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联考试题——河南省新未来2022-2023下期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王冬名师工作室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河南省新未来2022-2023下期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span></h5><h5>注意事项:</h5><h5>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h5><h5>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h5><h5>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h5><h5>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h5><h5>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必修下册,</h5><h5>一、现代文阅读(35分)</h5><h5>(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h5><h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h5><h5>材料一:</h5><h5> 《红楼梦)的酒令已经引起了学界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酒令自身的特点、行令方式等方面,对酒令在《红楼梦》叙事中所发挥的艺术功能鲜有涉及。其实《红楼梦》中的酒令在叙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h5><h5> 一般说来,情节是由一系列线性发展的事件构成,表现一定的完整意义。在《红楼梦》的叙事中。曹雪芹常常遵循这种线性叙事模式,以主人公成长发展史为顺序表现了宝黛爱情由发生,发展直至以悲剧结束的完整过程,形成稳定的时间序列,使故事情节完整统一,丝毫不乱。但是,他有时打破这个线性发展的序列,把过去已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未来可能发生的众多事件重新聚拢起来,瞬间呈现在当下的语境中。在第二十八回的行酒令之前,宝黛二人因为“会玉良络”心生误会:后来宝玉向贷玉含萦表达爱慕之情,黛玉因有顾忌而敏感痛苦;黛玉夜访宝玉被晴雯拒之门外,赋诗《葬花吟》,宝玉知道黛玉的内心后表白心迹,误会取消,两人的心开始紧紧相连。宝玉的这次行的酒令把宝黛爱情成熟的曲折过程呈现在当下。他的“席上生风”的诗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又暗示了未来之事,包括黛玉之死、宝玉出家、宝钗孤独寂寞的悲惨结局。对于这一回《红楼梦》中蒋玉函的酒令,张新之曾评价道:“蒋玉函于酒令中无意说出"袭人’二字,松花汗巾玉函先已束在腰间,大红汗巾夜间宝玉又系袭人腰里,姻缘固有前定,伏笔构思甚巧。”蒋玉函把松花汗巾束在腰间属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夜间宝玉又把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里,袭人在贾宝玉出家后,嫁给蒋玉函,这些都是未来之事,曹公却将之呈现在当下的酒宴中,所谓“伏脉千里”。</h5><h5> 酒令还能把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发生的同一性质的事情汇聚在一起。第六十三回,宝钗的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不仅是说她美貌动人,冠压群芳,而且特别突出她的“冷”。在大观园,她对园里发生的事情冷眼旁观,事不关己,三缄其口;在王夫人的房间里,对金钏之死冷漠无情,为王夫人开脱罪责;在滴翠亭,因偷听到红儿、坠儿的对话被发觉,冷静嫁祸黛玉,金蝉脱壳;对于宝黛感情的细微变化冷眼观察,到处跟踪监视,笼络下人,逢迎贾母等贾府统治者。诸多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的与“冷”相关事件被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清晰、完整、立体的宝钗生活场景变迁图。</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摘编自李成文《《红楼梦)酒令的叙事功能》)</span></h5><h5>材料二:</h5><h5> 《红楼梦》中人物行今时的饮酒状态有“节制饮酒”“微酬”“滥饮”三种,在多达十几处的饮酒描写中,曹公将宴会饮酒情节写得同中有异、错落有致。</h5><h5> 首先,人物行“猜枚划拳令”时“滥饮”状态下的表现,对小说表现贾府衰败的情节走向有预示作用。第七十五回,贾珍与尤氏,佩凤诸妻妾猜枚划拳,直至三更的滥饮状态,与祠堂里发出的长叹之声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不肖子孙饫甘餍肥,有负天思租德,贾府这个大家世族的荣耀正在加速逝去。此回"滥饮"之后,后续情节多悲情--睛雯之死,迎春误嫁等。</h5><h5> 其次,宴会上众人行今时“节制饮酒”与“滥饮”的饮酒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使宴会饮酒情节的节奏舒徐有致、张弛有度。</h5><h5> 对比方式一,先不行令,个人滥饮,次而众人依令节制饮酒。第二十八回,薛蟠三杯酒下肚,不觉忘了情,允诺云儿若唱个梯已新样儿曲子就吃一坛酒,宝玉对个人滥饮的喝法甚为不满,称“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遂提出酒宴上行“女儿令”之法。之后,众人在细品女儿的悲愁喜乐中徐徐而饮。</h5><h5> 对比方式二,众人先依令慢饮,次而行令滥饮。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先是行“占花名令”,逐次饮酒,之后又有所滥饮。当黛玉、宝钗等人离去之后。”关了门,大家复又行起今来。”此处温饮又不同于薛蟠之滥饮,在酒中尽兴,别有趣味。</h5><h5> 对比方式三,先众人依令逐次饮酒,次而个人不行令滥饮。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鸳鸯作为今官,带领众人行“牙牌令”,众人先是依令逐次慢饮,贾母行完令后“饮了一杯”,薛姨妈、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等人都饮酒有度,唯刘姥姥行完令后滥饮,刘姥姥滥醉之际,闻乐而手舞足蹈,被黛玉调谑为“一牛”,刘姥姥的“牛饮”与其他人的慢饮、小饮形成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有助于从贾府众人陌生化的视角福写刘姥姥这一人物,而且为后文误入怡红院,从刘姥姥陌生化的视角向读者透露怡红院的陈设与布局做铺垫,如自鸣钟、西洋穿衣镜等物件,怡红院内部像一个绣房的观感。这样饮酒状态的对比描写为不同群体视角的相互对看,提供了契机。</h5><h5> 最后,酒令助酒兴,饮酒“微酣”状态的描写,引动才思,为小说宴会情节增添诗性意趣。第六十二回宝玉的生日宴上,湘云参与了“射覆”“划拳”“古文贯串令”后,醉卧于山石僻处的一个石凳子上。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她沉醉于微酣状态下内心的空明澄净</h5><h5> 可见,作者在描写与饮酒行令有关的情节时,让不同的饮酒状态参差错落,使得宴会情节各有章法、同中有异。</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摘编自郝林芳《&lt;红楼梦)酒令描写在宴会叙事中的作用》)</span></h5><h5>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宝玉行的酒令,既能够呈现过去他和黛玉爱情曲折的发展过程,又能够暗示他与宝钗以及黛玉之间的悲惨未来。</h5><h5>B.宝钗的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突出了她的性格之“冷”,小说借此将不同时间和不国场合下与宝钗的“冷”相关的事件组织在一起,打破了线性叙事模式。</h5><h5>C.《红楼梦》设计贾珍与尤氏妻妾划令滥饮至三更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失德背祖,也预示着贾府的命运每况愈下。</h5><h5>D.《红楼梦》中人物行令饮酒的状态不止一种。在第六十三回中,众人在黛玉、宝钗等人去之后。“关了门”“复又行起令来”,作者对此种行为含有批评之意。</h5><h5>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蒋玉函把松花汗巾系在腰间,宝玉把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里,对于这两处举动,读者可通过《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蒋玉函的酒令将其联系起来。</h5><h5>B.“线性叙事模式”关注人物成长发展的历史,重视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追求情节的完整</h5><h5>性,表现小说的完整意义,但在曹雪芹笔下这种模式往往被打破。</h5><h5>C.大观园宴会行“牙牌令”,刘姥姥的“牛饮”与众人的“慢饮、小饮”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描</h5><h5>写较为重要,可以为不同群体视角的相互对看提供契机。</h5><h5>D.史湘云在宝玉的生日宴会上参与了一系列的酒令活动,之后饮酒微酣,醉卧石凳,嘴中</h5><h5>依旧念叨宴会酒令词语,这样的设计增添了小说的诗性意趣。</h5><h5>3.《红楼梦》中的人物判词具有“伏脉千里”的艺术特色,下列对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示了晴雯悲惨面生命短暂易逝的命运。 </h5><h5>B.“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暗示了迎春被折磨而死的悲惨结局。</h5><h5>C.“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暗示了巧姐最终出家为尼的结局。</h5><h5>D.“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暗示了妙玉想要皈依佛门净土,结果却事与愿违。</h5><h5>4.两则材料都涉及了酒令,但写作重点并不相同,请说明其不同。(4分)</h5><h5>5.《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探春行酒令时抽到的花名签是“日边红杏倚云栽”,备注是“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请结合“日边红杏倚云栽”的出处和备注究此签能否组织起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事情,从而形成关于探春的生活场景变迁图。(4分)</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上高侍郎</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唐·高蟾①</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span></h5><h5>【注】①高蟾,家贫而工诗,气势雄伟。此诗写于科举落第之后。</h5> <h5>(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h5><h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泥兴荷花壶</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孙方友①</span></h5><h5> 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用料讲究,壶坯虽薄,但极坚固。更令人称奇的是,用指一弹。“当当”作响,且一壶一音,音长如绵,如琴似弦。</h5><h5> 真正供奉京城皇宫内的泥兴壶,多是陈氏壶。到了民国年间,窑主名叫陈三关。正逢军间混战的乱岁月,陈氏壶开始流落民间。只是其造价极高,能用起这贡品的,多是些达官贵人。</h5><h5> 这一年,段祺瑞②来到了陈州城。他派人问清了陈三关的家,便带随从乔装直奔陈府。</h5><h5> 陈三关已年近古稀,银白的须眉下藏着一双深邃的眼睛,言谈举止皆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他见来一富商,便起身迎客。段祺瑞拱手还礼,报了化名,说是慕名专程到陈州欲购一套陈氏泥兴茶具,若能得一宝壶,出价在所不惜。陈三关命人抬出几箱茶具,一一打开,对段祺瑞说:“这是一百套上品,我再从中挑出一壶,可丑话先说不为丑,先生要拿出这一百套的钱来!”段祺瑞当即命人掏出一托盘钢洋,放在桌子上。</h5><h5> 陈三关拉过箱子,开始一把接一把的朝外抛壶,一连抛出一百把,从高空落到地上,皆完好无损。段祺瑞惊叹间,只见那陈三关已把一百把壶同时摆在了案子上,取出一根细铁棍儿,挨个敲击,凡音裂音哑者,当即抛出。最后挑出21把,个个音质如琴,细细地分出高低音,又按音序排了三排。此时的陈三关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只见他如入无人之境,饱吸一口气,双手各持一根细铁棍儿,倏地飞舞开来。铁棍儿如蜻蜓点水,在21把壶上弹跳,美妙的音乐被飞舞的铁棍儿荡开,如泣如诉,似高山流水,似珠玑落盘,让人禁不住心头颤抖。细听了,原是一曲《春江花月夜》。这时候,只听那陈三关突然改了曲牌,奏出了《十面埋伏》,且越来越急,如同千军万马又如暴风骤雨,厮杀声、马奔声、枪击剑砍声响成一片。段祺瑞瞪圆了双目,如临大敌,正欲呐喊几声,突然曲终音绝,万籁俱寂。在场的人如同刚从血战中杀将出来,个个头上冒着汗水,面色苍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h5><h5> 陈三关已汗透脊背,他郑重地转过身,望了众人一眼,然后跨左一步,亮出了“琴案”。众人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案上已瓦砾一片,唯有一壶亭亭玉立于瓦砾之中。陈三关绾了衣袖,托了那把壶,用铁棍儿击了一下,音质如初,不嘶不哑。他捧了那壶,呈到段祺瑞面前,说道,“客官,宝壶挑出来了!”</h5><h5> 段祺瑞抹了抹双手,十分恭敬地接了那壶,细细地抚摸,如视家珍。</h5><h5> 陈三关擦了擦汗水,呷了一口茶说:“客官,你有福气,赶上了军阀混战的时机!这是我家祖传的挑壶程序,古时候专用来为皇上挑贡品。见客官气度非凡,绝非寻常之辈!你能否告诉我尊姓大名,也好让我记准此宝壶的下落?”</h5><h5> 段祺瑞迟疑了一下,笑道:“师傅好眼力!鄙人姓段名祺瑞字艺泉。"</h5><h5> 陈三关一听是段祺瑞,禁不住目瞪口呆,半晌,他才平静下来,施礼道:“段大人真乃是富贵之人!此宝壶百里挑一,实属宝中之宝!据我所知,此种壶多有灵性,能救主人一命!”</h5><h5> “此话怎讲?”段祺瑞不解。</h5><h5> “枪打宝壶,子弹只过一壁!大人若不信,可当面一试!”</h5><h5> 段祺瑞半信半疑,让人把壶放在高处,掏出枪来,对准壶身打了一枪。只听子弹头儿在壶内如钢珠跳舞“叮叮当当”响了一阵,然后发出颤音落在了壶底。取壶相看,果真只过一壁!那弹穿过之处只一个圆眼儿,四周且无一点儿炸纹儿。"</h5><h5> 陈三关哈哈大笑。</h5><h5> 段祺瑞捧着残壶懊悔地长叹一声……</h5><h5>【注】①孙方友:小说家小说内容大多取材于故乡陈州的人物、传说、俗等.展现个体生命对历史的关期乡土文化对人性的诠释,②段祺瑞:皖系军阀。1926他担北京政府执间执政府卫队向北京各反帝游行队伍开枪,酿成“三·一八惨案”。</h5><h5>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段祺瑞来到陈州城后,先派人问清了陈三关的家,之后“便带随从乔装直奔陈府”,“直奔”一词反映其寻壶迫切的心理。</h5><h5>B.陈三关眼睛深邃,言谈举止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为下文他卖壶前先讲好价钱,询问买者的真正姓名留下壶的下落作铺垫。</h5><h5>C.陈氏壶与众不同,体现在用料、音质和使用者的身份高贵,尤其在挑壶的程序上,特别的方式很能够体现壶的质地与声韵</h5><h5>D.陈三关“禁不住目瞪口呆,半晌,他才平静下来”,这是因为他不识段祺瑞的身份,却事先开口要一百套壶的价钱,心生惭愧。</h5><h5>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小说写段祺瑞不吝重金求壶和对“荷花壶”如视家珍,也写了陈三关最后哈哈大笑,这此都衬托出“荷花壶”的魅力。</h5><h5>B.小说情节围绕“荷花壶”展开,“荷花壶”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从求壶到挑壶到破壶,行文过程自然流畅,条理性强。</h5><h5>C.小说通过不同的方法描写人物,如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将陈三关的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h5><h5>D.小说以段祺瑞捧着残壶发出长叹声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h5><h5>8.小说描写陈三关“挑壶”的语段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h5><h5>9.文艺批评家谢有顺说:“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如果作家真能以这三个维度来建构自己的写作,那定然会接通一条伟大的文学血脉。”请结合上述评论的“三个维度”,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理解。(6分)</h5><h5>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h5><h5>(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h5><h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h5><h5> 王鼎,字虚中。幼好学。博通经史。时马唐俊有文名,适上已,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鼎偶造席,唐俊见鼎朴野,置下坐。<u>欲以诗困之,先出所作索赋,鼎援笔立成。</u>唐俊惊其敏妙,因与定交。清宁五年,擢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上书言治道十事,帝以鼎达政体,事多咨访。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面诋之</h5><h5> 耶律昭,字述审,博事,善<u>属</u>文。统和中,会萧挞凛为西北路招讨使,问曰:“<u>今军旅甫罢,三边宴然,惟阻卜①伺隙而动</u>。讨之,则路远难至;纵之,则边民被掠;增戍兵,则馈饷不给。计将安出?”昭以书答曰:“夫西北诸部,每当农时,一夫为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乱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刍牧之事,仰给妻孥。一遭寇掠,贫穷立至。春夏赈恤,吏多杂以糠秕,重以掊克。不过数月,又复告困。且畜牧者,富国之本。<u>有司</u>防其隐没,聚之一所,不得各就水草便地。兼以逋亡戍卒,<u>随时补调不习风土故日瘠月损驯至耗竭</u>。为今之计,莫若振穷薄赋,给以牛、种使遂耕稷。置游兵以防盗掠,颁俘获以助伏腊,散畜牧以就便地。期以数年,富强可望。然后练简精兵,以备行伍,何守之不固,何动而不<u>克</u>哉?”挞凛然之。</h5><h5> 刘辉,好学善属文,疏简有远略。大康五年,第进士。大安末,为太子洗马,上书言:“西边诸番为患,士卒逮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非长久之策。为今之务,莫若城于盐泺,<u>实</u>以汉户,使耕田聚粮,以为西北之费。”言虽不行,识者韪之。寿隆二年,复上书曰:“宋欧阳修编《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妾加贬訾。且宋人赖我朝宽大,许通和好,得尽兄弟之礼。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经意。臣请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上嘉其言。</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节选自《辽史·文学下》)</span></h5><h5>注:①阻卜:辽对鞑靼的称呼</h5><h5>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h5><h5> 随A时B补C调D不E习F风G土H故I日J瘠K月L损M驯N至O耗 P竭</h5><h5>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善属文”与“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两句中的“属”字意思不同。</h5><h5>B.“有司防其隐没”与“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h5><h5>C.“何动而不克哉”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意思不同。 </h5><h5>D.“实以汉户”与“其实百倍”(《六国论》)两句中的“实”字意思相同。</h5><h5>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王鼎博通经史,文思敏捷;其为人刚正不阿,别人有过错,他一定会当面加以指责。</h5><h5>B.面对萧挞凛的疑惑,耶律昭条分缕析,指出边境百姓贫困的原因主要在于官员的搜刮。 </h5><h5>C.刘辉有远大的谋略。他在任职太子洗马时给朝廷提出的建议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认可。 </h5><h5>D.对欧阳修编修《五代史》时对待辽国的做法,刘辉极为不满,认为辽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h5><h5>(1)欲以诗困之,先出所作索赋,鼎援笔立成。(4分)</h5><h5>(2)今军旅甫罢,三边宴然,惟阻卜伺隙而动。(4分)</h5><h5>14.《辽史》的作者认为文学之士“有益于政事”,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此评价的依据。(3分)</h5> <h5>(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h5><h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叹庭前甘菊花</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杜 甫</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①烂嫚开何益?</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span></h5><h5>【注】①残花:指晚开的甘菊</h5><h5>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h5><h5>A.庭前的甘菊花移栽得有些晚了,因此在重阳节时,花蕊还是青青的,不能供人采撷 </h5><h5>B.“残花烂熳开何益”句,诗人认为甘菊花晚开无益处,以反问的语气道出,意味深长 </h5><h5>C.“篱边野外多众芳”中的“众芳”与“兰泽多芳草”的“芳草”,都是用来比喻奸佞之人。 </h5><h5>D.“结根失所缠风霜”中的“风霜”与“肝肺皆冰雪”的“冰雪”所具有的文化含意不相同</h5><h5>16.本诗标题中的“叹”字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h5><h5>(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h5><h5>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h5><h5>(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u>“ </u>,<u> ”</u>两句告诉读者,诗人进入了梦幻 之中,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飞过鉴湖。</h5><h5>(2)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u>“ </u>,<u> ”</u>。</h5><h5>(3)“关山”经常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u>“ </u> ,<u> ”</u>。</h5><h5>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h5><h5>(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h5><h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h5><h5> 作为烹饪的一种方式,烧烤自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流行。“肉串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这样的画面,在徐州出土的众多汉画像石中<u> ① </u>,透露出汉代徐州人对烧烤的喜爱。徐州铜山区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庖厨图”就生动描摹着古人烤肉的场景。左边一人。在俎上切肉;右边一人,一手拿扇一手拿烤串,“U”形签子穿了两串肉。墙壁上挂着鱼、羊腿,地上还有鸡、鸭与两条狗。</h5><h5> <u>作为彭祖文化孕育下的烹饪之都、刘邦创立大汉的发祥地的徐州在两汉时期具有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u>汉代,徐州的烧烤已颇具规模,现在的徐州人热衷吃烧烤只不过是<u> ② </u>地延续了先人的习俗罢了。在汉文化发祥地徐州吃烧烤,“吃货”们能感受到“十个腰子十个球,大乎辣椒大乎油”的豪猛,还有自汉代积淀而来的豪迈。</h5><h5> 不论是近来以小火妒和小饼为特色的淄博烧烤,还是以量大著称的东北烧烤,抑或是以策品丰富且奇特闻名的云南烧烤,烧烤在全国不同地方<u> ③ </u>。“吃货”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品味不同特色的烧烤。</h5> <h5>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h5><h5>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h5><h5>20.假如你是导游,请仔细观察《庖厨图(局部)》,围绕画中的两个人发挥想象写一段解说词,含蓄表现出古人烧烤的悠然惬意。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不超过80字。(4分)</h5><h5>(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h5><h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h5><h5> 家乡的山上多湘妃竹。到立夏前后,竹笋水灵鲜嫩,凑近了闻, <u>① </u>,满山都是。正如苏轼的诗句“好竹连山觉笋香”所描绘的那样。</h5><h5> 竹笋是令人向往的美食。立夏前后,抽笋就成了家乡人最重要的事务之一。竹笋虽是美味佳肴,但抽笋、吃笋要有节制,须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那便是杀死了“现在”,<u> ② </u>。</h5><h5> 既要爱护竹林,又要吃笋应景,那么怎么样把握才算恰当呢?沈复《浮生六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侵晓入园,笋上无露珠,则不成竹,遂取而食之。”也就是说,可以笋上有无露珠,决定笋之去留。顶上有露珠的笋子,<u> ③ </u>,便不宜抽食;顶上没有露珠的笋子,注定了长不成竹,则不妨抽而食之。</h5><h5>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h5><h5>22.请根据语段内容,简要分析第一段引用苏轼的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h5><h5>四、写作(60分)</h5><h5>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h5><h5> 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介绍了徐州的烧烤。关于烧烤,有人认为烧烤蕴含浓浓的人情味;有人认为烧烤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有人认为烧烤隐藏着某种人生哲理。</h5><h5> 对于“烧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h5><h5>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说明文、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河南省新未来2022-2023下期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b></h5><h5>1.【答案】D(3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项中,“作者对此行为含有批评之意”错,材料二中有“此处滥饮又不同于薛蟠之滥饮,在酒中尽兴,别有趣味”,不具备批评之意。</h5><h5>2.【答案】B(3 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中,“但在曹雪芹笔下这种模式往往被打破”错。原文“曹雪常常遵循这种线性叙事模式”“但是,他有时打破这个线性发展的序列”,说明“往往”表述错误。</h5><h5>3.【答案】C(3 分)</h5><h5>【解析】本题结合《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的能力。C项是惜春的判词,暗示了惜春的结局。</h5><h5>4.【答案】材料一中重点写“酒令”在《红楼梦)叙事中的作用:能将丰富复杂的事件集中展现,变单一的线性叙事模式为立体的空间呈现模式;(2分)②材料二重点写《红楼梦)中“酒令”描写在宴会叙事中的作用:行令时的饮酒状态描写使宴会情节同中有异,错落有致。(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h5><h5>【解析】本额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内容,籍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学生明确问题的指令,抓住两则材料相关的表述进行分析即可。</h5><h5>5.【答案】①“日边红杏倚云栽”描写科举得第之人不同寻常的地位和得意风发的豪迈气象,暗指探春难得的自信。豪迈、爽朗、大气。(1分)四一些情节体现其性格,可以被组织起来,如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的她"俊眼修眉,顾盼生辉,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海棠诗社由她倡议组建;王熙凤生病她理家,提出开源节流法来兴利除弊;对付抄检大观园的王善保家的时候,她敢于反抗,一巴掌扇过去。(2 分,能罗列两个相关的情节即可)“不向东风很未开”暗合探春的判词“千里东风一梦遥”,和备注中的“必得责婚”共同暗示探春远嫁的结局。(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h5><h5>【解析】本题结合《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学生首先要理解酒令在叙事上的功能之一是“把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发生的同一性质的事情汇聚在一起”,然后还要熟悉与探春有关的情节,最后组织答案即可。</h5><h5>6.【答案】D(3 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D项中。“这是因为他不识段祺瑞的身份,却事先开口要一百套壶的价钱,心生惭愧”错,归因不当,是后悔把壶卖给段祺瑞</h5><h5>7.【答案】A(3 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中,“陈三关最后哈哈大笑”并不能衬托出“荷花壶”的魅力。</h5><h5>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铁棍儿如蜻蜓点水”等,同时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如从普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如同千军万马,又如暴风骤雨”,将听觉与视觉打通,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三关挑壶的技艺高超:②运用了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手法,如拉一抛一摆-取一敲一挑一排一托一击,一系列的动作将挑壶的过程精彩呈现;如“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如人无人之境,饱吸一口气,双手各持一根细铁棍儿,倏地飞舞开来”,演奏或美妙或高亢,凸显陈三关风神潇洒、技艺不凡的形象;3运用了侧面描写手法,如“众人个个头上冒着汗水,面色苍白,长长地噱了一口气”“众人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从侧面烘托了陈三关挑壶技艺的精彩绝伦;④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行文节奏富于变化,舒缓有致。(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h5><h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学生首先应熟悉常见的语言艺术特色有哪些,然后抓住具体的语段进行分析。</h5><h5>9.【答案】本文体现对人性的思考。陈三关得知买壶者是北洋军阀刽子手段祺瑞时,巧妙设计枪打荷花壶的策略,让段祺璃购壶的愿望落空,体现了普通民众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性之美,也声讨了刽子手冷血残暴的人性之恶,其必将人心尽失,被大众唾弃。②本文体现了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追求。例如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对专制独裁的抵制,对正义智慧的须扬。本文体现作者创作的个性特点。立足家乡陈州的特有的自然人文材料。来体理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和审美选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h5><h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能力,学生应抓住"文学是人性的"“文学史人类的”“文学也是个人的"三个关键词,结合小说中“陈三”的行为表现和试题提供的注释进行探究即可。</h5><h5>10.【答案]DHM(每处1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随时补调,不习风土,故日瘠月损,驯至耗竭。</h5><h5>11.【答案】D(3 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D项中,前者为动词,充实;后者为名词,实际的数量。</h5><h5>12【答案]B(3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主要在于官员的搜刮”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并没有说“官员的搜刮"是主要原因。</h5><h5>13.【答案】(1)他想用诗为难王鼎,先拿出自己的作品来要求赋诗,王鼎提笔立刻写成。(“困”“赋”各 1 分,句意2分)</h5><h5>(2)现在战争刚刚结束,三面边界都平安无事,只有阻卜待机而动。(“甫”“宴然”各1分,句意2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困,为难;赋,赋诗。(2)甫·刚刚;宴然,平安无事。</h5><h5>14.【答案】①王鼎为人忠诚正直,通达政事,皇帝多次向他咨询;②耶律昭能够陈述边防存在的弊端并给出合理建议;③刘辉能够考虑边关之事,且能够维护国家尊严。(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h5><h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辽史》的作者的观点,结合文中王鼎、耶律昭和刘辉的事迹进行概括即可。</h5><h5>15.【答案】C(3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都是用来比喻奸佞之人”错。《涉江采芙蓉》为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兰泽多芳草”的“芳草”并不是用来比喻奸佞之人。</h5><h5>16.【答案】①诗人叹息甘菊生不逢时,即使开放也无人欣赏;②叹息“众芳”被重视,而甘菊不被重视;③叹息甘菊徒长枝叶,扎根不得所,被风霜侵蚀;④诗人表面叹息甘菊,实则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h5><h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表层来看,作者“叹”的是甘菊生不逢时,即使开放也无人欣常,“叹”“众芳"被重视,而甘菊不被重视,“叹”的是甘菊徒长枝叶,扎根不得所,被风霜侵饨;从深层次来看。作者借甘菊“叹"自己的怀才不遇。</h5><h5>17.【答案】(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h5><h5>(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h5><h5>【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题目内容分别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牧《阿房宫赋》和杜甫《登岳阳楼》,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学生应理解情境,再联系相关篇目的内容作答。</h5><h5>18【答案】屡见不鲜(数见不鲜)2)顺理成章(理所当然)(3)各有千秋(每空1分,其他成语符合要求亦可)</h5><h5>【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仲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面的语境"烧懂自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流行”以及后面的语境“透露出汉代徐州人对烧烤的喜爱”,可以填写“屡见不鲜”或者“数见不鲜”;第二空,依据前面语境“汉代,徐州的烧烤已颇具规模”以及后面语境“延续了先人的习俗”,可以填写“顺理成章”或者“理所当然”第三空,依据前面介绍各地烧烤的语境以及最后一句,可以填写"各有千秋”</h5><h5>19.【答案】徐州是彭祖文化孕育下的亨饪之都,也是刘邦创立大汉的发祥地,它在两汉时期就具有底落深厚的饮食文化。(一句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亦可)</h5><h5>【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提取句子主干,再将其他成分变成分句;或者分析句子涉及几个对象,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分别表述。</h5><h5>20.【答案】示例:一人持刀懒懒地切肉,一人左手慢慢地转动着烤串,右手用扇子徐徐地给“碳火”加着温,香气伴着旁边欢呼雀跃的鸡、鸭等氤氲开来,醉满了整个院落。(能抓住两个人来写得 1 分,适度想象1分,用到修辞 1 分,含蓄表现惬意1分)</h5><h5>【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拟写解说词的能力。结合语段中的相关文字和画面,按照要求拟写即可。需要注意含蓄属于文学性要求,可以通过各种描写、形象性的画面、合理的修辞手法等文学手段实现。</h5><h5>21.【答案】①有一股清香 ②当然也杀死了“将来”3将来可以长成竹子(每空2分,意思对且字数符合要求即可)</h5><h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衔接连贯能力。根据前面提到的语境“凑近了闻”和后面的信息可推断,第①处应填“有一股清香”;根据前面“只顾眼前利益,那便是杀死了"现在’”可推断第②处应填"当然也杀死了“将来"";根据后面的语境可推断第③处应填“将来可以长成竹子"</h5><h5>22.【答案】①引用苏轼的诗句,进一步说明立夏前后,竹笋香气的浓郁;②引用诗句增强了文段的文学性,提高了文段的可读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h5><h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引用苏轼的诗句突出了竹笋香气的特点:在艺术表现力上,引用诗句增强了语段的文学性、可读性,</h5><h5>23.【写作指导】第一个句子提示考生此写作材料与语言文字运用1的内容相关,相关点在“烧烤”。第二个句子罗列不同人对烧烤的看法,意在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写作思路</h5><h5> 写作中,学生可抓住其中第一种观点,思考烧烤为何会蕴含人情味,烧烤蕴含哪些人情味等。如中国人讲究人情,一大家人围坐一起吃烧烤,增进情感等;若抓住第二种观点,则可思考烧烤为何会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折射出哪些时代变迁等。如过和过去相比,现在吃烧烤,食材的选择更为广泛,体现出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同样可以抓住第三种观点,思考烧烤隐藏哪些具体的人生哲理等。如烧烤的关键在火候,可隐喻人生需要把握好火候;如烧烤从古到今,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方,启发我们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烧烤既有主料,也有配料,在烈火的炙烤下成为美食,可启发我们;一个团队需要经过各种磨炼才有可能配合默契。在文体的选择上,可叙事可议论。</h5><h5> 导语中,“感悟”指感想与领悟,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是内在感触与体悟之结果。“思考”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感悟与思考”不必面面俱到,“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一是要以写作题中的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