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浪底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我在省文研所(现为河南省文物研究院)陈彦堂、刘海旺研究员的率领下, 参加了黄河小浪底大坝的文物调查、钻探、发掘工作。从1992开始,段段续续进行了2年多。除了考古报告说明外,还有独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A.清河口发现四千年前的锅巴。清河口在济源坡头乡的西边,南靠黄河。1992年8月2日,我在黄河小浪底施工区调查文物时,在河清口半坡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陶鬲片上有一层熟食遗物(即俗称的锅巴)。其厚度如纸,面积有十平方厘米,呈黄色。</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其年代当在四千年前,古人在刷锅前把鬲打烂,经晒干后,堆积在干燥处保存下来。该片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农业、人们的膳食结构、调料搭配种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该文曾在《济源日报》(1996年12月30日)、《大河报》(1996年7月8日)、《农业考古》(1997年3期)、《济源年鉴》(1997年)、《文物工作》(1996年5期)、《郑州晚报》(1996年7月10日)、《文摘报》(1996年12月26日)等38种杂志上刊登。</p><p class="ql-block"> 附:2015-03-16 泾县之窗收藏锅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锅巴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河南省济沅市文物保管所卢化南同志,在黄河小浪底施工区调查文物时,在清河口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陶鬲片上有一层熟食遗物(即俗称的锅巴),其厚度如纸,而积有十平方厘米,呈黄色。38种杂志报道该发现,并为云岭锅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最早的历史文化资料,并申报成功。</p><p class="ql-block"> 王静华,“云岭锅巴”制作技艺传承人,2004年注册,成立了安徽云岭星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云岭”牌锅巴,产品一经问世,便供不应求,已成了泾县的特产。</p><p class="ql-block">2012年至今,“云岭”牌锅巴,已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省龙头企业。云岭锅巴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先军转发2015.4.8 </p><p class="ql-block"> b.黄河古代入海口在济源。人们常说:“万条河流归大海”。现在黄河入海处,在山东渤海海湾,古代是在什么地方?我经多次考证对比分析,认为济源八里胡同在古代,曾经是黄河入海处。八里胡同位于济源下冶牛弯村西和邵原大交村之间,长8华里,是黄河中游最窄处,称八里胡同。</p><p class="ql-block">八里胡同上游,是中生代侏罗纪以前的地层,下游是中生代,白垩纪以来的地层,第三纪的始新世——第四纪的全新世的地层都很明显,普遍为陆相沉积物,底部为海相沉积石灰岩。内含鱼类和多种海内生物化石,年代和八里胡同上层的石灰岩年代相当,距今已有1亿4千万年的历史。八里胡同西以上地层,年代比下层早,上层没有海中生物化石,是海陆的分界线。八里胡同南是莲花寨,北是孟良寨,该山两边悬崖峭壁,高度和地层对称,有黄河水长久冲刷的痕迹。所以说这里原是黄河入海口处。</p><p class="ql-block">据分析,八里胡同东以下地区,在1亿4千万年以前是蔚蓝的大海。由于地壳变化,海陆变迁,海水逐渐退至现在渤海处。黄河穿过八里胡同,一直流向大海,和其它河流,经过长时间的冲积,形成了广大的华北平原。莲花寨和孟良寨,原来是一个整体山脉,山体经过黄河长久的冲刷,形成现在的八里胡同。</p><p class="ql-block">该文在《济源日报》(1994年4月9日),《焦作日报》(1994年6月1日)上刊登,中央电视台在小浪底大坝截流时播出。</p><p class="ql-block">C.洛峪村发现化石区。洛峪村位于济源市大峪镇的西边,北依太行余脉,南临黄河。1982年4月12日,我去大峪乡(镇)办事,走到洛峪村的磨石坡处,发现一处化石,面积约八十平方米,内含丰富的类似狗、獾、狐,及其它动物的牙床、头、肋、脊、腿等骨胳,夹在石头中,形象逼真。</p><p class="ql-block">此处距济源西50公里处,位于井沟和洛峪村中间的半坡,南距黄河边500米。当时由于修公路,用炮轰开,含化石的石头被掀翻沟中,里边墙上和地下的路面上,还有一段,长15米,宽5.6米。由于修路的民工文化素质差,对化石不认识,也没报告,路过的人也不注意。两个月后,我经过这里,细心观察(因我学过地质学),发现红石头中有骨头,对骨头和地层范围进行观察研究,判定是化石,画出草图,捡一部分标本,随之向县文管所报告。正巧全县文物普查,郝生贵、侯佳贵、赵宗荣三同志闻听后赶赴现场,照相、捡标本。至今市博物馆还有三块化石标本向群众开放。</p><p class="ql-block">我把一部分标本寄送省博物馆、黄河展览馆、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专家,贾兰坡专门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黄河委员会对该化石区很重视,因为在黄河流域的上游,三门峡发现一处化石,中下游地区没有化石发现。该区化石的发现,填补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没有化石的空白。对研究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结构及济源的史前文化,都有一定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命名为“卢化南号化石区”,并把这一名称标在黄河流域的地图上。</p><p class="ql-block">此化石区属于新生代,第三纪上新世①的地层,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万年的历史,是人类打猎吃剩的骨头堆积,对黄河流域的古气候、古地质、古生物研究都有一定意义。其中邓xx去挖的一块,为了保护标本,方便人民参观,有人出80万元没有卖。</p><p class="ql-block"> 该文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