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老而神秘的陕北黄土高原,九曲黄河从这片苍茫而宏厚的土地上穿行而过,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山傍水而居,繁衍壮大,生生不息,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仅从一个侧面,撷取旧时婚嫁礼仪中的一些动人花絮,以此纪念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精彩瞬间</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哇呜哇,噔噔嚓,迎得个新媳妇背坐哈”……</p><p class="ql-block">一曲喜庆热闹的唢呐声,一行花红柳绿的迎亲队伍,从陕北黄土高原上,那些掏山剜圪崂的山路上走来,一边走一边咦咦哇哇、吹吹打打。一看这阵势,就知道一定是谁家引媳妇过喜事了。这样的情景在六七十年代的陕北农村,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每每想起,这欢快悠扬的唢呐声,这独具乡土气息的画面,记忆的闸门瞬间会被打开,犹如一股清泉穿越时空汩汩而来……</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讲关于旧时候兹媳妇、嫁女子的故事。要说那些嫁娶习俗的根由,还得从头谈起。我的家乡在延长县郑庄、郭旗两交界处,这里的大多数常驻人口,都是从榆林地区的绥米子(即绥德、米脂、子洲)一带逃荒或移民流动过来的,很多生活中的风俗习惯都是沿用了榆林地区的形式,尤其是在婚丧嫁娶这些方面,更是与那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如出一辙。陕北民间的婚俗更是别具一格,礼规繁多,盘根错节,有些甚至流传至今。其中隐含着一条清晰的生育祈愿的主线。传统婚俗尤其是在农村,那些原生态的遗迹,是人们内心深处真实的体现。有人曾经这样描述:陕北婚礼就是一部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源哲学,几乎每一种仪式都体现了生殖崇拜的遗风。</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以前,陕北很多地方的男女婚事,大都是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男女双方本人基本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跟我爸成亲的那个年代,择亲就像是布袋买猫一样——冒碰了,逮住什么样的人就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根本没有悔婚、退婚那一说,更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迎亲时能雇起一班吹手,响吹细打引回家的,那大多数都是有钱人家的做派。一般穷苦人家的女儿出嫁时,娘老子提着个包袱像送死娃娃一样送到婆家,就算是出嫁了。一进门就站到人家的脚地圪崂里,烧火做饭伺候一家老小,一站就是一辈子。这也是那个年代普遍农村妇女的命运,所以都说女人命苦,苦就苦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辈子逆来顺受,任人摆布,做不了自己的主。到了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婚姻自主了,但在农村仍然延续着过去的老传统、老习俗,婚姻大事大多数依然还是由父母做主。</p><p class="ql-block">一桩婚事的结亲过程一般为提亲、择亲、订亲、商话、嫁娶、办喜事等程序才能完成。为了能给儿女找到一门称心如意的好姻缘,做父母的真是费尽了心思。儿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人上门提亲是好事,首先,父母得了解对方的家庭根基(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源,有无狐臭,是不是外地人,是不是吹鼓手、轿夫和拉叫驴的,这三种人在三教九流中为下九流之人,普遍被人瞧不起),门风四洒(主要看这家人为人处世怎么样,若外界影响不好,证明其人气不好)、光景日月(主要指家里是否有钱、有粮、有家产等)、人气品貌(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要看所择对象的品貌)、生年八字(指所择对象的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等等情况,都要打探清楚,才能谨慎做出决定。</p><p class="ql-block">陕北人讲究妗子不能做婆,那样叫“倒亲”;姨姨、姑姑也不能做婆,俗话说:“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至于同宗同族的家门自家人更是绝对不能成婚,因此鲜有近亲成亲的事情发生。在旧时候的陕北还有一种现象,由于农村人普遍都比较贫穷,儿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给儿子鸾不起婆姨,因此父母就托人打探,找个同样有儿有女的家庭,两家人成为亲上加亲的两对儿女亲家,这叫“换亲” ,这样就省了财礼钱和许多俗礼。为了让家中的儿子能有媳妇传宗接代,用女儿做交易,女儿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的婚姻十有八九难得圆满,曾经有多少黄花闺女成了换亲婚姻的牺牲品,因此酿成的悲剧也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一般人家若是遇到门习当户习对的,便约请一位合适的媒人提亲说媒。在这之前,大多数男女双方根本没有见过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是女方家长相中的,也要通过媒人示意让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媒人(女的被称为媒婆,男的被称为媒人、宾公)在其间扮演中介人的主角,民间有媒婆婆,两头吃馍馍的说法。对方家长领会其来意后,答复待盘根问底了解一下再说。于是,通过亲戚朋友侧面打探这家人的门风、光景、人品、对方的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再给见话。双方通过媒人从中传话,如发现有什么小过失,媒人便用三寸不烂之舌进行说合。经媒人这么一游说,得到双方家长的准肯,于是请阴阳先生根据双方的生年八字看日子,举行订亲仪式。</p><p class="ql-block">陕北婚俗中第一个重要礼仪就是订婚。订婚的日子也有讲究,虽然不经过正式的掐盘测算,但也要经过认真挑选,一般选双月双日。陕北很多地方一般都是在女方家去订婚,男方拿着烟、酒、猪肉、粉条、果馅等去女方家喝订亲酒,女方请来房头毑家、叔伯、舅舅、兄弟姊妹来参加,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给女方的定亲衣裳、首饰、鞋袜,财礼论份礼,一份礼240块钱,一般订婚时给一部分,迎娶时全部给清),在众人的面前当当对面宣布,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给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准女婿)“回头礼”,礼品有鞋、帽、腰带等。订婚席上双方亲戚们掰开吃果馅,有一个说法:“果馅一掰两半,亲事永远不烂”。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羞羞答答,不敢言传,很是尴尬,整个订婚仪式,恰似一场交易。到了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娶,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媳妇的衣裳首饰等,以及迎亲时的具体事项,这叫“商话”,随后双方开始按协商事宜筹备婚嫁之需。</p><p class="ql-block">男方提前为两位新人置办家具和装新用的衣服、被褥,讲究不论什么都要是双份,忌让寡妇及无儿女的妇人缝制衣被。提前做碾磨,准备过事情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准新娘临近出嫁之前,娘家会给她准备陪纺嫁妆。有衣服、鞋袜,也有给新女婿准备的帽子、鞋子、腰带,(民间俗称鞋为“稳根鞋”,腰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帽子为铁头帽,以保佑女婿平安健康)。给婆婆公公准备的见面礼,普遍是一双鞋和鞋垫,有给家里给姊妹、先后(妯娌)等女眷“接言法”用的针簪簪(上面绣花带盖可以扎针的小佩件,过去女人衣襟上都会吊一个针簪簪,做针线活时方便取用),和绣花的小钱包或小荷包(也有给手绢和袜子的),这些都能展示新嫁娘女红功底怎么样,针线活儿好不好,是不是心灵手巧。如果女儿针线活做的不好,为了撑面子,家里的妈妈嫂嫂姐姐们都会给帮忙做嫁妆。娘家的主要亲戚们还会给待嫁女准备“添箱”,一般都给一块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料(迎人回去亮箱的时候,新媳妇有添箱的婆家要给亲戚回礼,一般是给两碟茶饭)。</p><p class="ql-block">女儿出嫁时,娘家还要提前准备一对又红又大的老南瓜,给女儿“压箱”之用。南瓜多籽也是多子的生命内涵体现。</p><p class="ql-block">临近出嫁日前,娘家还要蒸一对面鱼,迎人的来时带丈二长的红毛绳,绳两头各系一枚铜钱,将铜钱插入面鱼口里,带回婆家,结婚以后让两位新人吃。通过“拉鱼”这种象征性的民俗仪式,企盼娶回来的媳妇有鱼一样旺盛的生育能力,能够香火旺盛,儿孙满堂。</p><p class="ql-block">准备好了这一切,单等结婚大喜日子的到来。但待嫁娘却不能做出急不可耐,欢喜的样子,那样会被人笑话说她太失傻了,不知羞耻。而应该顾作矜持,做出焦虑不安、伤心不舍的样子,宜悲不宜喜。</p><p class="ql-block">出嫁的前一天,娘家妈妈会给女儿“撅脸”,有的地方叫“开脸”。用一个丝线套成圆圈,然后两手一交叉弄成两根上下交叉的线,脸上扑一些底粉,使每一根汗毛都竖起来,清晰可见,然后用两根线在脸上来回滚动,不停的撅扯,拔掉所有汗毛就意味着再也不是黄毛女丫头了,过门以后头一上发一盘,就正儿八经成婆姨人了。娘家妈妈一边给女儿撅脸,一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女儿安顿着过了门以后的一些事情,要尊老爱幼,要孝敬公婆,要做的人前吃的人后,以后女婿就是你的天,你的掌柜,要事事以他为重,争取做个好媳妇好婆姨,不要给娘家人丢脸。妈妈的唠叨,既是宽慰又是担忧,毕竟是母女连心。</p> <p class="ql-block">嫁娶之事在我们当地,男方称“引(迎)媳妇”,女方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前,男方必定会请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年八字选择良辰吉日。男方过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戚六人前来贺喜或帮忙,称之为“延客”。第二天喜事当天为正席,称之为”待客“,第三天相谢帮忙的人,称之为“酬客”。整场喜事由请来的总管主持,安排相伙家(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帮厨的、迎请安客的、记礼的、端盘子的、以及其他一系列打杂的。当晚响手来了动乐器,喜事开场。</p><p class="ql-block">结婚日当天早上,新女婿家中连夜熬了一锅红豆米汤,让“引人”的客人们吃喝。迎亲的队伍里给吹鼓手乐队(在陕北叫吹鼓手有歧视之嫌,因此通常被叫做响手)的长号上挽三尺红布(有驱邪迎吉之意),引人的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两个引人婆姨,五个引人男人。引人的人数只能是单不能是双,加上引回来的新媳妇才是双数。(民间讲究“姑不引,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命,妗子迎得个黑枣棍,婶娘送在了面格洞”。怀有身孕的不能做引送人,鳏、寡之人不能做引送客,更不能进帐房窑。因此迎亲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婶娘、嫂子或者已出嫁了的姐姐)。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个懂礼节且能说会道的带事人,若遇女方出难题时,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褥子、首饰等。吉日吉时出发,首先由响手“张号”,然后鞭炮齐放,鼓乐齐鸣,迎亲队伍从帐房窑内由引人婆姨带头依次而出,两个引人婆姨骑上备了鞍套的毛驴,引人的男人牵着缰绳陪同前行,男方还带着催妆大馍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 “离母糕”(意为离开养育自己的母亲。离母糕很有特点,蒸出的糕面揉压成小案板大小的长方形,糕的四角各插一颗红枣,中间插一颗大红枣,五枣代表着五福,以谢母恩)。清油半瓶、烧酒两半瓶,(烧酒叫双哺酒,有的直接叫双喜酒,酒瓶外贴着红双喜,瓶颈上用三丈六尺红毛线绳打成如意结,意为永结同心)。筷子一把、白面一小包,(清油、烧酒、筷子、面粉到了娘家都是要给添加的,迎人回来要用这个油炸糕吃,叫和谐糕,面粉叫和免面,意味着结了亲两家人的吃喝用度都搅合到了一起,不结亲不进一家门,结了亲两家人就是一家人,新媳妇进了婆家门,就是家里的一份子,要与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还有揣怀钱、压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准备就绪,鸣炮三响迎亲队伍出发,响手在前奏乐,引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跟。若遇庙宇、村庄须张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岘、也得吹长号“张号”。</p><p class="ql-block">送走迎亲的队伍以后,帐房窑里开始坐油锅炸油糕,叫“呛帐房”,待客吃压饸饹炸油糕。结婚当天,早饭是荞面饸饹羊肉汤,陕北人爱吃饸饹,结婚这种大场面,饸饹更是重头戏。自古有“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说法,这也应该跟男女缔结姻缘有很大联系。</p><p class="ql-block">事先,女家也按协商好的做了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邀请送人的(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俗称“送人婆姨”)。“引人的”一到,女方送人的赶紧把他们接待回去,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面上交待清楚,称为“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物品,添箱压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一切就绪,饭后准备起程前,新媳妇换上嫁妆(叫穿硬衣),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子,红袜子、头戴红纱巾,一身红就图个红火喜庆,由娘家兄弟护送上马,引送人婆姨抢着上马(明明是骑驴却非要说是上马),双长号齐鸣,响手们前面开道,引人婆姨随后跟,新媳妇居中,迎娶当天新媳妇骑的这头毛驴被打扮的分外抢眼,头上披红挂彩,鞍套上搭着花红新褥子,穿戴一新的新媳妇骑在上面,毛驴走起路来咯噔噔的,新媳妇被摇的格摆格摆地十分好看。紧随其后的是两个送人婆姨骑的毛驴,还有六个送人男客,一件件陪纺嫁妆物品驮在毛驴的背后,其他引送客都跟在后面,有序而行。响手们鼓着腮帮子吹起了《得胜回营》吹吹打打离开了娘家。只听得见唢呐声声,锣鼓喧天,一行人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地出了村。每过一个村庄响手们都要用嘹亮的唢呐声吸引人们的关注,希望人们对新人送上祝福。如果在路上与其他迎亲队伍碰面,两方的迎亲队伍都要加快脚步,不让对方走到自己的前面,如果谁抢在前面就说明谁以后的光景能过得好。若遇好事者摆烟酒拦路,迎亲队伍必须就地停下来,响手们一轮又一轮地吹奏,三起三落,方才放行。就这样一行人在乐队的带领下,穿越蜿蜒曲折的山路,翻山越岭向新女婿家走去。有的人家还专门讲究,娶回来的新媳妇不能见村里人家的烟囱,因此,一般都是天快黑才能回村。</p><p class="ql-block">陕北人家过喜事时,要给帐房窑的大窗、小窗上贴各种窗花,窗花的图案有“鱼戏莲花”、“蛇盘兔”、“凤凰戏牡丹”、“老鼠吃萄葡”、“兔子吃白菜”等图案,这些窗花都潜藏着生殖繁衍的隐喻。新门亮窗上张贴着红红绿绿的窗花,很好的营造出了婚礼的喜庆氛围,这是对生育祈愿的一种彰显,也是对阴阳结合生命延续的一种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为图个吉利,新媳妇快回来时,凡是能看到的碾子、石磨都得用被单等给盖起来,有“青龙白虎”会冲了喜气的说法,大家都忙着迎接娶亲队伍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远远照见到村口了,响手们吹的更带劲儿了,哇呜哇,噔噔嚓,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单等新女婿出门来迎接她(旧时候新女婿是不跟着一起去娘家娶亲的),“得胜归来”、“大摆队”等乐曲轮番吹奏,村里人纷纷出门围观,最热闹的场面就是新媳妇娶回来的时候。唢呐的声音是那么嘹亮,大镲拍的是那么激扬,铜锣敲的是那么宏壮,小鼓小锣叮咚响。庄里的几个相伙家后生开始放鞭炮,噼里啪啦的炮声震天响,地面上尘土飞扬,只见黄土不见人,看热闹的小孩们捂着耳朵在人群里蹿动,大叫着“看新媳妇喽”!两个年轻后生举着红红的火把来压阵,一是为了给迎亲队伍照路,二是为了阻扰不让新媳妇和新女婿早点见面,三是象征着他们婚后的新生活,像这火一样的红红火火。整个村子也被这红火的场面点燃了,大家都站在硷畔上瞭望,举火把的后生挡在前面不肯让路,响手们被挣得腮帮子圆鼓鼓的满脸通红。一群小孩们跟在迎亲队伍当中,高声喊着“新媳妇回来喽!哇呜哇,噔噔嚓,迎得个新媳妇背坐哈”。一直要闹到婆家的坡身底下新女婿才出来迎接,新媳妇下马脚不能匝地,要由新女婿背着或抱着才行。男人们忙着去接新媳妇娘家的陪嫁物品,安排专人接待娘家来的送客。好不容易到了院子里,响手们举起一对长号冲着帐房窑嘟、嘟、嘟使劲的吹,这叫”冲帐“,炮手装上火药,鸣放三声礼炮。乐队唢呐长鸣,锣鼓声炮仗声震耳欲聋,新女婿背着新媳妇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了帐房窑(引送人的婆姨们一起进了帐房窑)。</p><p class="ql-block">人们蜂拥而上,想通过帐房窑的门口看看新媳妇,门上却安排了个凶巴巴的老太婆把门,唬着脸呵斥着,不让黄毛丫头、鳏寡之人进入,以防招来晦气。不让在门口看就偷偷的把窗糊纸戳开个窟窿也要看,看了之后便开始议论起来,看见娶回来的是个俊媳妇就说:哎哟!人家娶得个好秀子(媳妇的别称),长得俊格蛋蛋的,身胚端格争争的。脸蛋白格生生的,花眉叟眼的真好看”。若是看见娶的个丑媳妇,就会偷声换气、挤眉弄眼地说:“老不菜菜的,脸大的跟起糜子窝窝一样,丑的都疼起”。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和议论,婚礼都在红火热闹地进行中。</p><p class="ql-block">帐房窑里红烛两盏,新被子新褥子新枕头,布置一新。新媳妇在炕上刚坐定,送人婆姨赶紧拿出陪嫁的包袱,给新女婿从头到脚换上娘家带来的行头,戴上“铁头帽”、襟上“长命带”、穿上“稳根鞋”,新女婿上炕在炕上转一圈叫扎帐、踩四角,(婆婆提前将五份成双成对的红枣、花生,核桃、红线穿针,放在洞房炕的四角与正中,然后铺好褥子,叫压四角。新人入洞房后,收起压好的东西叫抢四角。据说这种婚俗跟生殖崇拜与五行学说有关。红枣、花生、核桃是人类个体生命的符号,针尖喻阳喻男,针眼喻阴喻女,红线一穿,喻阴阳结合,男女相交,喜生贵子)。</p><p class="ql-block">两位新人下得地来,由家里一个小男孩给新媳妇端洗脸水,新媳妇得给点喜钱,表示谢意。新女婿给迎送人婆姨倒洗脸水,送人婆姨换上娘家带来的门帘。新媳妇上炕静坐。外面开始安排“送客”上桌坐席,新女婿要上前敬酒施礼,送客领头人给点喜钱,民间叫“折席口”。</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红火热闹大摆酒席宴宾客,响手们使出浑身解数楞怂里吹。帐房窑里两位新人开始坐帐。坐帐前先由子女双全的一个人,端一碗五谷杂粮拌小钱,边撒边唱,叫“撒帐”:“脚踏吉祥云,手端白玉盆,五谷撒空中,天上降甘霖。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聚宝盆,四撒四季吉庆,五撒五谷丰登,百无禁忌,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撒帐后开始上头仪式。两位新人背靠背坐在被褥上,上头的人有些地方是由姐夫客或姑夫客主持,有的是由家中儿女双全的婶娘主持,用娘家陪嫁带来的一对红木梳子和镜子,把新娘的头发搭在新郎的头上梳理,举案齐眉,这叫并头,一边梳,一边唱叫上头。只见她口中念念有词,歌词通常是:一木梳子长,二木梳子短,三木梳子梳成婆姨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比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荣华富贵常有的,祝一对新人白头到老。响手们捣腾起来,哇呜哇,噔噔嚓,迎得个新媳妇背坐哈。然后,给新媳妇把头发在脑后盘个发髻,意为结发夫妻,白头到老。上完头以后两位新人喝交杯酒,开始抓四角,新郎新娘揭开被褥争着抢着抓出,谁抓得多谁有福气,谁就是以后的当家的。</p><p class="ql-block">接着开始“围儿女馍馍”。一对里面包了红枣、花生的大馍馍代表男女,和十二个小馍馍代表儿女,两位新人座在炕上,由儿女双全的女长辈把大馍馍放在新娘新郎膝盖上,引人婆姨和送人婆姨把小馍馍围在两人身旁。一对大馍馍就是孕育子女的母体,红枣、花生代表孕育在母体中的新生命。围儿女馍馍就是希望新媳妇早(枣)生贵子,生男生女变着花样(花生)生。这个婚俗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一幅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图画。</p><p class="ql-block">迎亲回来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揭顶”。新媳妇和引送人婆姨围坐在炕桌前,总管用红木盘子端来揭顶花馍摆放在炕桌上,每人一份,十二个花馍、两个酒盅、两双红筷子。只听他一声揭顶来,迎、送人婆姨争先恐后地“抢”着拿自己的那一份。这里不存在礼让,谁先抢到谁就有福气,就会五男二女七子团圆。婚礼上的揭顶,其实就是非主观的乞子仪式。</p><p class="ql-block">入夜,姐夫客、姑夫客和男方的结拜兄弟还要闹洞房(俗称“遭房”),众人出节目,新人来表演,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种亲热动作,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把婚礼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夜深了,所有人等退出了帐房窑,这里就成了新婚夫妇的二人世界。这时婆婆来“送儿女馍馍”,这一幕简直就是把婚俗演绎成了生动的活话剧。洞房花烛夜,新婚夫妇入睡前,婆婆身披山羊老皮袄,一手端着放了12个儿女馍馍的升子,一手拄一根擀面杖,到帐房窑窗前,用擀杖把窗格纸捅破,把儿女馍馍从窗格投到窑里炕上,边投边念嘬:“手里端个升子,馍馍投进窗子,来年就抱孙子。拦窗戳一棍子,孙子一格阵子。黑小子,白女子,跟上乸乸一媾子”。婆婆扮演送子娘娘,升子就是娘娘负责人类繁衍转生的木斗,窗格子隐喻女性,擀面杖隐喻男性,阴阳结合,就会有新生命诞生。</p><p class="ql-block">新婚之夜还有吃儿女扁食的婚俗。扁食为女性生殖的符号,扁食馅为新生命个体的符号。吃儿女扁食也是生命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婆婆端来一老碗扁食,催促儿子、儿媳妇赶紧吃了好给她生孙子。总的之,娶媳妇就是为了让她养儿抱蛋,烧火做饭,传宗接代。两位新人入睡前,新女婿要给新媳妇见面钱,新媳妇会给新女婿一个绣花钱包,然后互换裤带,开启了他们的帐房窑新婚之夜。</p> <p class="ql-block">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形容新媳妇进帐房窑的情景:“哇呜哇,噔噔嚓,迎得个新媳妇背坐哈。红袄袄,绿裤裤,绣花鞋藏一双小脚丫。响吹戏打引回了家,帐房窑里遇见个他。新女婿上前拉一把,挽过来咱们俩拉话话。新媳妇哭成个泪人人,新女婿傻眼了不知因为啥。舍不得我的大撂不下我的妈,稀里糊涂嫁到了你们家,你说我害怕不害怕?新女婿一听笑哈哈,连忙开口把话答。以后你就是我的亲疙蛋啦,(饭)仅你吃(衣)仅你穿(钱)仅你花,以后咱们再生个胖娃娃。新媳妇一听更害怕,不知道眼前的人儿他要干啥。膀子一抱腿一夹,委屈的哭声更大了。新女婿抓耳挠腮没了办法,叫进来听门的他干妈。干妈笑的格旦旦把话插,我的娃呀你别害怕,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你男人疼你胜过你的爹和妈,往后你们就要好好过日子啦。说完又戳了戳新女婿的脑袋瓜,还不快去哄哄你的亲疙蛋她”……</p><p class="ql-block">帐房窑门外站了一群二不楞后生在听门。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精神世界空虚的年代,农村人谁家迎的个新媳妇,那是唯一的新鲜事。听门,是那个年代村里年轻人最感兴趣的事情,有的人十七大八了都不知道两性关系是怎么回事,都是通过听门学来的;有的男人结婚了,还像个瓷逑墩一样的不开化,面对刚娶回来的新媳妇,那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有的人甚至听门听上了隐,黑天半夜的不在自己家里睡觉,专门跑出去听门,听完张家听李家,一溜边听个遍。新婚夫妻在帐房窑里的对话,他们当然不会错过,听完了也不介意能不能说就到处去谈嫌,成了日后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p><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起床后,新女婿要给送客们打洗脸水。早上吃的是酬客饭,邀请事前事后帮忙的亲戚六人都来吃饭,以示答谢。饭后开始“认大小”、“拜天地”、“结言发”、“亮箱”等仪式。堂前摆放一张八仙桌,上边立“天地三界,十方神灵之位”和本家列祖列宗的牌位,焚香点蜡上祭品,由总管主持仪式,先鸣炮奏乐,后请两位新人就位。总管喊:“一拜天地,叩头;二拜公婆,叩头;夫妻互拜”。两位新人闻声动作行礼。拜公婆时,公公婆婆端坐在八仙桌前,受礼后,婆婆便递给新媳妇“红包”,新媳妇给婆婆公公送上提前准备的鞋袜等礼物。然后根据事先排好的顺序,按照亲戚远近,辈份大小认大小(一般是:一毑家、二房头、三姑四姨五亲家、六姑舅、七两姨、八姐妹、九朋亲、十本家)这叫里三堂。</p><p class="ql-block">结言发是与家里的女眷们进行的一项仪式,包括婆婆、嫂子、姐妹都有,新媳妇每人给一个小礼物,接了言发大家以后在一个屋檐下就好说话好来往。接下来就开始亮箱,亮箱是亮娘家的陪纺嫁妆了,娘老子给陪了些什么,总管一样一样点明亮响,(有的会给女儿陪一对木箱子,箱子里有压箱钱,娘家放多少,婆家要给加多少。一身衣裳,洗脸盆毛巾梳子镜子等洗漱用品都是双份,两个包袱里包裹着一些鞋袜针线刺绣等),兄弟姐妹亲戚六人给的添箱,都要一一亮明,婆家要给起发茶饭做为答谢。</p><p class="ql-block">最后相谢的还有总管、厨子和媒人,特别是媒人要重谢。烟酒猪肉是必备的,常有人戏言说媒就是为了挣的吃那颗猪头了。有的媒人漫口张三,里包的外包,大话说的比海碗口还宽,结果一过门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便遭人家责问质疑,有的甚至会被打断了腿,撕烂了嘴,说媒也是要担责任有风险的,相谢也是应该的。所有仪式结束后,送人的客人起身回去,新媳妇回门,新女婿带上认亲的礼品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回到娘家,女方自然是大礼款待新姑爷。第一顿饭便是“下马饺子”,意为捏扁新女婿的嘴,不要让他说长道短。娘家有嫂子和小姨子的(新媳妇的妹妹)这下可以耍笑新女婿了,背地里给他包的饺子里放咸盐、辣椒、干草等,故意不让他好好吃着第一顿饭。饺子端上来时,精明的女婿会把第一碗敬让给老丈人,让他先吃,老丈人自然是知道这些鬼把戏的,呵斥她们重新往上端。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姑娘嫁了一个憨女婿,结了婚后悔也没办法,只能和他过日子,回娘家的路上新媳妇给新女婿安顿说,吃饭的时候看她的眼色行事,新女婿答应的爽快,吃饺子的时候新媳妇躲在远处给他做手势比划,先伸了一个手指,后又伸出了两个手指,意思是告诉他一个饺子分两口吃,没想到憨女婿理解为一口要吃两个饺子,三下两下一碗饺子就下肚了,气得新媳妇直跺脚,怨女婿在娘家人面前给她丢了脸没了面子。</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吃饸饹糕,饭后新媳妇由父母送回叫“送回门”,娘家妈妈带了两双筷子两个碗,还有些包包蛋蛋,给女儿“打财门”。回门回来的当天晚上,两位新人祭拜灶王爷,第二天新媳妇就开始为一家人做饭了,也开始了对七、对八的第一天。(即新媳妇在婆家住七天或八天后,娘家人又把女儿请回去坐娘家,住个七天或八天后送回)。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对七对八,富了婆家富娘家”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以前男女结婚不叫婚礼,而是叫“妆新”。一般都是在十冬腊月或过年跟前办喜事,因为马上过年了,家添人口外添财,红红火火过大年,图个吉利喜庆。结婚头一年是新媳妇,过了一年或是怀孕生孩子了,就不叫新媳妇而成婆姨了,夫妻之间也称婆姨男人或者婆姨汉。新媳妇头一次在婆家过生日,娘家妈妈会专门来给过生日,叫“知生”。新媳妇过门头一年里有很多忌许,清明节要带上老馍馍面花回娘家拜望父母兄弟姐妹;新媳妇在端午节要回娘家过,民间有个说法:新媳妇和癞蛤蟆一样要“躲端午”;八月十五中秋节也要拿着礼物坐娘家。总之,这一年每逢节日都要回娘家探亲,以解思亲之苦。但过年却不能再回娘家过了,结了婚的女儿忌在娘家过年,说对娘家不利,会招来灾祸。正月更是有很多忌许,其中正月二十三新媳妇一定要在家里过,是必须要牢记的,“不忌二十三,女婿往土里钻”。说的怪瘆人的吓唬加怕怕。</p><p class="ql-block">这些嫁娶习俗,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可笑的无稽之谈,岂不知,正是在这种民俗文化的浸润下,旧时的陕北人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声乐里、那样的祝福中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才有了今天的兴旺发达。现在,那些过去的婚俗礼仪有些地方仍在沿用,所不同的是过去的婚礼充满了隆重的神秘色彩,而今的婚礼大多注重的是红火热闹,喜庆的氛围,从旧习俗中去繁从简,并有所创新,使古老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回过头来细细琢磨,这些蕴含在民俗文化中的奥秘,会让人由衷地赞叹老祖宗的生存智慧。独具特色的陕北婚俗礼仪,简直就是一部演绎本土文化的连续剧,是对生命传承和生殖崇拜的倾情放歌。</p><p class="ql-block">“哇呜哇,噔噔嚓,迎得个新媳妇背坐哈”……每每想起这首民谣,仿佛它是从记忆深处穿越而来,略带着几多古朴、几多沧桑、几多欢愉,犹如天外之音。它是岁月的回声,生命的吟唱,更是一个年代的绝响。</p> <p class="ql-block">陕北喜事饸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