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五户村秘氏家族的奠基人——秘天时

💦

<p class="ql-block">  秘天时,字舒夫,别号勤轩,明北直隶河间府景州故城县五户村(今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五户村)人,祖籍京东北通州里儿寺。元末明 初,为避战乱,秘天时的祖先秘士能由北通州沿运河南下,占籍故城,落户五户村。到秘天时时期,秘氏家族在五户村已历世五代。秘氏家族以农为本,勤俭持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秘天时时代,在五户村已是殷实人家。</p><p class="ql-block"> 秘天时幼年阶段就已接受了五经教育,失志攻书,积累知识,一步一步的走向知识的殿堂。他勤奋好学,争强而不服输,短短的时间就完成了知识的积累。他侠肝义胆,处世精明,中庸待人。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处世能力,都是他们兄弟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当时,秘天时的大哥、二哥,都已进入学校读书。家庭管理的重担就落在自己的肩上。秘天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协助父亲秘钊把家里管理的井井有条。由于秘天时办事勤勉妥当,引起父亲秘钊的重视。从此,父亲秘钊就不再让儿子秘天时走读书科举之路,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管理整个家族的家务管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秘钊晚年又得一子,是和夫人的陪嫁丫头所生,母亲黄氏夫人性情严谨,不愿见他们母子,便不承认这种关系,当外戚对待。秘天时怕伤父亲的心,亲自做母亲的工作,在儿子的人开导下,黄氏夫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黄氏夫人待如己出,最后把孩子抚养成人。</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中人口众多,解决温饱问题是第一生存要素。在封建时代,对于生产资料田地的获得,决定了一个封建家庭的成败。秘钊的某位兄长急需用钱,有意出让自己的田地。秘钊想顺水推舟卖下自己兄长的田地,扩大自己的生产资料。秘天时苦口婆心的劝说自己的父亲,“对待兄长也应该像对待弟弟那样疼爱,伯父正在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问,不知田地对一个家庭的利害,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时候收购伯父家的耕地。在秘天时的劝导下,父亲愉快的接收了天时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为补贴家用,秘天时陪同父亲南到河南开封,北到京北延庆,内蒙古云中,从事贩卖牲口的生意,让沉重的生活负担得以缓解。有一次,父亲在内蒙古没多久就生病了,秘天时急忙催促父亲整理行李回家。回到家中不多时间,父亲秘钊病逝。父亲丧期过后,为家的生机,母亲催促天时继承父业,出门做生意。秘天时对母亲说,母亲年事已高,儿子再出门远离母亲,于礼不合。从此,秘天时小心伺候母亲,悠然快乐,陶母亲的欢心,直到母亲去世。秘天时的孝道,可谓“沦肌浹髓”。</p><p class="ql-block"> 秘天时在家中尽孝道的同时,时刻关注儿子秘心师的学业。秘心师二十岁进京入国子监读书,秘天时鼓励儿子,要像凶猛的鹗鸟一样,横亘于世,纵横千里,胸有大志,努力向前。虽然后来秘心师五次科举未中,秘天时仍然鼓励儿子自勉自励,相信命运,不是学问不够,只是命运使然。明隆庆二年,秘心师以国子监恩贡生升任河南河阴县令。秘心师赴任时,父亲秘天时谆谆告诫儿子,要想做一个好县令,一要注重名声名节,二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务求正直,不与那些滑儒污吏为伍。隆庆三年,秘心师把父亲秘天时接到河南河阴县衙,以尽孝心。这一年,河南灾情惨重,饥民遍野。秘心师每天和父亲秘天时商量如何拯救饥民。秘心师日夜奔忙,河阴县活民万余众。致仕回归时,百姓夹道欢送。</p><p class="ql-block"> 由于秘心师政绩突出,隆庆六年升任陕西徽州知州,秘心师又把父亲秘天时接到陕西徽州。因为古代这里属于矿区,有数百矿盗啸聚崔苇,图谋不轨,抢劫闹事,无恶不作。朝廷倚重秘心师,希望他能削平匪患。面对朝廷的倚重,秘天时告诫秘心师,“野兽被逼到无路可走,就会做困兽之争。不得不拼死一博!最好的办法就是烧掉他们的住房,再禁绝四方的商人,不和他们做矿产脏物的交易,他们的赃物卖不出去,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自然就散伙了!”秘心师谨遵父亲的教诲,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矿盗果然在生活的压力下,自行遣散,成为良民,地方治安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秘天时洞察一切的真知灼见给了儿子以莫大的帮助。因此,秘心师治理徽州由此声誉鹊起,遐迩皆知!</p><p class="ql-block"> 秘天时从陕西徽州回到家乡故城,愈发扶贫济困,估量农事,衡量年成。以自己的威望调解乡里矛盾纠纷,从思想意识,让乡里乡亲都归于一个“义”字,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 秘天时的德行受到各级官员的褒章,吏部上奏朝廷 ,皇帝颁诏,封秘天时和儿子秘心师为同一个官衔,为奉直大夫陕西徽州知州。和儿子秘心师着同样的官服,显示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同样也使官宦世家明光辉耀,备受皇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