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所有以江南为主题的诗词里,最难忘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五首》。“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从高中时期就开始的向往,是埋藏在幻梦深处的想象。</h3></br> <h3> 最开始我想把这篇游记写成优雅流畅的抒情散文,带着和婉转江南一样的隐约美感。但事实是我枯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难以下笔。前一阵子和母亲大人讨论我的文章,她说可以多写一些实用性强的文章。我就想起曹丕在《论文》中提到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无比认同他的观点,问题出现在我好像不会写实用性强的文章。审视自己过去的作品,虽然可能有小的闪光点,但重新看来多少有些不堪卒读。在词语的运用上,明显感受到了积累的贫瘠,不够准确、不够丰满、不够雅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在立意方面,去年冬天读到“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的诗句,那时候觉得古人把诗句写绝了,望尘莫及,瞠乎其后。蹩脚的结构安排背后映射的是情感表达的匮乏。在南下漫长而又摇晃的火车上,我想起来小时候一篇阅读题的文章《周庄水韵》。再次查找翻阅,我明白了对她留有深刻印象的原因,也意识到了自身在写作中的巨大不足。文中倒数第二段的春夜游河,我看到了丰富具体的描写,以至于这些描写能够在脑海中浮现清晰而美丽的画面,文字背后引发的情感也变得自然而然。而在我的文章中对于实景的描绘却是寥寥,是个人情感先一步代入到景色中,强硬的试图引发读者的共鸣。连篇累牍,辞不达义。丰干饶舌,满纸空言。虽有诸多缺陷,然而一番游历,心有所感,不吐不快。索性信笔由缰,率尔成章。</h3></br><h3> 言归正传,这次江南之旅我只游历了南京和苏州,却看到了一些洛阳的影子,这让我又惊又喜。突然想到西晋之后,衣冠南渡,国家的政治中心从洛阳搬迁至南京。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造成的文化冲击和交融对江淮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越争霸、春申观城、孙权立业……历史中的故事和博物馆中的藏物或介绍交相辉映,好似滚滚车轮在道路上留下的痕迹。秦淮河畔嘈杂的人声搅碎了河中灯影,粼粼波光泛出红紫色彩,没有想象中的吴侬软语和昆曲悠长。可是江南的水呀,到底是传闻中那样的温婉多情。凭栏远眺,看到河水如同一条玉色的束带和青瓦白墙紧密连缀在一起。沿河而下,两岸的杨柳是她的装饰,或许还有点点繁花,羞涩地遮掩了一番。一道道拱桥卧在河面上,这时的灯光不再显得刺眼了,反倒生出几分朦胧滋味,映照着飞檐斗拱蜿蜒着走向静谧的夜色。</h3></br><h3> “笛声吹乱客中肠,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我想起苏州博物馆中的《寄篱》书法,“人生如逆旅”,南迁的士大夫们有寄人篱下之感,千年后的我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旅人。对于那些我所热爱的历史人物,我匍匐在岁月的尘埃里,妄图寻找他们的蛛丝马迹。可是岁月不居,春秋代序,别说物是人非,现在存留的旧物已然少之甚少。历史是残酷的,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史书上随手翻过的一页,就是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会和《赤壁赋》中的客子产生同样的疑问:我本沧海一粟,何求日月丽天?这很难不会使人产生悲观消极的想法,也许这时佛教的崇拜就会给予人莫大的心理安慰。我观赏了牛首山的佛顶宫,说是富丽堂皇毫不为过。从外面看,大小穹顶交叠覆盖,56座飞天菩提门和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了小穹顶的莲花基座,外刻我国名寺及南京胜景,游人一步一览,满查盛况。进入宫内,红木黄灯,庄严肃穆。千佛殿被万佛廊包裹着,整体呈椭圆形,内壁彩绘和雕塑栩栩如生 。佛像姿态各异,庄重安详。大殿中央是供奉佛祖顶骨的舍利圣塔,也装饰着佛教纹饰,使人仿佛置身佛国。巧夺天工的刻画贵不可言,虽然不能尽明其意,神秘奢华的佛光普照足以令人屏息。从过去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到如今的牛首山佛顶宫,人们诚挚的把最美好的供奉献给佛陀,祈求今生的顺遂甚至来世的福泽,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于非佛教徒而言,那些智慧的偈语同样可以答疑解惑,“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世间大道,多有相似,我想这也有一些中正平和、因事制宜的中庸之意。 我并不想“坐而论道”,而是把这些看作是探知自我、探索世界的思考。按照正常的发展我应该得出以下结论:既然时光短暂就应注重当下。但这过于正确,过于宽泛的结论也许并不是我现在想要的答案。在返回途中,靠近保定境内我看到麦浪金黄,家家户户收割甚忙。想到家乡东北地区一年一熟的农作物,惊觉原来这就是初中地理书上写着的华北平原小麦一年两熟,不觉抿笑,这就是知识照进现实吗?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我将继续学习,以求充足的知识指引我的方向,丰富我的人生。 小子妄言,烦请指正。文章的最后,感谢儿儿(女)的耐心陪伴,感谢老婆的热情款待。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我欲为佳客,时来扣君门。 <h3> 南京是鲜妍美丽的,也是深沉厚重的。十分遗憾由于预约余量和日程安排的原因,没能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敢想象,要如何面对那些暴虐行径造成的创伤与毁害,要如何克制翻涌不息的憎恶与激愤,要如何忍受疮痍满目的痛苦与绝望。建馆立典,以祀国殇。前事昭昭,后辈莫忘。</h3></br><h3>作者:书同文</h3></br><h3>编辑:榴 花</h3></br><h3>喜欢就点赞,点在看吧<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oSICtjYOI4hn14jjoanT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