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经常想到已故的父亲,缅怀之情时在心间,不知道还能为他做些什么,故一直末能如愿,每逢佳节倍思亲,适逢6月18日父亲节来临之际,百感交集,思亲之情油然而生,小作一文,谨以此献给遥在天堂的老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八个年头了。一个忠厚老实、不善言词、一生勤劳、朴实无华、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地道的关中农民,大家公认的老好人——这就是我从小对父亲的印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苦难童年 四处漂泊</b></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名吕清杰(小名寿娃)在家族兄弟中排行为五,生于公元一九一七年(生日不详),出生于陕西临潼斜囗岳家沟南坡村一个贫苦之家。自幼双亲先后离去,加之潼关战乱,迫于生计,少年的他就跟随哥哥,我的伯父吕文斋一家背井离乡逃荒到西府眉县渭河之滨的一个小镇——金渠镇教坊村。伯父继承祖传行医,全家人种地谋生,直到而立之年以后,怀念故乡,独自一人又回到了临潼老家一孔祖辈住过的土窑洞。家贫如洗,吃了上顿无下顿。为了活命,曾到十几里外的西泉乡给地方扛长工,一年四季打短工,饱受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直到解放后和我母亲陈玉兰成家立业才有了自已的小日子,以后有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大姐换过、大妹选过、小妹亚萍及小弟平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堂堂正正 自强不息</b></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没上过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字虽写的不好,可一笔一画,端端正正,横平坚直。字如人生,名如其人。正像他的一生一样,堂堂正正,自强不息,清清白白,洁而无瑕。幼时他常教诲我们兄弟姐妹一要好好读书,多学文化,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没文化不识字,吃尽了苦头。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童年的我就决心发愤读书,为父争光。启蒙之年,我将大姐本子上的名字写到我的本子上,说是已会写自己的名字。当时惹得全家大笑。小学四年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全班前茅,刚会写钢笔字,我就代父亲给伯父写了第一封家信(以前都是找人代写)。晚上,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口述,我执笔将手足思念之情,无尽牵挂传寄出去。写完念给父亲听,我看到他脸上无比欣慰,开心的样子,我也高兴为父亲做了一点事;其次在做人做事方面,不善言词的他,时常告诫我们要勤快谨慎,与人为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贪不占。我们兄弟姐妹受他的人传身教,不管是从政的、务农的都将此视为家训引以为戒,终生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父爱如山 父爱无言</b></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慈祥和蔼的家长,从不对子女发脾气,不舍得打我们一下,永远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满满的爱意。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县城洗澡,步行十余华里,当时洗大堂子澡免费,只是跑个路,洗完带我去街上转了一圈,我当时看见商店里卖的一把剑很好看,就想要买,可任凭我再怎么闹,父亲就是不吭声,没给买,回来的路上我还说了一路。现在想起来,在当时一把剑五毛钱,可他的口袋里肯定也拿不出来,在那时五毛钱也能办不少事,不像现在的小孩玩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家长都给买,多年后我为当时的无知一直自责后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b></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一生勤劳,任劳任怨,从不多花一分钱,我们兄妹五人加起来全家七口人在那个整天为温饱忙碌的年代,一家的生活重担都在他的肩上。白天忙完生产队的活,回家还要干自留地的,夏季骄阳似火,烈日当头,放工回来马上在院子用连枷打自留地收回的麦子,头顶烈日,汗流夹背,抡着连枷,一下又一下挥动着,直到麦粒全部脱落干净,然后用箥箕把麦粒煽出来装入口袋,望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果实,全家大小一年吃饭有了着落,虽然口干舌燥,精疲力尽,脸上流露着开心的笑容。辛苦的劳作使我从就体会到了古诗所云:“锄禾日当午,汗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生产队的饲养室是父亲工作干活十几年的地方,家里人多劳少,他在饲养室虽然辛苦一些,但可多挣工分,养活全家。那个年代就是靠工分分粮吃饭,冬天饲养室的炕特别热,当时家里都没有取暖设备,缺粮缺柴,早上穿衣服冰的不敢穿,饲养室的热炕就成了好地方,上学时每天晚上都和父亲睡在饲养室,很是温暖。</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包产到户,市场搞活了,父亲又干起了多年不干的老生意——卖蒸馍。雪白硬面,用双手一遍又一遍翻来复去的揉搓,里边就形成了薄薄的一层又一层,最后做成了罐罐的型状,然后在馍顶上用小竹筒蘸上食红打上一个红圈,就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曾被市、县评为名优传统地方小吃的“斜口罐罐蒸馍”。在八九十年代一毛钱一个真是物美价廉,虽然很便宜,但父亲从来舍不得吃一个的,因蒸馍这个太费工夫的小本生意,起三更,熬半夜是常态。卖完以后的利润就是磨面最后收的黑面,虽然不多但可补贴日用,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躹躬尽瘁 奉献一生</b></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热爱的故土,几十年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日息的农家生活,到了老年身体依然硬朗,坚持下地干活,一九九五年农历七月十一日下午,在下地干活途中,突遇车祸,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终年七十九岁。当天事发突然,我出门不在家,我不敢相信,从此父亲永远离我们而去,父亲去世时没给我们留下一句话,没能见最后一面,再见时已是阴阳两隔,千呼不应,成终生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后辈当自强</b></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可他几十年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一片天,撑起了这个家。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人,为了儿女含辛茹苦,操劳一生。他像拉车的牛,只知干活,不知索取,不图回报,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子孙……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平凡,普通而伟大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兄妹都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妻贤子孝,家族兴旺。父亲一生勤奋、朴实的品德、只知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终生难忘,也是留给我们唯一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必将蒙荫百世,让我们永远缅怀谨记!!!</p><p class="ql-block"> 愿天堂的父亲安好无恙,您常眠,您的儿孙常念,永远永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吕焕章(吕景华)写于父亲节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3年6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