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类的进步在不断打破,又不断重组;不断解决矛盾,又不断迎接矛盾;从来不会有固定存在,在流动中出现新生再生和死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引用三体中经典语录: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序言</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原生态大自然孕育了人性的本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长就是一本自己每天不停写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加丰满,小时候单纯的愿望与期待会更多一些,长大就象是一棵树,多纬度和多羁绊,还要不停的努力向上生长,横向努力张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三毛的经典语录:“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观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人皆为世间万物,把人比拟成树确切不过了,有积极阳光、有给人阴凉、有四季美景、有严寒酷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农村生活一去不复返,那是敞开式农家生活,左邻右舍发生点啥鸡毛蒜皮的事直观直接尽显眼皮底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算是放个屁,谁都知道闻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想偷偷的煮点啥好吃~~“没门”,左邻右舍都闻得到,不请自来,所以那时候分享在人们的心里是常态天浑然天成,小伙伴之间有吃的,也不会少了那一个。那象现在教育孩子“你要懂得分享”,父母多了习惯性和刻意引导思的维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山下地劳动,干劲和太阳一样炙热,笑容和向日葵一样灿烂,吆喝声毫不掩饰、帮衬搭把手不分你我……。农村原生态环境给予那一代人友爱的真挚,这一代人通过汗水相伴与共的亲情,永恒延续至今依然不变,但那些日子已遥不可及,只能是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逢过年走亲戚习俗,中国几千年至今都没变。那时,生活圈与现在不一样,地理、交通、社交因素都不一样,多数婚嫁都不会很远,所以大部分人的亲戚都在附近十里八乡,群带关系相对紧密,人际关系许多可串联一起。(附:本文群带不等于“裙带”,文中所用“群带”指的是社会群体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年走亲戚,多数是走路和自行车骑车,同去一个村也不少,老老少少一路上增添了不少交流的乐趣。那时表亲很多:表兄弟、表姐妹、表叔伯、表嫂、表舅、表舅公、表叔公、表表表表不完,沾亲带故都有常来常往,很少有漏网之鱼的亲戚,非常融洽。说白了那个时代“无表亲”,亲戚少,都是一件没面子的事,一是人丁不旺、二是孩子们喜欢去拜年。如今是“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冷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农村比较常见:无论孩子大人,不分平时过节,搭铺也很正常,几个人挤在一起过夜多的去。夜里吃点也是东拼西凑的农家“料理”,那个香无与伦比,也没有“夜宵”这个说词,只叫点心(我们当地土家话叫“葛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儿时的“同床共枕,感情自然更深”,哈哈,真的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是如今年过半百,多年数十年之后相遇的儿伴同学或是前辈,依旧有浓厚的情义,话匣子拧开就一泻千里,滔滔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不同,塑造不同时代的人性,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蒲公英,野蛮生长给予了那一代的纯粹和本真,也是如今社会的稀缺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作茧自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产模式进步、经营范畴无边际,分工就业不断融合等等,造就了一代人不同的人生观,和不同的人情世故与冷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婚礼要四大金刚:司仪、婚礼跟妆、婚礼摄影师、婚礼摄像师,讲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儿育女,从怀孕就是模式化的胎教,形式化的营养学,讲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降临不是“铁生、来福、柱子、嘎子”;“春桃、燕子、荷花、小红、丫蛋”。如今叫的是:豆豆、欢欢、妞妞、阳阳、静静、聪聪……还有许许多多的“洋名”,这是时代不同的标签,有时代听觉上不同的美感,讲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思想里有的土味就是人性真实情感体现,时代再进步都不会变味。讲究,可以没毛病,但讲究不要过于浮夸,尽可能为自己讲究,而不是博人眼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的生活圈基本上:幼儿园~小区~高楼大厦百来平米的钢筋混凝土,三点一线。父母早早给孩子标签化,书法、钢琴、跳舞……多数是父母是自己的想象攀比,来自父母个人意愿,不断的拔苗助长,没在该有的年龄和心智垮度学习。孩子在父母的惯性思维慢慢长大,标签化去养育孩子,把孩子产品化,常常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意识鲜活精彩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想,中国有几个郎朗,世界也只有一贝多芬;杨丽萍也只有一个,王羲之也只有一人。父母切莫以兴趣导向设为孩的终极目标,期望值越高失望跌的更痛。我们,要明白兴趣爱好一定建立在喜欢与快乐之上,同时也是丰富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唯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许多多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需要朋友,需要与同伴交流交集中得到快乐,得到尊重与被尊重的感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孩子的玩具,当下父母大多是往智力开发方面的玩具靠,一个小屋,一堆玩具、一个人玩,累了腻了一个人睡。当然,孩子独立没有错,也没毛病,但我们不要把孤僻和独立混淆,真正的独立一定是建立乐观之上,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我为例,兄弟姐妹几个,各自为生济忙碌奔波,生活在不同城市,也有了各自的孩子。相互之间聚少离多,最便捷的可视通讯在维系着亲情的纽带,血肉相连在我这一代人,无论天涯海角心都是亲密无间,也不会因距离而冷漠和淡化。反倒是我们下一带子女之间,因为时代洪流高速发展,因城市距离跨度而没有了交集,下一代人相互之间有的连堂兄弟姐妹的名字都不知道,互为陌生,这也是进步背后的淡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时代,孩子长大了生活就业交集的人多是同士领导,要么共进退伙伴,要么争名夺利排挤的敌对。生活中更显独来独往,情感宣泄多数源于网络,消遣多数是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人与之间的倾诉越来越少,不婚和丁克也会随之增多,不同的个性化最终是慢慢偏离人性的本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一代人有一个相同点,相对自我和孤寂。在生活中少了上一代人那么多的儿时玩伴,儿时快乐、儿时的亲戚、堂兄弟和表亲……等等关系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和切身体验的受益,缺失了人性本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善孝为先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在这一代人身上体现“义务”会越来越多,比如:给父母送“敬老院 、请保姆、请护工等等方式会越来越多”。因为时代进步开启抛弃了很多亲情体肤陪伴和有效沟通的大门,以及共同协同劳动坚辛中的体会少之甚少。随之慢慢淡化了上一代人对父母的驱寒问暖,体会不到上一代“孝与顺”的共同纽带,他们在生活中早早游离在虚拟与现实边缘,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亲情关系不同的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谁的错呢?这其中有无法改变时代进步的错,也有教育理念上的错、城市化画圈的错,这就是进步与作茧自缚的矛与盾与冲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破茧成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进步导致冷漠的矛盾,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问题,社会也在努力改变。所以国家的顶层设计一直强调“社会和谐”,各地方的基层市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在不断良性改善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融入群体是生活体系,除了从大环境建设改变和教育制度之外,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尤为重要和突显价值。为之我们能做的很多,比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立良性亲密的亲子互动:社会分工不同,我们把学习知识交给老师,不要在一知半解的误导教育和浪费无谓的时间,尽可能把时间精力花在与孩子陪伴与互动上。例如:规避孩子早早分床就是独立的误区,最需要安全感的幼儿时期,一定要同床共枕,无论夫妻还是孩子“床”是建立安全和信任感的一种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除了玩那些智立玩具之外,适当的多参与一些户外团体游戏活动,增强与人交往能力协同能力。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我们要有逆反思维引导“落叶不是凄凉,而是生命最后的灿烂,还赋于了大地有机肥,是生命的再生”;“泥土也不是脏,而是万物生长之源,有芳香扑鼻的生命气息”,等等类似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有多纬度的思考能力,对生命体系中事物充满乐观和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立多元互动的群带关系:让孩子和同学小朋友建立相互串门的机会,家庭之间组织活动游玩。让孩子了解社会和谐的体系,以及家族组织体系构架。父母做好言传身教的典范,不要忽略肢体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拥抱、握手、击掌、竖大拇指…),增强亲密关系,感同身受提升孩子的同理心包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生态非常重要,但完善社会体系更不可缺。城市化发展“画圈”直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打破原有生态圈,再重组难以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比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本是一个村,进城之后各自融入不同城市不同市区,友情亲情都发生区域纬度的变化。一个人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友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决非一拍即合,到新的环境多数人都会建立自我保护的外壳,要蜕壳很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人人都生活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笼子,小区四周高墙、一个进出口、一个楼洞、一部电梯、一扇门,都是“画圈”,束缚了环境人与人的亲密关系,跟农村敞开式生活方式无法比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有人提出城市规划,打通所有小区的围墙,敞开式社区。我认为这理念在全民素质提高的当下可适行:这有利于人们视觉感观,不同人群流动频率增多也促进人们互动频率,也缓解部份交通压力,还能解决临时停车难。当下的标准化智慧城市也在进步(特别城市安防和社会的安定这方面做的很好),也在逐步健全,所以敞开式市区可适行,有助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升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者,城市化“挖了个大池子,涌入大量不同层级的鱼”,要确保在池子里呆着,都努力忙碌着生济,快节奏的生活显然有顾此失彼 。分配不同,资源不均衡,人人都在拼,极少部份人可以拼爹拼妈,所以在高压忙碌之下,能够独处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需求,从而也淡薄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慢慢的成为蝴蝶效应,造成繁华背后的冷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进步,科技进步是不可逆流。要让人性回归本真,一定是建立在人文素质提高到一定层面,生活经济来源的富裕,资源丰富平衡共享,制度体系(特别是教育资源均衡平等)的完善,才能逐步认让人回归本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繁华背后的冷漠是时代的产物,需要全社会警惕和努力改变。破茧成蝶持续挣扎,这种现象会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甚至是加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风在起:写作只是对生活历程的记录,一个思考和回顾生活的过程,也是整理自己的过程,和自己握手言和的过程,学会与世界和谐共处,然后才能更好的继续前行。我对写作不是想影响什么,也没有感动天感动地的文笔,只想安顿自己心灵有块静地,宁静抒发不被惊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亮共鸣,喜欢就点赞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