔济11岁,以法承袭札萨克多罗贝勒王位,但因未成年,不能亲自执政。根据旗札萨克的呈请,蒙藏院于当年四月二十一日发文决定,札萨克政务印信由旗协理三等台吉达木林扎布暂行护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12年(1923),色旺多尔济年满18岁,蒙藏院正式批准执政。中华民国蒙藏院于民国12年(1923)3月,以《杜尔伯特贝勒色旺多尔济年已及岁接印任事由》为文题,正式向大总统呈请,文中称“黑龙江省长咨据杜尔伯特旗呈称,案查民国5年本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希拉布罗丕勒逝世,当经据情呈报请,以记名长子色旺多尔济承袭嗣。奉大总统批令,准以色旺多尔济承袭札萨克多罗贝勒等,因遵奉在案,现札萨克贝勒色旺多尔济已及岁,自应按照定例将札萨克印务移归该贝勒,自行接管,以符章制。”大总统对这份呈请,于民国12年(1923)四月十二日作了批复。蒙藏院将大总统批复令以《咨黑龙江省长杜尔伯特旗札萨克贝勒年已及岁自行接管印信一案奉令照准由》为题行文。文中称:“据杜尔伯特旗呈称旗札萨克多罗贝勒色旺多尔济年已及岁,拟自行接管旗务一案,当经本院据情呈请,本年四月十二日,奉大总统指令呈意准如所拟办理,此令等因奉此相应咨行,贵省长查照转知可也。”这两份文件说明了末代王爷色旺多尔济正式履行了承袭旗札萨克的批准手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13年(1924),色旺多尔济与扎鲁特旗札萨克的公主衮格玛完婚。共生一男三女。长子乌尔图那木吉勒、长女包荣姑、次女包荣媛、三女包荣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14年(1925),将先王所存《钦定蒙文汇书》8册赠给黑龙江省督军吴俊陞,后由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色旺多尔济,为人正直忠厚,办事认真负责,他在任期间,为保护蒙民生计地、保护牧民生存权利、调解蒙汉民族关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16年(1927)以后,在杜尔伯特旗境内设置了泰康设治局,管理嫩江东畔的时、和、年、丰四段垦地事务。泰康设治局不顾牧民利益,任意出放留给牧民的蒙民生计地,使牧场日益缩小,牧民游牧日感艰难。设治局境内的垦荒者还偷移界桩,侵占蒙民生计地。对此,色旺多尔济多次与泰康设治局交涉,要求对方当局派人实地勘察,妥善解决。但泰康设治局设治员马汝郲拒绝执行。色旺多尔济只好向黑龙江省公署省长面陈旗情,省长公署派员进行联合调查,并作出处理意见。民国17年(1928)3月17日,黑龙江省省长公署吴俊陞省长在417号训令中,命令泰康设治局马汝郲设治员要把移至蒙民生计地界内的标桩立即迁出。省政府民政厅在发给泰康设治局的7077号指令中也指出:“该局境内所放地亩原为杜旗(杜尔伯特旗)生计地,无论何字段内,凡图册注有生计地字样者,均为蒙人划留之地,不在出放之列,仰即遵照此令。”由于土地问题的纠纷,造成杜泰关系不睦。为缓解事态发展,省长公署于民国17年(1928)末,将马汝郲调出,派杨孝则为设治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泰康设治局公差人员到其所属地界执行公务时,必经杜尔伯特旗辖区村屯,在他们食宿过程中,勒索钱财,欺压百姓,激起牧民反抗,直至上告到省政府。色旺多尔济率员亲自到发事村屯,他一方面规劝牧民要保持睦邻友好,和谐相处,化解矛盾,互敬互谅。同时,他照会泰康设治局,要求严肃处理劣迹官员,并保证不再发生此类事情。但杨孝则设治员不仅不道歉,反而袒护下属,污蔑旗札萨克无中生有。在这种情况下,色旺多尔济不得不向省政府通报,要求解决纠纷。省政府立即派调查组,核查事实真相。于民国20年(1931)4月11日,省政府主席万福麟根据调查结果,给泰康设治局下发了1560号训令,批评了泰康设治局的所作所为。训令中称:“查该局前任设治员等经过旗辖境,并无似此异议。惟现在骚扰旗地面者,系局属微职员弁军警而已。该员等弁军警每次经过旗界住户稀少地方,不是欺侮忠厚,即是殴辱良善。民间凡是有食品无不到处搜寻适口,并加威吓打骂,百般暴虐,实难避免其扰。人民不得已屡次到署报告,请求惩办。敝札萨克溯念公谊,只得善言开导,并抚慰令回安业,终未当事办理。该设治员不悉属员在外扰乱,竟听劣员以图侥幸,擅拟妄报,信以为真,实属无风而起波浪。该员并不思自己劣迹,反要污秽本旗名誉,殊属不成事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1932年3月9日建立伪满洲国,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年号康德。伪满洲国蒙政部发出通知,废除蒙旗王公世袭制与爵号,将官署旗札萨克改为旗公署,将官称札萨克改为旗长。色旺多尔济继任旗长。当局又派一名日本人赖川五郎任旗公署参事官。虽称“事官”,实际上独揽大权。色旺多尔济在旗政事务上有很多意见与赖川五郎的看法不一致,色旺多尔济强调蒙民利益,因此,逐渐形成矛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色旺多尔济觉得这些矛盾能解则解,不能尖锐化,更不能公开化,要明顺暗抵,否则就会失去一切。赖川五郎认为色旺多尔济思想陈旧,不接受新事物,需要换脑子。所以,于伪康德2年(1935)派色旺多尔济到日本国去观光。色旺多尔济到日本国后,参观了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第一次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工商业,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色旺多尔济回国后,赖川五郎满以为他能效忠大日本国,没成想赖川五郎的用心却被色旺多尔济所利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色旺多尔济暗下决心,要设法发展蒙古地区的经济,以促进民族的觉醒。在他的筹划下,在农区较大的村镇普遍开设油坊、豆腐坊、粉坊、烘炉、木铺、毡铺、皮铺等手工业作坊。在牧区草原,有湖泊的地方,开设盐锅、碱锅。旗公署投资扩大牛奶公司和公兴永烧锅(酿酒)的营业。但是,在那个年代想发展民族经济谈何容易。不久,兴办的这些产业由于原料匮乏,只能勉强维持甚至倒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伪康德8年(1941),旗公署新派一名参事官叫滕齐。上任后不顾百姓的生活,广征出荷粮,要求农牧民把打的粮食全部交上来,归国家所有。色旺多尔济觉得这样做,百姓无法度过明年的春荒,就得活活饿死。所以,他明着让旗公署的官员都下去催促出荷粮,暗中安排亲信到各保甲秘密送信,让老百姓把粮食藏起来,以度明年春荒。就这样解救了老百姓的生死之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伪康德10年(1943)7月,调任关弥匕为参事官,他上任以后非常霸道,命令旗公署全体职员必须学习日语,日常生活也要用日语对话,要效忠日本天皇,要成为日本国的臣民,不准说自己是中国人。并且经常打骂旗公署的官员。参事官的所作所为引起广大职员的不满,很多人向色旺多尔济反映关弥匕的所作所为。色旺多尔济找关弥匕交谈,希望他能够与旗公署职员和谐共事,可是关弥匕根本不听,而且对旗长说话也不客气。色旺多尔济一气之下,跑到龙江省公署找省长反映情况,省里也很同情,经过与有关部门协商,不久就将关弥匕调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伪康德11年(1944)6月,上面又派来大庭判次任参事官,实际上这样换来换去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关弥匕的言行比较公开,而大庭判次则隐蔽阴险。色旺多尔济感到形势严重,想到将来都被日本人同化,后人连自己的祖宗都不知道是谁。于是,他于当年(1944)7月,在旗境多克多尔山南坡的历代先王祖墓前树立了两通蒙汉文合璧的青石功德碑,镌刻了家族世系与历史以及各代先王的功绩,使后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族本,不忘祖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伪康德12年(1945)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色旺多尔济召开旗公署全体人员会议,宣布杜尔伯特旗公署解散。然后,组建了临时的解放委员会,不久,又改为地方治安维持会,负责地方的社会治安工作,当时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3月,色旺多尔济,率领部分旗公署官员从旗公署所在地泰康迁往牧区巴彦查干组建新政府。到巴彦查干后,首先向各蒙古努图克(相当于区)发出通知,拟于4月召开全旗蒙民代表大会,成立杜尔伯特旗自治政府。要求各努图克选好代表出席会议。4月1日,中共嫩江工委派以胡锡光、武衡为首的八路军工作队一行十几人,进驻巴彦查干开辟工作。色旺多尔济举行仪式隆重欢迎工作队来旗,并与胡锡光会商如何开展工作。同时,要求工作队派人参加地方政权工作。4月7日,蒙民代表大会如期召开,成立了解放后的第一个民主政权杜尔伯特旗自治政府。大会选举色旺多尔济为自治政府旗长,并请工作队武衡同志出任副旗长。色旺多尔济主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与共产党的代表一起在自治政府内共事。7月,以本地包敬斋(俗称小三爷)为首的大牧主、大地主与国民党建军特派员陈国良勾结,组建了“东北义勇救国军杜尔伯特旗联合保安大队”,陈国良任司令、包敬斋任副司令,公开举旗叛乱,并攻占了旗政府,抓捕了负责旗政府保卫工作的八路军排长蒋祝德等十几名警卫战士,并要挟色旺多尔济参加叛乱,遭到色旺多尔济严词拒绝。接着,包敬斋又扬言要杀害蒋排长等十几名八路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色旺多尔济大声斥责包敬斋说:“蒋排长他们是保护我的,要杀就先杀我吧!”包敬斋慑于色旺多尔济在蒙古族中的威望,怕激起民愤,只好悻悻而去。色旺多尔济大义凛然地保护了八路军战士的生命。8月2日,自治政府与泰康县民主政府合并,成立了杜尔伯特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色旺多尔济又从巴彦查干回到了泰康,出任杜尔伯特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旗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7年2月,色旺多尔济因患骨结核病离职回家休养。色旺多尔济养病长达6年之久,最后,因医治无效于1952年4月10日在巴彦查干老王府官邸逝世,享年46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文载于《杜尔伯特文化》2008年1期,作者:波·少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