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

乐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几易其名),因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br><a href="https://baike.so.com/doc/772291-817123.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https:/黄埔军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_360百科 /baike.so.com/doc/772291-817123.html</a>​ 军校创建<br>孙中山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决心向苏联学习,建立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1921年12月,孙中山通过中国共产党人介绍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其提出的改组国民党、谋求国共两党合作和建立军事学校等建议十分赞成。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在蒋辞职(未准)赴沪后,由廖仲恺代理,继续进行筹备工作和负责招生事宜。3月27日,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其中许多是共产党从各地选派来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5月5日新生陆续入校编队,进行入伍教育。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发表演说,明确指出军校宗旨是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组成以军校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重新创造革命事业。 军校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总教官室、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和特别官佐。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在政治部先后担任领导职务。1924年11月以后,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军校先后聘请苏联专家A.I.切列帕诺夫、V.K.布柳赫尔(化名加伦)等为军事顾问。是年冬,军校成立教导第1、第2团。1925年4月,以教导团为基础成立国民党党军第1旅,后又扩编为党军第1师。是年起,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隶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设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经理部、入伍生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和高级班,另增设副校长。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军校于18日进行“清党”,4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被捕,许多人惨遭杀害,其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熊雄、萧楚女等。从此,革命的黄埔军校变成蒋介石培养反动军队骨干的基地。之后,黄埔军校相继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蒋介石命令军校停办。至此,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黄埔军校便告结束。 工作制度<br>军校仿效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这是在中国军队中首次建立的新型政治工作制度。除军校设党代表外,在各教导团和后来的党军中,从连至师均设党代表。其职责是监察行政、参加部队管理、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并保障军事训练及一切战斗任务的完成。军事指挥官的命令,必须有党代表副署方能有效。政治部是校长和党代表的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专司一切政治工作。各学生队设政治指导员,对政治部负完全责任。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政治指导员,大多由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人士担任。军校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务细则》《本校政治部指导员条例》《宣传队组织条例》等较为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br><br>军政教育<br>军校教育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学制为3年(因当时用人迫切,实际为半年至两年半不等)。军事教育,分学科(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和术科(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野外演习等)两大类。第一期学生均施以步兵训练。第二期开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五科。第三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过3个月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四期以后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第七期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学生可阅读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政治课包括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各国革命史、军队政治工作、政治学、经济学等18门。教学方式,以讲授政治课为主;同时,定期举办政治讲演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国共两党的著名人士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等曾到校讲演。军校为加强对师生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大量出版期刊、专刊、文集、丛书等,向校内外发行。此外,还制定了《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革命军连坐法》等军法,以严格军事纪律。 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镇压由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军校师生和教导团共3000余人组成的校军,是第一次东征陈炯明的主力,同友军一起击败陈军。4月,扩编为国民党党军第1旅。6月,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23日,派入伍生和党军参加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大游行,在沙基遭英、法、葡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军校官兵和学生牺牲23人。10月,以党军第1师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友军配合下彻底消灭了陈军,为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7月之后,许多毕业生参加北伐战争,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r><br>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建到1930年停办,历时6年,共招收7期学生,毕业8783人,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 href="https://www.doc88.com/p-0127694278939.html?s=rel&amp;id=8"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名单</a>​ <div>本资料网上收集仅供参考</div>黄埔军校学员名单<br>教官:国民party方面<br>蒋介石:校长<br>廖仲恺:party代表<br>李济深:教练部主任<br>邓演达: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4);.<br>武汉分校代校长<br>王柏龄:教授部主任<br>戴季陶:政治部主任(1)<br>邵元冲:政治部主任(2)<br>林振雄:管理部主任<br>周骏彦:军需部主任<br>俞飞鹏:军需部副主任<br>宋荣昌:军医部主任(1)<br>李其芳:军医部副主任<br>杜景祺:军医部主任(2)<br>何应钦:战术总教官(1);教育长(3);④山分校校长兼教育长<br>胡谦:教育长(1)<br>王柏龄:教育长(2)<br>钱大钧:参谋处处长石醉六:长沙分校分校长<br>顾孟余、徐谦:武汉分校校务委员<br>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理校长<br>另外还有:顾祝同、陈继承、陈诚、刘峙、严重、蒋鼎文、张治中、缪斌、邵力子 Communistparty方面<br>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br>张申府:政治部副主任<br>周恩来:政治部主任(3)<br>周佛海:政治部主任(后)<br>聂荣臻、鲁易:政治部秘书<br>恽代英:本部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br>夏曦: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br>陈毅、熊雄、张秋人、肖楚女、包惠僧、毛泽覃、于树德、胡公冕、韩麟符、安体诚、高语罕:<br>政治教官苏联方面<br>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顾问团团长<br>契列班诺夫:军校总顾问<br>白礼别列夫:步兵顾问<br>嘉列里:炮兵顾问互林:工兵顾问<br>喀扶觉夫:政治顾问<br>一期:吕梦熊(学员10队长)、<br>李伟章(学员4)、队队长)、<br>陈复(国民party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第一届执行委员)、<br>冷欣(孙文主义学会骨干)、<br>曾扩情(孙文主义学会骨干)、<br>贺烹寒(孙文主义学会骨干,黄埔三杰之一)、<br>宋希涛、石醉六、陈阳明仁、急阳别治、黄杰、桃中英、郑作民、胡宗南、杜肃明、郑同国、防汉杰、王耀武、李黑犬庵、李仙洲、关麟征、黄维、王敬久、孙元良、张镇<br>三期:曾泽生、戴安澜、王竣、胡义宾、周复<br><br>四期:张灵甫、胡琏、潘裕昆、高吉人、刘王章、李弥、覃道善、邱维达、戟传湘、嘉士量<br><br>五期:王剑岳、梁希贤、陈文杞、吕旃蒙、郑庭笈<br><br>六期:戴笠、王诤、孙明瑾<br>另外还有:蔡炳炎、邓文仪、豐β佛、桂永清、刘裁、唐澍、张耀明、邱青泉、廖昂、覃异之、郑介民、陈修和、姜境堂、康泽、毛人凤、李云尔、唐生明、吴起舞、谢晋元、印行湘、郭茨瑰、愿耀相、孙甲瑾、廖运泽 Communistparty<br>一期:蒋先云(黄埔三杰之一)、茅延板(学员20队长)、金佛庄(学员300)、王逸常(政治部见习干)、杨其纲(政治部门习干事)、洪创雄(改治部见习干事)、李之龙、王一7(青年军人联合会领导)、左权、徐向前、陈寅(黄埔三杰之一)、周士弟、王尔涿、刘晴西、彭干臣、许继慎、曾中生、侯簿如、曹渊、阎揆要、杨博泉、卢德铭、蔡申熙、宣侠父、杨博泉<br><br>三期:常乾坤、唐天际、余洒度<br><br>四期:林彪、倪志亮、郭化若、段德昌、赵尚志、白鑫、李运昌、洪水(越南)<br><br>五期:陈奇涵、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许光达、赵范生、吴王瑶六期:罗瑞师、郭天民、谭希林、赵一曼、周逸群、方志敏、刘志丹、佰中豪另外还有:萧克、杨至诚、殷运围、张氏际春、程子华 黄埔人物志——分类:<br>(1)无产阶级军事家<br>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曾发表了一份军事家名单。这些军事家是:<br>Mao.ZD、周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李先念、杨尚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唐、遁攻、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段德昌、曾中生、许继慎、蔡申熙、左权、罗炳辉、彭雪枫;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br><br>这36位军事家中,有14个黄埔出身。其中解放前辞世的8个军事家中,黄埔出身的有5个,<br>即:教官:<br>周恩来、陈毅、聂荣臻、叶剑英、<br>学员:<br>一期:陈唐、徐向前、许继值(烈士)、曾中生(烈士)、蔡申熙(烈士)、左权(烈士)<br>四期:林彪、段德昌(烈士).<br>五期:许光达<br>六期:罗瑞卿 其实,在那些英年早逝的烈士中也不乏佼佼者,比如金伟庄、李之龙、蒋先云等。他们和上述8位烈士一样,如果不死,都有资格授元帅军衔。<br>(2)1955年解放军将帅<br>在1955年被授予军衔的解放军将帅中,也有不少出身于黄埔军校或是军校教官,其中元帅5人,大将3人,上将9人,中将9人。<br>中国Communistparty和人民解放军中的黄埔革命家、军事家有:<br>教官: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毅<br>彭明治(湘常宁,中将)、阎揆要(陕佳县、中将)<br><br>三期:常乾坤(晋垣曲,空军中将)、唐天际(湘安仁,中将)、曾泽生(滇永善,中将)<br><br>四期:林彪(鄂黄冈,元帅)、倪志亮(北京,中将)、郭化若(闽闽侯,中将)<br><br>五期:陈奇涵(赣兴国,上将)、杨至成(贵三穗,上将)、宋时轮(湘元陵,上将)、张宗谨南,上将)、陈伯钧(川达县,上将)、许光达(湘长沙,大将)、<br><br>六期:罗瑞朗l《川南充,大将》、郭天民(晏四红安,上将)、谭希林《湘长沙,中将)、王诤(苏武进,中将)、黄杰(女)此外,萧克(湘嘉禾,上将)、廖运周、张际春、程子华等人也都出身于黄埔。 (3)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榜教官:<br>Communistparty方面:高语罕、‘’作代英、肖楚女、熊雄、毛泽覃、张秋人、夏曦、严凤仪、鲁易<div>国民party方面:廖仲恺、邓演达学员:<br>Communistparty方面<br>一期:金佛庄、李之龙、蒋先云、王尔涿、刘畴西、彭干臣、许继慎、左权、曾中生、曹渊、杨博泉、蔡申熙、卢德铭、彭干臣、宣侠父四期:段德昌、赵尚志<br>五期:赵范生、吴玉瑶<br>六期:赵一曼、方志敏、刘志丹、伍中豪、周逸群</div><div>国民party方面一期:姚中英、郑作民</div><div>三期:戴安澜、王竣、胡义宾、周复四期:赖传湘、彭士量<br>五期:王剑岳、梁希贤、陈文杞、吕旃蒙六期:孙明瑾<br></div> 另外,网上又一个贴子《英年早逝的C.P高级将领》,其中涉及黄埔军校的人物有:<br>一、第一集团:<br>姓名 牺牲前最高军职 牺牲时间 牺牲情况<div>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05阵亡<br>刘志丹红军北路军总指挥1936.04阵亡<br>卢德铭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1927.09阵亡<br>李之龙 国民go-vern-ment海军代理局长1928.02就义<br>蒋先云 国民革命军第11军77团团长1927.??阵亡<br>金佛庄 国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1926.冬就义<br>曾中生 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br>许继慎 红一军军长方志敏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br>伍中豪红一军团十二军军长<br>王尔琢 红四军参谋长二、第二集团:<br>姓名 牺牲前最高军职<br>周逸群 红二军团政委<br>刘畴西红十军团军团长<br>蔡申熙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军长<br>段德昌红三军九师师长三、第三集团:<br>姓名 牺牲前最高军职<br>夏曦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br>鲁易红三军政治部主任赵尚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br>毛泽覃中央苏区独立师师长<br>严凤仪红十一军参谋长1931.春就义<br>彭干臣闽浙赣军区新十军参谋长1935.01阵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