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插队的小村庄</p> <p>引子: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每逢回忆起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的知青生涯,总是心潮起伏,百感交集。那是一个艰苦生活,繁重劳动,似火青春,如歌的岁月。</p><p>二0二O年十二月八日于福州</p> <p>谨以深深的怀念,献给曾经朝夕相处、共度青春岁月的一九六九年插队临江公社水东大队第四生产队知青们。</p> <p>我当年知青插队的第二故乡—临江公社水东大队(现称为临江镇水东村)。村庄有一座横跨临江溪,连接水西的镇安桥。它有着600余年的历史,是福建省级文物单位。村庄边有一条长年川流不息的临江溪,它是由西边上游的乡镇小河和山泉汇聚而成。平日里,温顺可爱、清澈见底;洪讯期,汹湧澎湃,奔腾咆哮。</p><p>我爱临江河,它伴随和见证了我度过了七年之多的知青生涯。</p><p>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你——我的临江河,我的水东村。</p> <p>那波澜壮阔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那刻骨铭心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岁月,随着不断流逝的日月时光而渐行渐远。人生的很多往亊,如同过眼烟云,而唯有那即短暂且又漫长的知青经历,仿佛昨天刚发生一样。多少年来,不曾敢忘。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虽然这个时代己经久远,但在这一代知青的深刻印象中永远都不会淡漠。</p> <p>知青,伴随共和国的成长,承载了太多的岁月沦桑。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沒了人们太多的记忆,而知青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却为历史和后人留下可供评说的永恒课题。知青一代人的青春年华,是用汗水和泪水、苦涩和艰辛、迷茫和憧憬的蹉跎岁月里流逝的,历史将会永远铭记知青奉献的一代。五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怀念那难忘的蹉跎岁月,追忆那眷恋山村知青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那是令人难忘的知青之歌,这青春之歌总是萦绕梦怀,牵着我的思念,连着我的思绪,刻进我的心田。知青生活是艰苦的,结下的情谊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却也是宝贵的。也许,每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时代的记忆。</p> <p>1968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敎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响应号召到农村去插队落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时代洪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敎育成为这一代人的伟大使命。</p> <p>记得那是1969年2月8日,我和知青好友万尔明怀揣着公社四向办知青插队介绍信到水东大队报到。大队知青管理干部把我俩分配到第四生产队,"这就是我们今后一辈子要劳动生活的地方吗”?我默默地望着破旧生产队队部和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中充满迷茫和困惑……未曾想过我的青春、我的生活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达七年之久。</p><p><br></p> <p>生产队分配给我们一间泥墙破旧的木板房。推开吱吱房门,里面潮湿阴暗,地面凹凸不平,也许多年无人居住的缘故,室内一片狼藉。费了大半天的功夫才清理完房间,总算是安下了家,开始农村务农的生涯。我们把水东大队作为第二故乡,生产队作为自己的家,住破房,吃粗粮,点油灯,踏泥泞,披星戴月,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日复一日艰难劳作生活。我们在春寒料峭时播种,酷暑中抢收抢种、除草耕耘,冰天冻地里冬翻。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尽管清贫,破旧房子也时有传来欢声笑语,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一线生机;日子虽然艰辛,却不乏憧憬,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燃烧的岁月。</p> <p>这是我们六九年插队知青重访水东村相聚时的合影照。从左至右:万尔明、李永祥、周惠琴、唐仁秀、王慈安。我们这批六九年插队在水东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知青,有六六届老高中,也有六八届初中生。尽管年龄、学历的差异,但我们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心相印。我们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结下深厚的情谊,这情,似鲜花吐蕊;这谊,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p><p>岁月的沉淀、困难的磨炼,难以割舍的知青情更是弥足珍贵,它将成为这辈子无法抹去的记忆,永远珍藏在心底。</p> <p>这是插队期间,我们知青们大干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时的战天斗地的情景。</p> <p>我们辛劳的汗水,洒遍在那水东四队田野的那片热土,青春的足迹遍布那每一块黑土地;汉塘小河有我青春的身影;八公路埂的田埂上有我青春的脚印;石排岭茅屋仑库有我青春旳痕迹。恶劣的环境,艰苦旳劳动,培养了我们勤劳踏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襟怀坦荡的知青精神。</p> <p>这是我在插队期间,拍下留着纪念的仅有两张黑白照片。那年代,因为贫穷,生活拮据,那能掏出钱照相呢?记得七十年代初期知青的岁月里,我就深深尝受到农民真穷、农民真苦的个中滋味。农民真穷,那时候一天劳动十个工分,每天只能挣得几毛钱,我一年辛苦劳作三至四千多工分,待到年底分红结算时,一年才仅收入一百多元,扣除口粮款、节日预支款后只有微薄的几十元。分红的那时,我望着领到手中区区的几十元,无奈地摇头叹息。享受完国家知青补贴的第二年,我们这些知青们就得靠挣工分吃饭,今后这日子还咋过啊。农民生活真苦,一年只能在端午、中秋和春节生产队杀猪时,每个节按人口分到一斤猪肉。生产队改善生活,农民兄弟甭提多高兴,围着锅台,眼望着大锅里诱人猪肉,大伙儿眼睛都发直了,真恨不得连鍋带肉吞到肚里。在那年代,无奈归无奈,再穷,再苦,日子还得艰难挺着过,除此之外,沒有别的出路。</p> <p>这是2017年重访插队水东村时与当年农民好友陈忠兴(居中间者)合影。感谢这位知青的农民好友在我们插队期间给予深切的关怀和帮助,得以使我们这些六九年插队知青度过最艰难的初始阶段。</p> <p>二○一八年四月八日,我们这批六九年插队临江水东四队的五位知青,相约来到临江水东村,去看看曾经劳动和生活的地方。看到了水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每家每户在政府帮助扶持下住进了美丽新农村的新房,不少家庭还添了小汽车,不愁吃不愁穿,过上甚至超越城里人的日子。看着水东村的深刻的变化,让曾经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我们,倍感羡慕和欣慰。新旧对比两重天,党的富民政策好。祝愿他们明天更美好。</p> <p>这是水东村最美丽乡村的全貌</p> <p>这是现水东村美丽新农村真实的照片(一)</p> <p>水东村美丽新农村真实照片(二)</p> <p>水东村美丽新农村真实夜晚照片(三)</p> <p>这是水东村文化生活—街舞</p> <p>水东村农贸市场</p> <p>农民们喜笑颜开领到财政补贴款</p> <p>水东村村民休闲凉亭</p> <p>时光任苒,人生如梦,岁月如歌。而今我们这些六九年插队的知青们,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己步入古稀之年。岁月的行囊装满了酸甜苦辣,岁月染白了我们的头发,改变了我们的容颜,面对当下无法抗拒衰老的现实,衷心的希望大家保重身体,因为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是你的,唯有身体和健康是自己的,期待来年咱们再重逢相聚。</p> <p>人生弹指几十载,知青情最真挚。昨天,正是今天深沉的回忆;今天,又是昨日梦想的实现;明天,它将是我们知青情延续。</p> <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何俱近黄昏。祝福知青兄弟姐妹们平安健康,吉祥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