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脱贫表彰大会上宣布脱贫攻坚圆满胜利,中国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脱贫攻坚与乡村发展、乡村教育发展密不可分。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更加有着着深远的影响。刘铁芳教授所著的《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一书,详细阐述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孩子们认识、体验、传承乡土文化。</p> <p class="ql-block">带着对本土教育的强烈热爱与高尚情怀,172班的学员们通过三天认真的自读、热烈的讨论,在2023年6月15日下午就本书的主要思想和研讨主题开展了班级小组读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172班第二小组组织,由泸水市六库街道中心完小的自波三校长主持,由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李孝川副教授进班指导。</p> <p class="ql-block">要做好乡村教育,首要任务就是找出和直面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李国兴老师从师资力量、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学生流失、教育观念、乡土意识六个方面,直观生动地作了分析与阐述,引起了来自不同地州、不同地域的学员们的强烈共鸣。</p> <p class="ql-block">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乡村学校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王春娟老师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考出发,深刻阐述了她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充分肯定了乡村学校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大价值,并说明了乡村学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日益强大的中国正处于飞速的发展中,现代化的冲击下应该如何重塑乡村教育?普开文老师带着对乡村教育的极度热爱,从理性定位乡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营造乡村教育本土氛围、全方位支持乡村教师发展、消解乡村教育生态危机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对做好乡村教育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双减”政策全面推行的今天,乡村教育如何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邹磊老师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认为要从树立正确的意识、履行基本的职责、形成共同的合力,才能联合多方努力,共同推进以“双减”促“双升”的育人目标。</p> <p class="ql-block">作为乡村小学的校长,李文亮老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激情,让乡村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有独道的见解。他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从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难题入手,提出了“注重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关爱”等八条有效措施,以此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热情,让乡村教育更好地发展。</p> <p class="ql-block">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赖国宏老师立足乡村教育实践经验,从乡村学校是乡村青少年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等三个方面明确了乡村学校、乡村文化与乡村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希望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加强乡村学校建设,为乡村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资源。</p> <p class="ql-block">唐晓娜老师对乡村学校的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乡土化”建设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她认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展现乡土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可介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可鼓励学生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可介绍当地的自然资源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李孝川副教授最后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她为172班学员们对乡土教育的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无私奉献、坚定追求而深深感动。她从关乎本书主要思想的七个研讨题出发,向学员们解释了作者刘铁芳老师创作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对乡土教育的思考。她希望学员们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直面乡土教育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的根本目标,思考如何重塑乡村教育,协同家—校—社共同育人的力量,注重教师队伍的积极建设,形成乡村学校、乡村文化、乡村青少年未来发展之命运共同体,从“乡土化”地方、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入手,真正实现乡土教育的回归,让“无根教育”真正落地乡土。</p> <p class="ql-block">乡土文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本次活动,172班的全体学员通过分享与探讨,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乡土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能引导孩子们认识、体验、传承乡土文化,让他们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共同为孩子们健康成长贡献我们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