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父母读书会1-14期纵览

像我这样的人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整理相册,梳理了“开”心父母读书会的图片,发现热度太高,浏览量太大,赶紧设置了浏览权限,毕竟有那么多书友的照片,还是要保护一下。今天再次整理,精选照片,争取只露我个人的正面吧。是不是有“唯我独尊”的错觉呢?</p> <p class="ql-block">关于题目。第1期到第14期,1-14,就是114查号台。希望我能把这1-14期读书会的感悟和提炼出来,完成方便查阅与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努力打造一个家庭教育的查号台吧!</p> <p class="ql-block">第14期,6月17日,共读《考试脑科学》,考试专场第3场,没想到PPT日期竟然写错了。不是我发现的,拍合影时,鲍书友发现的。感谢书友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有两对夫妻参加学习,其中一对带着上幼儿园的龙凤胎,爸爸陪俩宝在室外肆意玩耍,结束了帮助我们拍照。出幼儿园的路上,我和他们俩聊啊聊啊聊,他们俩只是听啊听啊听,妈妈说他俩就是这样好像不怎么搭理人,我回应说我感受到他俩心里乐呀乐呀乐,不信你看他们俩的行动——小手拉呀拉呀拉,后背挺呀挺呀挺……最有意思的是,说再见的时候,哥哥竟然说:你先走,我看着你走了我们再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童的内心世界,或许有些难懂,成人不仅要听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语言输出是个技术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然而行为表现却让人一览无余啊!成年人能够深入学习、了解儿童固然好,如果实在不能学习,只需要带着好奇,怀着欣赏,保持耐心,充分尊重和信任,就一定能挖到孩子行为背后的“诉说”。如果觉得这也难,那干脆就记住这么几句话,好奇地套用一下:</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很有意思吗?</p><p class="ql-block">你是怎么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看着孩子,听他讲,嗯哦回应,亲子关系的美好时光便会如期而至。</p> <p class="ql-block">第13期,考试专场第2期,共读《减压生活》。人生中有多少场大大小小的考试啊,从哇的一声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到一群人哭着为我们送行,我们在别人的瞩目中活着,生活着,幸福着,而压力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p><p class="ql-block">孩子从一出生就知道,要考一个好大学,要培养一系列的好习惯,要有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要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里的“要”都可以替换成应该,应该是必须要做的,是没得选择的。换句话说,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没有独立思想和自主意识的,是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更不允许自己违背以上诸条“应该”原则,而做一些自己喜欢做想要做的事情。为了学习好、成绩好,业余时间就不能做那些没用的、自己有喜欢的事情,比如画画、唱歌、跳舞、弹琴、打球等等,更不用说玩手机、打游戏了。学习当然很重要!学生必须要以学习为重,把成绩搞好、逐步提高,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学习,只要成绩,不要其他。就像蛋白质有营养,我们却不能只吃蛋白质,水果蔬菜维生素多,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只吃他们,肉类和碳水也是这样。饮食单一,身体容易出问题。通过单调,只要学习成绩,心理容易出问题。</p><p class="ql-block">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有学习任务的学生。只有引导学生和孩子朝向更完整的生活,生命才能更精彩、更有活力、更具创造性。</p><p class="ql-block">关于学习有两句话很打动我,我不知道你读了感觉如何?“他们只看到你喝水、发呆的几分钟,却看不到你一直静坐学习的几小时。”“不是每一分钟都要用来学习,但学习的每一分钟都要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第12期,中考家长专场,共读《幸福的方法》。有一位幼儿园的家长朋友,也来到了现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习得好,知识掌握得扎实,就容易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在知识能力水平相当的条件下,考生考场上的状态越好,考试结果就越好。考场状态与学生对考试的认知与评价、考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考生对本场考试的认知与评价,来源于自我评判、父母引导和社会评价。考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焦虑与紧张程度的大小,与考生天生的气质性格有关,更多的是来自于从小到大多年来的他评他律、家长认知、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等。所以表面上看是学生进了考场、参加了考试,但背后考察的却是更多看不见的东西,他们来自家庭的关系与氛围、父母的观念、情绪与生命状态,还包括父母对早年原生家庭、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的解读与处理能力,以及父母的自我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比喻可能比较贴切,母鸡不会飞,就下个蛋孵出小鸡,逼着小鸡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区域和方向,不仅要飞得高飞得远,同时还要飞得开开心心,还有的的甚至要求飞翔姿势要优美,飞翔节奏要动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鸡娃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比喻是,鹰击长空,是蓝天的佼佼者和行业霸主,总嫌弃小鹰娃飞得低飞得慢,扑棱翅膀的样子丑陋,还拖泥带水,怕吃苦,怕受累。表面上看是对小鹰娃没有过高要求,不再充满期待,实则是嫌弃,甚至是放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鸡和老鹰忘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是怎么学会飞翔的,或者是觉得自己当年的成长太痛,不愿意小鸡娃小鹰娃重蹈自己的覆辙。殊不知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捷径,该走的路必须走,该吃的苦定要吃,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