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起》记一次难忘的同学聚会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8日(星期日)农历癸卯年(兔年)五月初一,距离“夏至”节气还有3天;距离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还有4天。这一天,是我们北京六中1970届同学聚会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年级聚会,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同学们好久不见了。趁着疫情结束心情大好,趁着同学们未满七十岁我们还不算太老,搞一次年级聚会刚刚好!可巧我的这一想法与我班王军同学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当下商定,就在6月毕业季,组织一次年级聚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这次年级聚会,是我们毕业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举办。这一天,同学们期盼得太久了!</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北京,高温天气来的格外早,刚刚进入6月中旬,高温天气已经持续好几天了!北京市观象台预报的最高气温分别是:6月14日(周三)36℃;15日(周四)39℃;16日(周五)达到了40℃, 打破了1951年以来6月中旬最高气温纪录;17日(周六)39℃!</p> <p class="ql-block">  突然造访的持续高温天气,给本次聚会的组织者增添了很大的担忧!</p><p class="ql-block"> 当初之所以决定6月份聚会,是因为毕业季更有纪念意义。不曾想高温却来的这样早,毕竟同学们都是70岁左右的人了,高温天气很不适宜老年人出行。另外,还有好几位同学原本已经报名,但后来发现自己或家人“二阳”(二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了,因而无法参加聚会了。到底要不要改期?这个问题无疑在困扰着“6.18筹备组”的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感谢天公作美,到了6月18日聚会当天,最高气温居然下降了4-5℃!</p><p class="ql-block"> 虽然高温有所缓和,但最高气温仍然保持在34℃。烈日炎炎的季节,44位同学(相当于一个班级的人数,约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六分之一)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北京马凯餐厅(地安门店),我们如期进行了北京六中1970届年级大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是我们毕业53周年,也是同窗相识55周年的日子,还是同学们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大寿的喜庆之年,再加上今天又是父亲节,这么多值得纪念的大事都赶在了一起,久别重逢的我们,高举酒杯,开心庆祝!</p> <p class="ql-block">  这次难得的聚会,首先要感谢聚会组织者——四班的王军同学。“军领导”是同学们对他的爱称!</p><p class="ql-block"> 从制定策划方案,到成立“6.18筹备组”,王军同学始终都在认真组织,具体实施。如通知报名、确定人数,考察落实场地,制作横幅、纪念卡等等,一切都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亲力亲为,为此</span>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到聚会结束后,王军同学还在忙着为大家整理照片,并在44人的集体照上标注了姓名,力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美好的永久的纪念与回忆!</p> <p class="ql-block">  王军同学利用自己的资源,免费为同学们印制的彩色纪念卡。</p> <p class="ql-block">  要说感谢的,还有四班秦冬华同学,以及华天集团前任老领导梁棫伟、董又华、刘国华等几位同学。尤其是秦冬华同学,为我们这次聚会圆满成功,做出了极大贡献,功不可没!为了让同学们吃好喝好聊好,她不顾持续高温,一连走访了多家饭店,挨家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几经比较,最后选中了交通便利、能满足我们全体同学集中在一起活动的马凯餐厅(地安门店)。</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下的中华老字号——马凯餐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29号。该店创建于1953年,与我们同龄。主营湘菜,独具特色,享誉京城。道道菜肴赏心悦目,其色香味与精益求精,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进活动大厅,同学们一眼就看到了高高悬挂的大红横幅——《北京六中70届老同学聚餐会》,非常醒目!既美化了活动大厅,又增强了热烈的氛围,令我们心情无比激动!</p> <p class="ql-block">  在秦冬华同学的精心安排下,活动场地细节完美,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  马凯餐厅服务很是贴心周到,炎热的天气为了让大家防暑降温,为我们准备了冰凉的矿泉水,每人1瓶,沁人心脾!就连餐桌桌牌的布置都很到位,将同学们的班级标注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还要特别感谢马凯餐厅的领导,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p> <p class="ql-block">  多日来,马凯餐厅的总经理副经理、厨师长和各位厨师,为我们这次聚会没少操心费神。为了满足秦冬华同学提出的各种要求,达到让每一位同学都满意,马凯餐厅有求必应,给予了我们全力支持与帮助。</p> <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聚会的有一名回族同学。为了尊重回族同学饮食习惯,在菜品方面,回民1桌与其他3桌略有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了完全使用清油烹制外,还换成了</span>回民餐菜谱,如将红烧肉换成了杏鲍菇烧蹄筋;将跳水腰花换成了烧汁茄子。餐标相同,价格一样,同学们都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餐的大厅,原本是几个单独的包房。为了让同学们都能集中在一起聚餐、交流,马凯餐厅将包房之间的隔断拆除,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为我们扩大了活动空间。大厅共摆餐桌四张,其中一张15人桌,三张10人桌,整个活动场所非常温馨。在此,我们真心感谢马凯餐厅全体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各班有各班的故事!虽然同学们有的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一旦聚在一起,聊起学生时代的往事,当年校园里的一切便可逐渐清晰,同班同学会有很多共同话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各班同学能在同一桌就餐、一起聊天,让同学们能够利用短短的聚会时光,尽情回味母校曾经留下的难忘记忆,享受团聚的温馨时刻,我们餐桌安排以原生班级为单位进行组合,尽量不拆班,以成全各班同学基本团圆。</p> <p class="ql-block">  二班的黄燕明同学,是跟我们一起分配到中国中铁工作的同学兼同事之一。离开中铁后,黄燕明同学长期在中央工作,曾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主席。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后调任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就任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等职。为国家正部级(正省级)官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于本次年级聚会,黄燕明同学也是期待已久,但由于身在外埠,很遗憾没能参加。在聚会过程中,黄燕明特意跟二班的同学们通过视频进行了交谈,虽然是隔屏相见,却如同见面一样分外亲切,大家互相祝福,互道珍重!</p> <p class="ql-block">  整个聚会大厅,始终洋溢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  回忆我们的学生时代,自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所有学校的招生和教学工作均处在停顿状态。</p><p class="ql-block">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一律立即开学,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进行改革。此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一些大专院校也先后开始复课(但不少学校因搞运动未真正复课,或短期复课后又停课)。</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初,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到了小升初之时,当时正值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之际。这届学生无需经过任何笔试、面试,报名即可“就近入学”(指距离居住地相对就近)。从而我们有幸直接升入了教学质量最好的、被北京市教育局列为市重点学校的——北京市第六中学。</p> <p class="ql-block">  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精神:“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p> <p class="ql-block">  那时全国各城市的大、中、小学普遍进驻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军宣队与工宣队一起成为学校工作的领导机构。因此,当年在我们的学校里,以及各班级中,不仅有班主任老师,还有工宣队的工人师傅和军宣队的军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上中学期间,我们经历了学工、学农、学军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复课闹革命”。 </p><p class="ql-block"> 学工,我们去的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的“国营718厂”,即国营北京第二无线电器材厂(现在的798艺术区)。跟着工人师傅们学徒、做工,8小时工作制,进行24小时三班倒。</p><p class="ql-block"> 学农,我们是到北京市顺义区张镇公社厂门口村大队,去支援“三夏”生产劳动。拔麦子、插稻秧、给老玉米布氨水等,我们都干过。记得有一次,我们是徒步拉练去的顺义。那次学校只是将我们的行李装上了轿车;同学们则是下午4点从学校出发,连夜步行了80多里地,等到达顺义区张镇公社厂门口村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通过那次徒步拉练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原来人是可以边走边睡的!徒步的过程中,曾有过两次短暂的休息,那是当路过某个村子时,老乡给我们送来了喝的水,还递上凉毛巾让我们擦脸提神。只有那时我才睁开眼睛,清醒了一小会儿。一旦开始行走,就会继续接着睡,眼睛根本睁不开!</p><p class="ql-block"> 学军,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军代表带领同学们,在校内大操场,还有天安门广场,进行军训、出操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后来落实“复课闹革命”,校方越来越重视恢复文化课的教学了。学生们也从过去单一的写“讲用稿”、“批判稿”,转移到各门文化课的学习上来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京六中拥有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六中“五老”——数学教师李观博(特级教师)、徐春茂,英语教师陈乃甲、张少岩,语文教师邢翰臣。六中“五老”,在整个北京教育界都是鼎鼎有名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中学时,很多知名度颇高的教师还活跃在讲台上。例如徐春茂徐先生,当年就是三班的班主任和我们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校期间,我们有幸遇见了北京六中最好的教师,并有幸聆听名师授课,领略到了他们的风采与魅力!</p><p class="ql-block"> 感恩生命中最美的遇见,那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学生要学军,进行军训;学校也要搞“军事化建制”,例如:将原来的年级叫作“连”,将班级叫作“排”、将小组叫作“班”。</p> <p class="ql-block">  那时,班级的核心叫作“排委会”,由两位班主任老师与一名辅导员(老高二的学长)和四名学生组成;年级的核心叫作“连委会”,由各排选派一名学生,与一位军代表和两位老师组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连的连委会,是由一排的班主任张全荣老师、六排的班主任刘守玉老师(在此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恩师——刘守玉先生),还有军代表窦连长,以及一排白克文同学、二排邱林同学、三排卢文习同学、四排房红同学、五排李亚莉同学、六排董绍庄同学组成。</p> <p class="ql-block">  聚会过程中,我突然惊喜地发现,当年的“连委会”成员:卢文习、邱林、房红(即本尊)、董绍庄四位同学都来了(仅缺席两位同学)!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连委会”成员经常在一起开会、学习,商量工作。这样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不愧是“连委会”成员,如今他们心中仍然装着我们这个学生集体,也仍然把为同学们服务当做是自己的责任,积极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这一点极其令人欣慰!</p> <p class="ql-block">  从聚会报名开始,当看到各班级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时,在我的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同学们在校时的身高和容貌。想到即将要与阔别已久的同学们相见,内心非常激动与期待!</p><p class="ql-block"> 在聚会现场,虽然已经分别了53年,但跟同学们见面后,有多一半的同学我都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并能分辨出是哪个班级的同学,这与我在学生时代担任"连委会"工作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三班班长卢文习,给四桌同学,每桌都买了两袋现炒的天然美味“干果张”的炒货:花生和瓜子,为同学们聚会助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班都有慷慨解囊的同学,自费带了好茶,好白酒、红葡萄酒、白葡萄酒等等,让各桌的同学享用,给我们的聚会增添了浓浓的喜庆色彩!</p> <p class="ql-block">  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已过,幸运的我们,不用像“老三届”那样全都“上山下乡”了。</p> <p class="ql-block">  【注①上山下乡:上山下乡是我国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1955年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去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掀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到边疆垦荒的热潮。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后来毛主席的这一指示,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那是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概念,也成为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国政府开始组织实施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当年的知识青年告别父母、亲人,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与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p> <p class="ql-block">  【注②老三届:老三届是指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由于文革运动,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我国出现了六届初中和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特景象。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p> <p class="ql-block">  作为1970年毕业的七零届中学生,一部分同学从学校参军;一部分同学去了“小教”;而绝大部分同学,6月份便迎来了分配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当年同学们有分配到大型国企的,如北京市政建设集团、燕山石化、北京广播器材厂等;有分配到大型央企的,如中国中铁等单位;也有分配到军工厂的;还有分配到医院和餐饮行业的等等。总之,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大家都留在了北京,并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即使有少数同学到农村插队,也是在北京近郊区,没几年时间都陆续回城分配了不错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感谢王军同学!感谢查学明同学!将本次年级聚会视频制作的如此完美,堪称专业水准、大师风范!特别是还将每个同学的姓名都做了标注,独具匠心,值得珍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毕业53周年后,我们年级的同学还能在古稀之年再相聚,更没想到我们同学中也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三班查学明同学,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四班王军同学,与时俱进勇立潮头,风采不输年轻人!总之,这次聚会惊喜连连,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美食)与精神的极大享受,我们将永远铭记这美好的时光和相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关于本次年级聚会,原计划是想找一个即能提供同学们在一起唱歌跳舞、谈天说地,又能在一起畅饮聚餐的场所,让同学们在好好娱乐一天。但由于资源所限,没能联系到合适的场所(北京远郊区交通又是问题),最后只能将聚会改成了单一的聚餐形式,在活动时间上也显得不够充分。没能达到理想预期,难免留下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  好在有了这次聚会,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希望具备资源,能提供活动场地的同学,日后有机会可以组织同学们聚会(规模大小参加人员由您自己决定)。只要大家保持联系就好!</p> <p class="ql-block">  聚会过程中,我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同学兼同事的一级警督周警官,将我1978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时拍摄的一张黑白照片,制作成了彩色的塑封照片。其制作精美,既便于欣赏更方便保存!这张照片,也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珍贵照片。真心感谢老同学的厚爱!</p> <p class="ql-block">  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此次年级聚会,是在我们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离别之后,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得以再次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由衷地感谢“6.18筹备组”各位同学为这次聚会所做的辛苦付出;感谢四班班长董前进同学,作为“6.18筹备组”的核心领导及主心骨,为我们这次聚会有序举办保驾护航;感谢为了参加本次聚会,提前结束了外埠旅游行程,如约而至的董又华等同学;感谢刚从大洋彼岸回国,来不及休息便马不停蹄地来到聚会现场的王英弟同学;感谢全体同学!是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与大力支持,最终促成了这次聚会的圆满成功,同时也了却了我们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再次感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相聚是最美好的瞬间,大家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也一起感受彼此的幸福和笑声。时间虽短,却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在充满激情的欢聚之后,大家又要说再见了。但今天的聚会,一定会让我们后半生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学之情永在心中!祝愿我亲爱的同学们永远健康,友谊地久天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