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创造未来</p><p class="ql-block"> 感恩邓公决策 公平竞争惠国</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1日高考结束之际,再次回顾并分享我于2023年6月11日撰写并发布的美篇:《难忘的高考——我的一九七九年》</p><p class="ql-block">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九级毕业四十周年庆系列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其中最有意义最受同学们首肯的一件事,便是由周勇等同学倡议,周永章、熊渝等同学积极操办的,请各位同学撰写一篇“我的1979”,</p><p class="ql-block">然后集结出版一本书,作为对已经过去的 40 周年的珍贵印记。日前已有二十位同学交稿,以《往事并不如烟——我的一九七九——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九级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为书名的电子版书已经编辑完成。</p><p class="ql-block"> 作为川大的学子,作为历史学的传人,作为历史系七九级的大学生,我撰写并发表了《难忘高考——我的一九七九年》,也将收入文集。今天在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再次以美篇的形式,转发分享给我的同学和我的至爱亲朋。</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1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难 忘 的 高 考 </p><p class="ql-block"> ——我的1979年 </p><p class="ql-block"> 曹 蓉</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先声。高考方针,由邓小平删去“领导批准”四个字而确定为:“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使高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得以永继传承。 </p><p class="ql-block">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是我的亲身感受,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恢复高考决策的改革精神值得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惊雷一声震天响 恢复高考有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历经文革的磨难,经历过多年的中断和推荐上大学后,突然间,广大知识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再操决于他人,不再由出身和关系来决定,而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特大喜讯。 </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鼎力主理决策恢复高考,由他主持确定的高考方针,给我们广大“知青”送来了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知青们奔走相告踊跃报考。</p> <p class="ql-block"> 我要参加高考,我要考上大学!天赐良机,必须把握!可是,高考对于从未读过高中,初中两年也是在学工学农学军中度过的我来说,多难啊!不怕!为了自己的梦想,高中三年的课程我决定自学恶补。新华书店里教材和复习资料各买一套,听说哪里有复习题卖立马赶去抢购,语数外史地政,还有生物课,一切都是那么重要,一门也不能落下。二话不说,我拟定了学习计划包括大目标小目标及进度时限,便开始了如饥似渴地学习。</p> <h3>(下图来自网络:抢书潮)</h3> <p class="ql-block"> 刚从边疆回到城市的我,每天除了帮父母为全家买菜做饭洗衣服做家务外,便是从早到晚学习学习再学习,挑灯夜战每至凌晨。从未学过的英语和汉语拼音,我定时收听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补课。好友吴嘉蓉教我学习国际音标,帮助我提高了自学英语的能力。从未学过的课程,我把教材看好几遍,从例题公式到练习题一页一页地学习,实在弄不懂的就生吞活剝死记硬背,按计划推进起走,从而大大提高了进度。才几个月就拿下了大部分课程!</p> <h3>(下图是我和战友吴嘉蓉1972年在云南边疆驻地南定河边的合照)</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授补习班解疑 小伙伴互助“打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住高校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为帮助孩子们学习复习备战高考,财院工会建立了补习班,家长教授们自愿无偿为孩子们上课。这件好事让我们受益多多,学习更有方向,方法更为多样,效率更是大提升。</p> <h3>(下图为四川财经学院的标志:光华铁树)</h3>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讲语文,我学到了汉语语法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杨老师讲数学,我学懂了之前似是而非的代数几何;赖老师讲英语,第一课第一句“The air is moved that is Windy”(空气的移动那就是风),然后是解析知识点和音标,让我们学得有趣轻松,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p><p class="ql-block"> 每天下午自学时间,除了消化上午的补习课,便是按自己的计划继续推进学习复习。进入倒计时阶段,猜题做题背题,循序渐进不懈努力。我都为自己激发起来的学习能力动力而吃惊。为了背题,我编了不少顺口溜,把一道题的结构和知识点串起来,看到一个题目就想起这个点串,有些题甚至可以在脑海里浮现一组图型!运用联想法和循环记忆法使我的学习效率提升不少。 </p><p class="ql-block"> 邻居小伙伴找我聊天,交流做题背题的方法,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某题的答案及知识点的串联背诵方法,互相抽问答题,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增进友谊增添乐趣,以至于每天下午都乐此不彼,对有些答题甚至达到了倒背如流的境地!考前几天,我不再看书,满脑子的题目和答案不断涌现,感觉自己就像是一部考试机器题库辞典,丰富的内容止不住地呈现眼前。这年高考(1979年),被戏称为“四人邦”的我们四个邻居小伙伴:我和税钰、王振国、赵小虎,全都考上了重点大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锣鼓喧天传喜报 功夫不负当状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2023年)高考刚结束几天,网上看到不少高考出分激动瞬间的视频,我也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因为我深知那份成绩单来之不易,饱含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奋战。 </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想起我的高考成绩单!那是1979年夏天,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7月7、8、9日三天高考之后,人们便在家里静静的等待邮递信件的到来。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午饭前,一通喜庆的锣鼓声由远及近来到门前,我和家人邻居们纷纷跑出来观看。财院工会主席刘圻带着一队人,敲锣打鼓地把大红喜报送到家门前,高声地祝贺道:曹老师,你的女儿曹蓉高考成绩优秀,是我们成都市西城区的文科状元!祝贺祝贺!我妈妈乐得合不拢嘴,连声道谢,还自言自语地说:“这是真的吗?真是太好了!”然后回头对我说:“三妹你真乖!”我也是意外的惊喜,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噙满泪花,在众人的祝贺声中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p> <h3>(下图为西南财大的青春雕塑)</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入川大历史系 勤奋学习改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份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主持研讨科教发展的座谈会上,将提议的高考方针删去“领导批准”四个字,确定为“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使高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得以永继传承。从此,“高考”一词以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影响了我们社会进程的方方面面。从此,高考成为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参加高考人数570万,录取27万人,录取率5%。1978年参加高考610万人,录取40.2万人,录取率7%。1979年参加高考468万人,录取28万人,录取率6%。在那个年代,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能考入大学实属不易,更何况我还是个没有读过高中的初中生。 </p><p class="ql-block"> 我的成绩是多少分已经记不清了。填写志愿时,工会主席还专门来提醒指导,说你的分数考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都没有问题,一定要填好啊。可是,我的想法却不一样。 </p><p class="ql-block"> 1971年还是16岁花季的少年,我便与同学们一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去云南屯垦戍边,种橡胶建果园。支边八年,有成果有成长,亦有工伤(腰椎尖盘突出)有磨难,回到成都后,治疗康复中的我身体状况并不好,腰伤复发不能再走远。于是,在成都考一所最好的重点大学成为首选。我顺利地被四川大学历史系录取,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p> <h3>(下图为1973年我和战友元嬿在云南边疆驻地练习射击)</h3> <h3>(下图为我的支边剪辑:参加科研小组活动)</h3> <h3>(终于圆了大学梦)</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创造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有机会考上大学,是改革开放政策赋予的机遇,我一定要好好读书珍惜机遇,不负时代的眷顾和召唤。</p> <p class="ql-block"> 在川大读书期间,我认真听课、尽力记笔记,成为速记高手。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在笔记本上奋力疾书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故事和哲理。每学期复习考试的时候,我的课堂笔记都成为最佳复习资料,为同学们争相借阅参考。甚至还发生了考前一周我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笔记被盗的小插曲。大学四年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堂笔记,包括著名史学家缪钺、徐中舒、蒙默、王庭科、赵清、刘琳等的精彩授课内容,一共好几十本,我保存了三十多年,最后依依不舍地全部捐赠给了建川博物馆。</p> <h3>(下图为我的捐赠证书)</h3> <p class="ql-block"> 在川大读书期间,教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就是我的全部学习生活。上课在教室,没课就在图书馆,看课外书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抄写的资料卡片就有好几大捆。那时候是没有复印机和手机拍照的现代化手段的。午餐后回寝室,先写一篇毛笔字然后小睡一会儿又去学习。晚餐后和同学一起去望江公园散步,手拿小卡片边走边背英语单词。然后去教室上晚自习。虽然在成都读书,为节省时间多读书,周末我也很少回家,妈妈心疼我有时会让邻居税钰同学给我捎来一罐头瓶子的碎肉炒泡菜。我坚持几个学期的每天晨跑,实现了体育课800米跑步达标。当上了三好学生。</p> <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川大读书期间,我的学业优秀,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毕业论文“四川义和团质疑”后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1993第 1期。</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大学毕业时,我被选调到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工作。</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1985年我在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政策研究室的工作照</p> <h3>(下图前排左七为作者)</h3> <p class="ql-block">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是我的亲身感受,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p><p class="ql-block"> 铭记“改革的精神”,感恩我们所处的时代。 </p><p class="ql-block"> 2023.6.1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四川政协报》2023年6月15日全文发表了本文。</p> <h3>(下图为《四川政协报》2023.6.15第四版照片)</h3> <h3> <br> 感恩母亲曹凤琴的养育之恩</h3> <h3>(下图为2018年我与母亲在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楼前的合照)</h3> <h3><br> 感恩母校四川大学的培育</h3> <h3>(下图为作者在四川大学荷花池畔)</h3> <h3><br>四川大学校徽<br></h3> <h3>(下图为四川大学文史楼新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