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前后去过四次,主要景点基本走完。但有两个景点因不顺路,始终没有去成,即甘肃东部的麦积山石窟和道教圣地崆峒山。今年6月上旬,我终于独自一人自由行去了这两个地方,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年),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进入开凿高峰期,之后宋、元、明、清朝代石窟又得到了补充和修缮。经过1600多年的开凿和修缮,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221个,各类泥塑和石刻造像78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均开凿在高度20-80米之间的峭壁上。因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松散,不适合精雕细凿,故麦积山石窟造像多以石胎(或木胎)泥塑为主。麦积山石窟的泥塑艺术闻名于世,人物造型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现为我国5A级景区,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天水火车站乘34路公交车直抵麦积山石窟景区大门,再步行300多米到达山脚下的检票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麦积山石窟分普窟和特窟两种,普窟凭门票(80元)就可参观且能拍照;而特窟除了门票还需另外再买特窟票,并由讲解员带领去开门参观,且不准拍照。麦积山石窟共有15个特窟,其中一级特窟(3个)每人每窟180元、二级特窟(5个)160元、三级特窟(7个)100元。我原准备参观几个特窟,但买特窟票时才知道:每个特窟规定只能看3分钟,且相机、手机都不准拍照,我只好放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麦积山石窟分东崖(有54个窟)和西崖(有140个窟)两部分,参观路线景区已规定好,即东进西出。路线只有一条,沿路有标识,不准去的地方都用栏杆或铁门封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麦积山石窟的栈道自下而上达十四层之多,凌空飞架,层层相叠,蔚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参观走道,沿着栈道往上爬,抬头仰望,栈道的水泥支撑都嵌在崖壁上,为七、八十年代所建。水泥构件的寿命是70年左右,时限将至,下一步如何建新栈道还是个难题。听说目前的办法就是控制参观人数,以减轻栈道的压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了几层楼梯,还没见到开放的洞窟。下面可能是第29窟(下七佛阁),紧锁着,没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爬到半山腰,最先看到的是第13窟——东崖大佛。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朝,南宋重修。这是一组一佛二菩萨摩崖石胎泥塑,为麦积山现存最大的造像。中间是主尊阿弥陀佛,高15.7米,面部圆润饱满,神情肃穆庄严、略带一丝慈祥,坦胸鼓腹,倚坐姿,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均高13米。菩萨头戴三瓣式宝珠花冠,面容丰满,双目有神,神态安逸,服饰舒展流畅,身姿挺拔伟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东崖大佛往上走一段楼梯,就来到第9窟——中七佛阁。中七佛阁是大型崖阁式洞窟,始建于北周(557-581年)时期,宋明清等朝代均有修缮。洞窟前有栈阁,后面并列开凿七龛,每龛均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形式,个个都是雕塑中的精品。尤其是第四龛(下图5、6)色彩最为艳丽,龛内主佛释迦牟尼神态雍容大度、深沉怡静。左侧弟子迦叶为一个面露愁容、饱经沧桑的老者形象,这主要是因为他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年龄最大,且总是以苦行僧方式修行,因此有“头陀第一”的说法。右侧弟子阿难形象敦厚质朴、聪明博学,看遍经书且过目不忘,故佛经中有阿难“多闻第一”之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七佛阁的上方就是第3窟,俗称“千佛廊”。通往千佛廊的石阶为北周所凿,比较陡峭,称为“步步高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千佛廊也开凿于北周时期,是我国现有石窟群中最长的仿长廊式建筑。整个洞窟长36.5米,高8.2米,上下共有六排石胎泥塑计297身,其中栈道以下有四排计205身造像,栈道以上有两排计92身造像,每身造像千姿百态、神情各异、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千佛廊再向上爬两段楼梯,就到了第4窟,俗称“上七佛阁”。在该楼向下散花,因地势原因,气流向上,花瓣不落反而飞向天空,故第4窟又称“散花楼”。第4窟位于东崖最高处,距地面70米,是麦积山位置最高、规模最大的洞窟。“上七佛阁”开凿于北周(557-581年)时期,据记载是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该窟为殿堂式大窟,前廊后室结构,全长31.4米,高16米,进深13米。前廊原是单檐庑殿顶式崖阁,由八根八棱石柱支撑,因地震等自然因素破坏,现已不复存在。后室为七个并列的洞窟,窟门为浮雕仿帐式设计,尚保存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佛七阁”宏伟壮丽、雕凿精致,在我国石窟建筑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几处值得重点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是前廊东西两端,各塑一金刚力士,通高4米,遥相呼应,和谐紧凑。其造型坚实有力,技法既写实又夸张,肌肤呈赫红色,块状突起,双目怒睁,神态威武,堪称雕塑中之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是龛内人物造像,“上七佛阁”七个佛龛中现存造像共85身,除第三、五龛为一佛八菩萨外,其余均为一佛二弟子六菩萨,这些造像均为北周原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是欣赏“薄肉塑”特殊技艺,在“上七佛阁”每个洞龛外部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共七幅,均为北周原作。每幅壁画宽3.5米,高1.9米,每幅画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其中有五幅采用了“薄肉塑”特殊技法绘制:即人物的脸、手、足等肌肤所露部分用浮雕手法,外部敷细泥塑出,厚度不超过5厘米,而其他部分如身体、衣裙、飘带、乐器等则以绘画方式表现出来,给人感觉壁画似乎要脱壁而出,这便是麦积山石窟特有的“薄肉塑飞天”艺术技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是欣赏匾额,“上七佛阁”前四个佛龛上方均挂有匾额,第一个佛龛龛楣下挂着“菩提场”匾额,意为这里是“觉悟”或“得道”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个佛龛龛楣之下,悬挂着“西来圣人”匾额,这是称颂佛陀之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个佛龛龛楣之下悬挂着“慧光普照”匾额,为佛教称颂用语,出自《无量寿经》的“慧光明净,超逾日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四个佛龛龛楣上的匾额最引人注目,上书“是无等等”四个大字,这是明末清初陇西著名诗人、书法家王了望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所书。原句出自《心经》,意为“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在这里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是”为成功,“无”为失败,“等等”为不过如此,通俗解释就是“对错得失,不过如此,对待一切事物释然豁达,不必纠结”,真是令人顿时通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是龛间“天龙八部”雕塑,在“上七佛阁”七个佛龛之间的八个墙面上,以高浮雕手法塑造了八身孔武有力的造像,它们均以天王或金刚力士形象出现,合称为“天龙八部”(即: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其职责是护卫佛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上七佛阁”的西端有一个小石洞,上面刻着“小有洞天”四个大字。这是东崖通向西崖的唯一通道,仅能容纳一人猫腰通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钻过“小有洞天”,就到了位于西崖的麦积山石窟第5窟——牛儿堂。牛儿堂始凿于隋代(581-618年),初唐才完成,是一座三间四柱式崖阁,现在前廊已坍塌、不复存在,仅存三个佛龛。中龛门外左侧走廊上有一天王,高3.6米,脚下踏着一只牛,俗称踏牛天王。踏牛天王形象威武,闻名于世,故牛儿堂以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牛儿堂后壁并列三个佛龛,分别供奉着“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下图1为第1龛的弥勒佛坐像,唐代泥塑,高2.05米。第2龛释迦牟尼坐像因被铁丝网围住,无法拍照。下图2为第3龛燃灯佛坐像,唐代泥塑,高3米。每个造像躯体结实饱满,神态质朴,富有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站在麦积山石窟最高处,极目远望,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山峦起伏,青松似海。山脚下的瑞应寺隐藏于茫茫林海之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过牛儿堂,前面就是一段幽长的天桥,走到头就开始从西崖上部下楼梯了,西崖的洞窟都在下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低头俯视,西崖上的木栈道层层叠叠,还有许多洞窟等着我们去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天桥拾级而下,只见一铁门紧锁的洞窟,仔细一看,原来是麦积山石窟三个一级特窟之一:第135窟——天堂洞。人进不去,我只好在门口留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了一层楼梯,看见又一被铁门紧锁的洞窟:第133窟——万佛洞,这也是麦积山石窟三大一级特窟之一。窟内上下共开16龛,每龛分别塑一佛二菩萨,龛间墙壁上贴塑有千佛、飞天共3400余身,为麦积山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被形容为“万躯菩萨列于一堂”,故称万佛洞。第133窟中有三件精品闻名于世:小沙弥、释迦会子和千佛碑(因没进去,照片源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沙弥位于133窟第9龛,是麦积山石窟三大代表作之一。造像创作于北魏时期(386-534年),人物高度不足一米,可爱的脸上露着甜蜜的微笑,笑得自然,笑得童真,仿佛刹那间听懂了“妙语”,又好像思想开了小差,想到了高兴的事情,喜上眉梢,这一笑脸被誉为“东方微笑”。如此生动活泼的泥塑难得一见,属北魏时期的经典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进133窟的窟门就可以看到“释迦会子”这组雕像,释迦牟尼像高3米,儿子罗睺罗像高仅1.43米。这组作品反映的故事是:释迦牟尼得道归乡时,看到6岁的儿子罗睺罗,产生了爱子之情。他用手亲切地抚摸儿子的头,并引导其出家做沙弥(小和尚)。该作品为北宋年间所造,木胎泥塑,面部鎏金,形体合适,衣着舒展,严谨而不呆板,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是佛教题材雕塑作品的重大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万佛洞内共有石刻造像碑18块,所以也被称为“碑洞”。窟中有一座千佛碑,被列为一号碑,位于前堂西侧,高1.85米,上宽0.53米,下宽0.6米,用整块大理石雕凿而成。碑身前后左右四面皆雕满佛像,共1312身,排列有序,布局严谨,是名副其实的千佛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崖对外开放的洞窟不多,只好顺着楼梯往下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到西崖一半的高度,终于看到第98窟了。第98窟又称“西崖大佛”,位于西崖中部,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其人物同东崖大佛一样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中间主佛高12.2米,两侧菩萨高9米,原作于北魏,之后北周、宋、元、明、清各朝代均有修缮。中间阿弥陀佛造像保存尚好,面阔鼻高,神色凝重,双脚踏在卷云之上。右侧菩萨面容圆润饱满,敷红色重彩。左侧菩萨原貌已基本无存,仅存部分裙衫和部分石胎木桩。在东崖大佛未开凿之前,西崖大佛一直是麦积山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造像,围绕着第98窟在西崖形成了一个洞窟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西崖大佛继续往下走,看到门窗紧闭的第165窟。该窟也是麦积山石窟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洞窟,内存5身造像,包括正壁的主佛、左右两侧的菩萨和菩萨两侧的供养人,均为宋代重修。该组造像比例准确、结构匀称、雕塑手法写实洗练,技巧纯熟,充分体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尤其是两个“女供养人”(下图2、3),造像神态自若,风格已完全世俗化,为宋代经典雕塑的代表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快到西崖山底,看见第191窟。该窟是麦积山石窟中最奇特的一个洞窟,整组造像没有开窟或开龛,而是采用高浮雕、浅浮雕、圆塑、悬壁塑等多种雕塑技法将造像直接塑在崖壁上。透过铁丝网,我看到了洞窟中部的化生金刚像,化生金刚像造型独特:面部圆润饱满、鬈发弓眉、双目怒睁、上身袒露、腹部凸起、显示出彪悍的躯体,这种造型在麦积山石窟仅此一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到西崖底层,见一小窟(第54窟)门窗紧闭,偶然看到窗户上有一破损的小孔,随即用手机透过小孔照下里面主佛的像貌。该窟宽1.37米,高1.75米,深1.15米,开凿于西魏,隋代重塑。主佛面形方圆,鼻翼较窄,五官清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上就要结束参观了,但有几个经典洞窟我还是想介绍给大家。我没买特窟票进去参观,只有借助互联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是第44窟,位于东崖西部,开凿于西魏(535-556年),正壁主佛高1.6米,满脸微笑,微闭的眼睛带着一丝含蓄、一份自信,娴静而宽容,矜持且淡然。这个主佛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这个微笑被称为“东方的微笑”,是麦积山石窟三大代表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第121窟,位于西崖西部上面第二层栈道上。窟高2.55米、宽2.37米、深2米,正壁一坐佛,左右两侧各有一对造像。这些造像均为北魏晚期作品,经宋代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左侧是螺髻梵王与菩萨交谈造像,两人五官清秀,面带笑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右侧是弟子与菩萨交谈造像,弟子双手掌根微微靠在一起,而上部微微张开,好像在轻轻鼓掌。两身塑像前倾倚靠在一起,犹如在悄悄耳语,故被称为“窃窃私语”,这组造像是最脍炙人口的雕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麦积山石窟三大代表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123窟位于西崖西部最上层,开凿于西魏时期(535-556年),三壁三龛,正壁及左右龛内分别塑有释迦牟尼、文殊和维摩诘坐像,龛外侍立着胁侍菩萨、阿难、迦叶及童男童女。其中童男高0.95米,眉清目秀,身着长袍,头带瓜皮帽,脑后垂辫,双手笼袖,造像淳朴,表现出一个憨厚淳朴的民间少年形象。女童高0.96米,头梳丫髻,面容姣美,身着束腰高裙,给人以纯洁无暇的感觉。这对童男童女丝毫不像雕塑的造像,更象是现实生活中一对活生生天真可爱的孩子,这也使“童男童女”成为麦积山石窟出名的造像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西崖下到山底,念念不舍地再回望一下洞窟栈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麦积山石窟下来,顺便参观了一下瑞应寺。瑞应寺位于麦积山以南百余米处,始建于公元384-417年,是个千年古刹。寺庙坐北朝南,面积约2500平方米,现保留有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瑞应寺目前似乎已失去宗教的作用,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或麦积山石窟的一个配景,不过里面几副匾额的书法倒可以认真欣赏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国四大石窟中,麦积山石窟最为低调,但它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决不输给任何一个石窟,值得细细品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