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轻时的自己(拾遗)

老耕

<h3>时间是雕刻刀,把阅历和沧桑镌刻在我们的双手、额头和眼角;时间是调色板,把黝黑靓丽美发调成了银白和花白;时间是魔术师,把健硕窈窕的身材变成了丰腴的富态。但是,时间抹不去的是我们北大荒的情结,是对今后美好生后的期盼。<br>每人两张照片,希望从中能找到你当年青春靓丽的身影,找到越是困难越向前的风貌。下乡55周年之际,以此作为一个纪念。<br>遗憾的是很多荒友的照片收集不全,只能看到部分荒友的身姿。<br>因为美篇只能容纳100张照片,所以只能以续集的方式展示另外一些荒友的身姿和“寻觅过去的足迹”美篇中未能容得下的一些照片。</h3> <h3>本地知青,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水利队(十五连),先在农工排工作,1970年到机务排工作,开垦荒地,耕作农田。现与郭健弘定居在北京,滑旱冰、抽陀螺,健壮的身体躲过了一波一波的疫情。</h3> <h3>1968年3月调到水利队,建造新宿舍,迎接一拨一拨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的知青。在农工排割麦子和大豆的时候,割到前边总帮助旁边的知青带上一些。退休后居住在宝泉岭,但每次荒友回到名山他都回名山和来自各地的荒友相聚。</h3> <h3>1974年12月从哈尔滨四中下乡到十二团十五连,1979年返城。刚到连队,在老知青徐灵敏的指导下学会了担水、推独轮车,完成了在马号的工作。后调到机务排之后,得到张晓富的指导,很快掌握了驾驶技术。知青就是这样一拨一拨地传递着农业技术和知青精神。</h3> <h3>1974年12月从哈尔滨第82中下乡到十二团十五连,1978年返城。她回忆时写道“我们从开荒种地到修水利、挑砖、扛麻袋、从收割庄稼到开山放炮、从食堂蒸馒头做饭到喂猪。我们的宏伟蓝图就是在这样的狂风暴雨和大雪纷飞的北大荒展开”。</h3> <h3>1976年8月从哈尔滨第25中下乡到十二团十五连。她在回忆下乡经历时写道“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不远万里,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度过了那些难忘的日子”。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她的老照片。</h3> <h3>一些老照片在美篇“寻觅过去的足迹”中没有容纳下,也一并放到这里。</h3> <h3>战友合影</h3> <h3>和指导员</h3> <h3>上海女知青</h3> <h3>战友合影</h3> <h3>在新点的合影</h3> <h3>团宣传队的沙家浜剧组,你能找到韩三梅和陆敏华吗?</h3> <h3>团宣传队的乐器演奏,你能找到韩三梅和贺建兰吗?<br></h3> <h3>1973年团部召开欢送工农兵去上学。从1972年开始到1976年先后有知青被推荐去上学,很多只是在连里开个小型欢送会,他们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h3> <h3>1977年冉莹离开兵团时孤独一人背着挎包,提出手提包登上绿皮车,悄然离去。</h3> <h3>知青尽管早已返城,但是名山在他们心中是永远的记忆,所以不少荒友抽时间返回名山、返回十五连寻找自己青春的足迹,看望给以了很多关怀和帮助的老职工。这里的几张张片反映了知青返回名山的情景。</h3> <h3>2006年黄哥、王宇峰和郑武军回名山看望孙洪林</h3> <h3>2013年部分北京和上海知青回名山与部分老职工合影。</h3> <h3>2013你那韩德金和孙骥看望孙洪林。</h3> <h3>张晓富和孙骥回到十五连老机修车间。</h3> <h3>为了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各连多已撤点,恢复为农田,十五连残留的房屋。</h3> <h3>当年知青常去的老场部供销社。</h3> <h3>2013年上海和北京部分荒友重返黑龙江,在老场部后边的江边,这里我们曾挑过煤,曾巡逻站岗。</h3> <h3>甘丽荣和几位老职工合影</h3> <h3>去看望吕副连长。</h3> <h3>见到老朋友,豪饮一杯。</h3> <h3>上海知青在黑龙江畔</h3> <h3>在吕副连长家。<br></h3> <h3>2013年返回名山的荒友与老职工一起合影</h3> <h3>为老职工献歌一曲。</h3> <h3>席间亲切交谈。</h3> <h3>临别前的合影</h3> <h3>送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