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永生难忘 一一纪念父亲45周年

孛尔只斤大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公元2023年6月15日,农历癸卯兔年四月二十八日,先父祭日,风和日丽,长子成才次子成德、三子成功媳妇包世秀、四子成洪媳妇汪明玥及女儿成菊等,举纸钱捧献茶,代长媳景占秀、二媳伊连春,代表孙子海峰媳妇朱小明、海成媳妇王琪、海星媳妇苏惠贞、孙女海兰、海燕、海静、重孙中浩、智浩,以及女婿汪彩忠、张远成、孙女婿殷满福、吴宝良、李生虎、马冠奎等大家30余人,跪拜在景阳老家苏家堡村姚家堡天保家沟祖莹先父汪贵灵墓碑前,带着涓涓思念,奉祀祭奠,衔诚致哀。追昔抚今,焚香以明迹,化纸钱以达意,行吊奠之仪,举人伦之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在父亲仙逝45周年之此时此刻此地,追思先父生前苦难而又雄壮的人生,重温先父生前的功德恩惠,颂扬先父生前的光辉业绩,缅怀先父生前的为人智慧和处世胸怀,回顾先父生前倡导的崇高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景仰先父生前的高贵品格,借此机会,再一次洗刷我们后人的灵魂,汲取精神养料,学习和继承先父的优良品德,激励后人继续前行。现祈告于上天,告慰先父在天之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农历戊辰龙年(二月闰)古四月初八日吉时,先父汪贵(乳名尕锁儿、人称汪尕锁)诞生于爷爷汪生祥奶奶汪母姜氏生玉膝下。先父天赋聪慧,平生守信公义,敢做敢当,抱负远大,穷且宜坚不坠青云之志,沧海横流长怀奋发之情,世事变迁常念宗亲之谊。先父秉性刚强,真诚明礼,谋划久远,临下世而不衰,一如既往,豪情满怀,义薄云天,天地为之动容,世人对之仰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先父6岁(1933年)涉格达路南河沟放牧。9岁(1936年)进学堂念书。两年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缺少劳力而辍学(爷爷被马家军抓去当兵冻坏脚腿关节行动不便),跟大人务农。虚13岁(1940年)骑大马去娘娘山砍柴供家里烧煨。17岁(1944年)被强行抓去顶替同家族堂叔汪生满吃粮当兵。20岁(1947年5月)随部队在甘肃陇东合水战役中挂彩,右中指伤残。21岁(1948年)告求上级同情,退伍回家。22岁(1949年)和母亲景增秀成婚立业,与爷爷同策划,开始买土地、买羊、修制对扇松木大车门、置车马,雇短工放羊、请帮工春耕秋收(挪腾出工夫让三叔汪明专心念书),在二叔汪彦配合下,在老宅原有的一面土木结构小西房基础上,连续在老院里新盖三面住人房,四合院盖满房连房。每年最发愁的是夏天上泥、冬天扫雪。在外院(又叫车门院)另盖六间马棚、羊圈、车门洞洞,全力发家翻身,家道始兴,家庭摆脱贫困,接近小康状态。因而几年后土改运动中我家被划定为中农,若干年后又被补划为上中农成份。27岁(1954年)开始从事业余文艺活动,学习秦腔戏曲,追星戴月,锲而不舍,终于入堂登台。30岁(1957年)被正式挑选进入景阳秦剧团,常常扮演陈世美、西门庆、田玉川、郭嗳、卢林、杨四郎等等剧中主要人物角色,与景增贵、张连昌、张连爱、赵国、杨生祥、杨生兴、杨翠林、李尔福等景阳、长宁鲍家寨、湟中李家山地区的戏剧界名角经常同台演出、交流演艺,直到1965年生病谢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3岁时爷爷去世(1960年农历腊月十七日),遵照爷爷生前意愿请白(裴)三爷中祥念经超度,从景阳秦剧团伙食账中赊借了后一年的白面口粮,家人蒸了些外皮白面内包裹黑杂代食品包子,手对手发给前来送葬的每一位庄员、亲友致谢,环顾本村周边,那个特殊年代里属于上上等的礼遇。随后两年大阿奶去世,一如送葬。在最困难的岁月里,先父义无反顾,在二叔汪彦配合下全力维持大家庭的团结,盘算家内家外的日常生计,调济全家大小吃穿用度,主持担当近20口人的大家务,先后为四位老人(爷爷弟兄俩一生未分家,直至1965年秋随二叔分房另过)主持作寿做棺,养老送终。38岁(1965年)心脏肾脏劳累成疾,身染重病,先后两次住医院,病情稍缓就回家卧床歇养。此后病情时轻时重,因为家庭人口多劳力少事务杂拖累大,家境经济困难,一直没有条件和机会得到有效医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40岁时(1967年)被派往新城参加修筑从电厂到桥头闇门滩修火车路基。41岁(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时遭人诬蔑,受到冲击,边参加生产劳动(先父因病被评为二等劳力每日工8分)边在大队院里被挂牌陪四类分子挨批斗。42岁(1969年)被派往705厂区修公路、挖管沟、铺管道。43-44岁(1970-1971年)被派往海北州海晏、刚察赶马车拉土石方修公路,抽空倒羊毛、换粮食,解决家庭口粮困缺问题。45-46岁(1972-1973年)被派往704东山根修挖防空洞。47岁(1974年农历正月十八)奶奶仙逝,先父边养病边守孝,受派遣去金冲沟毡林山头防雹点值勤做主炮手。48岁(1975年)被调往景阳北山顶防雹点担任负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49岁(1976年)因病被照顾派往苏家堡水库守护值班,一直到51岁(1978年),在景阳苏家堡水库值班室工作岗位上以身殉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45年前的今日,也就是1978年6月3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清晨,正当先父知天命之年,也正当风调雨顺,家添新人,儿孙绕膝,家事半成,应当始享天伦之乐,然尔天道无常,劳累伴疾病,前后复循环,心力交瘁,终不能支,心力衰竭,九九归一,于世长辞,享年五旬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先父殁于突然,来不及说一句遗言,与我们匆匆永别了。我们所有儿女素遭悯凶,当时如五雷轰顶。那份苦难,除了当事人,他人无从体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凭着先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动力,娘儿们敝帚自珍,相濡以沫。我们继承、也很珍惜先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的和物质的两种财富,精神财富是享用不尽的宝库和动力源泉,物质财富是当时儿女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和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几双儿女正是凭借先父母遗赠给我们的精神物质基础,才比较顺当地走到了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之人,有情有义才不枉立人世。先父在天有灵,人神当见。如果大通县路人忘记你,景阳川人会记得你、怀念你;如果景阳川人忘记你,苏家堡人会记得你、怀念你;如果苏家堡人忘记你,格达路汪家人会记得你、怀念你;如果格达路汪家人忘记你,那么你的儿女子孙一定会记得你、怀念你,那怕只有一两个人还记得你、怀念你,也值得庆幸,也足以告慰在天之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记得:原大通师范学校校长、大学者任国安、四舅父景增贵曾当众高度评价先父的一生:"穷则无闷而自得,达则兼善而天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先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做到了三不朽的统一。因而先父生前身后赢得了許多赞誉,尤其是本村名流达人刘积福、刘积凯、刘积康、刘积寿、魏兴邦、姜治隆、姜治业、严啟文、严啟武、姚生文、裴英魁、裴增顺、陈胜德、景增荣、景增章和本家宗亲兄弟汪昇、汪兴、汪业、汪奎等夸赞了一辈子几十年。先父人品,犹如凌寒报春的五瓣梅花,瓣瓣透香鲜亮,经常被乡邻亲友称道的功德风范至少有五大闪光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是孝敬长辈。先父一生善始善终,从小阿爷起,到大阿奶、再到小阿奶、直至大阿爷1978年元月31日最后去世,每逢大事,主导策划,二叔汪彦倾心贴身配合,各位宗亲叔伯堂弟兄同心同德,各出其力,亲历亲为,比较圆满地养老送终了四位老人。当送走大阿爷125天之后,先父也撒手人寰。像先父这样对老人生前善养,老人逝后善殡,密集主导操办几位长辈后事,并且无怨无悔、善做善成的人,本村历史上无人比肩。被时人誉为大孝子、大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是友爱兄弟。倾力扶持三叔四叔他俩兄弟安心求学,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省吃俭用,难处留自己,好处给兄弟,胸怀宽广,传闻乡里,直至兄弟功成名就,荣耀乡里。本村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做到这般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是关爱姐妹。先父有两位姐姐﹣-﹣分别称呼姚家阿姐或姚家人(汪兰娘娘,嫁给姚家姚生文)、白家(裴家)阿姐或白家人(汪花娘娘,嫁给裴家裴中成),有两位妹妹﹣--分别称呼包家人(汪兰娘娘,嫁给包家包长贤)、李家人(汪莲娘娘,嫁给李家李延{连}寿)。不论亲后,一视同仁,赢得姐妹们衷心爱戴,姐妹们有几个共同的口头禅常给人说"婆婆家困难者啥没有,帮忙呵离不开大阿舅","儿女们不好呵不害怕,就盼望大阿舅来了说个话"。在姐妹们的心目中,大阿舅就是及时雨,大阿舅就是保护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是情系宗亲。1956年夏天,在互助县某单位工作的宗亲堂兄汪荣意外去世好几天后,单位通知:家人来搬尸。当时情况紧迫,五太爷汪增禄为了他唯一工作的长孙早点魂归故里,出面求东求西,无人承应。百般无奈,找到外出的先父商议,"一个汪字掰不开",先父一口承允,当年才27--28岁。先父驾马车随带汪昇,在大暴雨天,冒着生命危险,舍身取义,帮亲救急,奔往互助县威远镇亡人生前宿舍,亲手对遗体简单消杀祛味,层层包裹后运回堂兄遗体,行至鲍家寨,恰逢北川河暴雨水涨,马车不易通过,但先父临危不俱,沉着应对,化险为夷平安将遗体运回祖莹当日下午入土为安,办成了一件当时无人敢办、能办的大事,从而赢得包括五太爷汪增禄在内的所有汪家人的尊敬和爱戴,赢得左右乡邻的称赞和钦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是奉公尽责,鞠躬尽瘁。先父一生勤奋守正,素有担当,长期带重病操劳,大年春节前又连续操劳三场红白大事,劳累过度,浑身浮肿,整个春节期间卧炕不起,背半背兜烧煤去水库工作岗位的路上竟然需要歇息4--5次。长期透支造成的凶险后果提前来临。为了保证景阳川水浇地青苗能及时浇上春灌水,晚上忙家务,白天忙公务,清晨来不及吃早饭喝口水,天麻麻亮,与二叔汪彦搭伴出门,就分头急奔各自工作岗位。先父在水库值班室按工作规程先检修设备,后开闸放水,忠职尽责。操控过程中引发急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一卧不起,不幸在集体组织安排的公益水库值守工作岗位上以身殉职。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已化成一片彩云飘扬在景阳川上空,化成一面不朽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苏家堡水库上空,也飘扬在本村村民、汪家人和我们儿女的心中。先父的为人,更像一座金刚石砌成的金字塔,矗立人间,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追念过去,思绪万千,体味现今,感恩不尽;展望后来,梦迁憧憬。在先父去世后45年间,家里经历了大大小小許多事情,特祈告于在天之灵:母亲景增秀贤慧宽厚,一生芬芳,劳苦功高,安享晚年,衣食无忧,和风吉祥,福寿全归。母亲陪伴了先父近30年,陪伴了大儿子成才66年,陪伴了大女儿成梅24年,陪伴了二儿子成德60年,陪伴了三儿子成功56年,陪伴了二女儿成菊53年,陪伴了四儿子成洪48年之后,于公元2015年4月3日,农历二月十五清晨,在长子成才、长媳占秀、三子成功、三媳世秀、四子成洪、四媳明玥、汪明辉阿舅等后人的哀恋服侍中,安祥长辞,随先父而去。逝后举行了隆重的家庭吊奠礼仪,尊享哀荣。几双儿女托靠先父先母的护佑和恩典,逢喜逢悲,照应如常,家家努力,个个有为,发光发热,守本尊命,安居乐业,几个小家庭丰衣足食,分享芳华。祈祝先父在天之灵,安享祭祀,接受纪念,逍遥九天,护佑子孙后代,福荫绵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苍天不语,历史有答。四十五年前您始终牵挂着的是儿男子孙,四十五年来,儿孙们一直把您挂念。农历四月二十八您的祭日,您的儿子媳妇爱女又齐跪祖茔你的坟头,深深祭拜你,从大哥饱含深情的祭奠您的祭文里,我们再次回忆回味着您辉煌灿烂的一生。您长眠,儿孙长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