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青松忆父亲

闵德元

<p class="ql-block">湖北罗田文联…2023父亲节专刊</p> 展示罗田风物 | 倾听罗田心跳  | 传播山水文化 | 亲近美丽家园<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br></br><h3>一  见  如  故  乡         </h3></br><h3>罗  田  是  老  家         </h3></br><h3> <p class="ql-block"><b>守 望 青 松 忆 父 亲</b></p><p class="ql-block">作者|闵德元</p><p class="ql-block">罗田文联:感恩的心,感谢有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壬寅年的父亲节那天清晨,步入花甲之年的我因患上带状疱疹,正赶往医院看病就诊,偶见院外小山坡上一片松林,正陷入沉思中的我,眼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慈祥父亲隐隐重叠的身影,虽然手机中不断弹出儿子、儿媳和老婆连发的节日“红包来啦”之音,但我竟因思父之切而无暇收存,想起父亲倍受煎熬常憔悴、劳碌奔波受苦累之困,想起父亲长年累月疾病缠身却穷尽土方与之抗争的心境,想起父亲在弥留之际的殷殷期望和无限眷恋的眼神,顿觉父爱如山山已倒,留得儿孙空泣声,一腔念父悲切情,两行辛酸泪沾襟。想起父亲离开我们整整25年了,霎那间心里是说不出的无尽哀思和悲痛,唯有寄语薄纸, 弘扬他的坚强、朴素、正直的如松之秉性,以祭奠父亲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图片 | 本文作者和父亲在南湖长孙堤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父亲如松之姿,是坚韧不拔的苦难人</b></p><p class="ql-block">人们常常羨慕青松作为“岁寒三友” 中的老大, 一直以来的挺拔苍翠和勇敢坚韧,可我更敬佩父亲不畏风雨、顽强生存的不屈精神。那是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丁卯年九月初十日申时,父亲出生于瓦浠屋脊一个大山深处的贫寒家庭,在那个兵荒马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年代,祖母郑氏怀着父亲时,祖父一贵就去世了,故叔祖父给父亲这个遗腹子取名为兆松,字孝怀(建国后更改为少怀), 字里行间渴望父亲如松之昂然挺立,直逼群山,以旺盛的生命护佑着脚下的泥土,大地的母亲。</p><p class="ql-block">这期间,父亲渡过了一段很凄凉的日子,家徒四壁,室如悬罄,周岁刚满,祖母因生活所迫,改嫁他乡,把单传下幼小的父亲留在了单身的大祖父、三祖父身边,兼祧过继为嗣,大祖父尝试着外出谋生并补贴家用,居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三祖父生性孤癖不会理事,自身难保,叔侄生活十分窘迫。父亲苦熬到三岁时,刚刚定居于隔壁梨子冲上的叔祖母郑老十分同情他的境遇,隔三差五牵引父亲到自已家中住上一段时间,父亲生前曾每每念叨那是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图片 | 网络</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叔祖父在万不得已时,也曾屡次将父亲送到十多公里外的祖母于英山土岗余家垸新家旁的草垛里,让他以哭闹方式唤醒母亲的怜爱,而天性懂事的父亲,坚持不哭出声来,免得引来嘲笑和麻烦,碰巧有次一位爷爷放牛回来端草时发现父亲的影子,急着连哄带唤抱他送到祖母身边,母子抱头痛哭,这才得知父亲己在草垛里挨饥受渴度过了几天几夜,泪水灰尘痕迹布满他瘦黑粗糙犹如乞丐般的脸庞,扑倒在祖母怀里时已昏迷难醒不省人事,苦难的童年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更为痛心的是,父亲十三岁时,两叔祖父接连病逝于家中,其时,既为哀子,又是孤儿,独居穷山无人问,三更薄幕有狼嗥,叔祖父尸骨停放于破旧的毛草棚中无力安葬,父亲几天几夜睡在已故两叔祖父僵体间守灵,还得四处乞求英山亲房戚友及河下曹家冲乡邻好人的帮助以让两叔祖父入土为安,十天半月愁白了父亲少年头。艰难岁月,父亲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不被困难吓倒,哭干眼泪还勇敢去面对,充当夫役早挑重担,倍受煎熬逆力前行。</p><p class="ql-block">随后孤苦伶仃七年间,他每月坚持四次外出打工挑盐扛百斤重担,往返于胜利滕家堡到大河岸进士河之间,时常突遇风霜雨雪袭击,一病难起,既无处藏身又损失盐货无工钱,可谓苦不堪言,但他仍然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期间,虽为了生计历尽艰险,但幸好组建家庭人生大事得以实现。年将弱冠, 发妻王老难产母子致命,当时留下两岁的女儿养到八岁时又不幸患病撒手人寰,父亲多次面临坎坷,心绞之痛无以言表,伤心泪水独自吞咽。在这悲悲切切际遇中,十里八乡的人不得不由衷赞誉父亲那青松般坚强挺拔、不屈不挠、傲然屹立的姿态,已恭责厚、安贫乐道、愤然向上的精神,淡泊超然,众人皆服,值得崇敬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摄影 | 汪利群</p><p class="ql-block"><b>父亲如松之品,是刚正不阿的乐善人</b></p><p class="ql-block">“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品格”。我印象中的父亲,正是如此敢于自我牺牲,为人忠厚正直,待人和蔼可亲的人。父亲非常孝顺,他常说:“人不孝就枉为人”。凡是对父母不孝之人他都不屑和他们结交。</p><p class="ql-block">父亲生前经常跟我讲,建国前夕,他是如何凭着一颗红心,一身灵巧,在外出挑夫过程中是如何神出鬼没出入白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参与抗敌;是如何凭着年轻,一口气纵跳七个田埂,甩脱敌人,突出重围,潜回家乡,看望我们的母亲和他的岳母,后来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确对外婆及家人一直很孝敬,只要得了空闲,就要上门看望,嘘寒问暖,那份细腻和体贴,胜过孝子,逢年过节还要接来远在他乡的祖母与外婆一起相聚,共叙家常,每顿饭第一碗他都是先端给祖母与外婆,每天晚上都要照顾她们洗完脚休息后,才去忙其他的事情。我的母亲许老赋性更是慈善好施,处世光明磊落,淑慎端庄,遇上孤儿寡母,不分亲疏,母亲从来都是倾力相助。</p><p class="ql-block">父母的婚姻,皆因彼此倾慕对方美德品性后组成家庭,同心创业,甘苦共尝。在大集体的日子里,父亲在农耕解难中结友会商,母亲奉茶侍果盈盈款客,母亲弄炊做饭,种菜浇园,父亲添柴递锄,不离左右,那是父母共渡30余年艰难岁月可敬可亲的幸福模样。多少年来,父母面朝黄土背朝青天,披星戴月,含辛茹苦,上敬长辈,下爱子孙,细致入微,从无怨言,五个儿女中哪个病了急得团团转,操碎了心,上山采药煮汤调,下河求医打点滴,自已身患严重肺部疾病,走路都喘不过气,也搁置一边却舍不得花钱去诊。</p> <p class="ql-block">图片 | 网络</p><p class="ql-block">儿女大了,住房紧张,他干完生产队里的活儿,趁放工的零碎时间下河坡田地甩胚子,烧窑制砖瓦,不顾双手粗糙开裂的绞痛,成功新盖浑砖瓦房,默默的为这个家无私的奉献着,让我们在脑海中烙下“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的深深印记,激励后人在人生的路上不停地拼搏,做到无愧于心。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因身体极差又遇母亲病故而辍学,他多方想办法为我返校创造条件,在凉亭中小学考取一中时鲁校长拟在专场电影放映前让我讲几句,分享下学习体会,我有些害怕,父亲教会我说,强调话语中一定要表达感恩的意头,为我壮胆。</p><p class="ql-block">在黄冈读书毕业前夕,他专程赶到学校帮我操心成家立业的事,劝我无论谈有女朋友与否,建议都得回罗田就业,以回报和建设家乡。曾记得,夏夜的巴河湖畔,我同父亲在自已面临上调、留校、回乡中分析利弊,最后还是顺从了他的意见,为此,父亲略显欣慰,第二天还专门到照像馆请摄影师付在长孙堤的鱼船旁合影留念,留下难得且仅有的一张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饱经风霜的岁月练就了他“做人得有度量,能容人” 的刚直不阿性格,反右的极左时期,一位武大毕业的上海籍青年,下放到家乡林场劳动锻炼,操着普通话,锄头不会拿,年少未曾见过世面的我曾感到好奇可笑,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和人相处要多看人家的长处,不能俩眼瞪得一般大,不可斤斤计较,得有度量,能容人。”父亲还尽最大的努力,带头给予他应有的保护和生活上的照顾,直至落实政策返城从教,于细微之处见证着以孝治家、勤俭持家、团结邻里的美德家风 。文革期间,学校一些老师屡遭批斗,不少人邀他参加,他总是婉言推辞,树立了处事公道、待人以诚的好榜样。 </p> <p class="ql-block">摄影 | 杨益忠</p><p class="ql-block"><b>父亲如松之影,是朴而不俗的勤俭人</b></p><p class="ql-block">父亲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他常说:“走遍天下爱勤人。”为家人的温饱生计,他起五更睡半夜,风里来雨里去,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衣服破了多次补,喜好抽烟自己种。穿草鞋,戴斗笠,披蓑衣,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山沟河坝,都留下了他辛勤付出的脚步,无论是风雨中还是烈日下,都留下了他劳碌奔波的影子。任何事秉承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1976年仲秋八月初五,母亲不幸在抗震棚中突发脑溢血去世,小妹才几岁,一时间泪水潸然,除了大姐刚出嫁外,其他兄妹四人与他相依为命,共克时艰,痛心疾首之中,父亲生命的重心一下子倾斜,似乎略显手足无措,难忘的忆念中,看到父亲衰老了许多,堂叔父余老与我们哥兄姐弟商量达成共识,坚持为我们找一位继母,减轻父亲压力,帮助料理家务,可父亲坚决不同意,母亲走后还独自苦捱21年,他像位威武的军人保护着祖国,像位执着的残疾人,努力证明自我,更象脱而不俗顶天立地的的青松树,再猛的风、在狂的雨、再旱的天、再冷的雪,都将踏在脚下,永不言败,“凌寒知劲节,负雪见贞心”,用一身顽强不屈的毅力,钢铁般百折不挠的意志,让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尽显绿色生命的身影,激励与命运抗争的人处处如金子般闪闪发光,乐做朴实无华温暖他人的勤勉之人。</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仁心依旧。多少年来,慈父既当爹来又当娘,白天田间耕种劳作忙,种菜养猪扫牛场,一日三餐上灶膛,催儿促女进学堂,夜晚梓油灯下共商量,细算增收节支帐,令人痛心的是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还要含着泪花,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们缝鞋补袜、搓洗衣裳,每次当我半夜醒来发现后总是不停地呼喊着父亲并跟着大哭一场,父亲反倒为我擦干眼泪,安慰我男儿当自强。</p> <p class="ql-block">摄影 | 汪利群</p><p class="ql-block">父亲常说:“粮食来得不易,糟蹋粮食有罪。”小时候每天吃的都是南瓜、芋头,还有菜饼和油皮树粉,大多是粗拉拉的,吃下一口要咀嚼好半天才能下咽,咽得快一点,喉咙就硌得生疼,有的时候我吃不下去的就丢了,丝毫没有糟蹋粮食的罪恶感,而父亲每次看到掉到地上的碎食时,总是一边念叨“粮食来得不容易”,一边捡起来投到石盆养猪。打黄豆的时候,父亲连陷进地里的豆子都一粒一粒抠出来,还安排我抽空去捡地里漏掉的稻穗、麦穗等粮食,收拣桐梓、木梓、橡婉、黄荆条等作物变卖兑现。</p><p class="ql-block">过年时,我们有幸高兴地吃上难得的米饭时,他却固执地坐在一边啃着杂粮,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忍心浪费食物了。他节衣缩食始终想着别人,事无巨细挂念着儿孙的一切,为自己之事常常却放置一边或删繁就简,生前一直强调他去世时丧事不办,那年为他辞世送行上山前,我本想真情地简介下他的苦难生平,可不知为么事,此时头脑一片空白,话哽于喉一句也说不出来,我猜想是不是他在显灵诫训我所至。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口袋里装着少许瓜子糖果,想必是留着给他的内孙外孙解馋。</p><p class="ql-block">他常常通过平凡的小事,言传身教,使我和兄弟姐妹们终生受益。在他垂暮老矣的晚年,儿女们长大成人,生活也相对宽裕点,都想接他到各自小家住些时,但他觉得闲住无事做,又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还是舍不得那穷山恶水中的老窝窝,住上两天后,不由分说戴上草帽硬性踏上回老家的路。他是生命不息,奋斗不上,直到1997年正月初三日走完他70年苦难的人生历程。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实现着自己如松的人生追求,给我们留下了不竭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图片 | 网络</p><p class="ql-block">逝者已矣,生者追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青山含障,淡月无光,膝下儿女,赤泪盈眶。父爱如山,然深恩未报惭为子,大德长昭,是隐泣难消欲断肠。情长而纸短,笔拙而意远,十分才思道不尽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养育之情。父亲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儿女们会终生难忘,父亲的大恩大德,谆谆教诲,儿女们会永远铭记。思亲腊尽情无尽,望父春归人未归,愿青松不老千年在,孝德精神永传承。</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父母和哥兄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间为祖母</p> <h3><strong>作者简介</strong></h3></br> <h3>闵德元,男,1963年2月生,罗田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职教讲师。党政机关工作多年,现为县人大办调研员。先后在《人民日报》《质量报》《乡村干部报》《新华每日电讯》《环保网》《新农网》《经济观察》《财政新闻》《湖北日报》《楚天主人》《湖北政报》《世纪行》《长江云》《今日湖北》《湖北经济报》《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冈经济》等报刊网站发表稿件900余篇,多次荣获新闻宣传和征文单位表彰。</h3></br> <a data-itemshowtype="11"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2ODkzNQ==&amp;mid=2806781241&amp;idx=1&amp;sn=4c9bce3ed7e8bca86231698e180a7b01&amp;chksm=b225ef1185526607462cdd218a0fab7e3d38ddd4007a4b828fa1ef0c1958ae85f3a09ecb0198&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乡情 | 闵德元:家乡的“竹海” 情缘">乡情 | 闵德元:家乡的“竹海” 情缘</a><br></br> <h3>文字作者:闵德元</h3></br><h3>编  辑:罗田文联</h3></br><h3>初       审:叶牡珍</h3></br><h3>终       审:王雅萍</h3></br><h3>联系微信:wypxy423<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联系电话:0713-5051905</h3></br><h3>投稿邮箱:1078178283@qq.com</h3></br><h3> <h3>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往期精彩!</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nTQmMPC9DwguZF2x01Tu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