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6山西忻州代县之雁门关记

LYK

<p class="ql-block">昨日小雨,夜宿应县。今晨早起,虽雾气朦胧,但不影响行程,定好导航,向代县雁门关出发。上荣乌转二广,行六十余公里,在广武下高速,沿二淅线开始进入雁门峡谷。“驱车太行道,北度雁门关”。雁门关与广武唇齿相依,分据雁门山两面,山南为雁门关景区,山北为广武景区,山南山北由长城则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雁门山古称“勾注山”。据《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p> <p class="ql-block">今之谓雁门关,为明代遗存,故我们由北而南行进在东陉关。关谷两侧峰崖耸立,中间是河流冲击的涂滩,公路傍山而行,蜿蜒曲折,起起伏伏,大约十多公里后,远远望见,山峰上有一尊顶盔掼甲威风凛凛的武将塑像,到景区的后才知道这是杨六郎塑像,看到塑像后转个弯就到雁门关景区的后腰铺客服中心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腰铺驿,是</span>从北线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该村与关南的前腰铺相呼应,是出关后第一村,也是古时商旅马队休整之所,这里曾经车马大店商铺林立,现已辟为具有蒙汉风情的景区服务区。在这里买票、检票,然后上景区摆渡车,可直达雁门关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从北线进入景区,一般的游览线路是: 后腰铺—景区标志壁—明月楼—雁门关村—豹突泉—边贸街—瓮城门—地利门及宁边楼—点将台—西城及雁月楼—关署—天险门及关楼—关城城廓—雁塔—碑林—镇边祠—雁门关驿站—古关道—观景台—关陵及壮士亭—盘古石—云际泉及雁池—观音殿—分道碑—阜家坪—前腰铺。</p> <p class="ql-block">在明月楼前停车场,驻足浏览历史名人壁,最引人注目的是左上角“雁门关”三个字,流畅自然,一挥而就,用笔游刃有余,尽显行草书法之美。下面的浮雕中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李牧,汉高祖刘邦,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朝名将。王昭君出雁门关与匈奴和亲,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宋代杨家将守关防御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门关阻止瓦剌南下……名人名将众多,历史事件众多,可见“雁门关”历朝历代都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边关重镇,怪不得有句话讲“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p> <p class="ql-block">名人壁对面是关桥,桥两侧分列二十四位杨家将人物塑像,威风凛凛、英姿飒爽,各有不同,这些人物雕像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家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西侧是11位杨家男儿,东侧是13位杨门女将,这些雕像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镇守边关、保家卫国的久远历史。</p> <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听评书、看大戏、读小说、看电影,处处都有杨家将的故事情节,从金刀令公杨继业,到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光,“七郎八虎”到“八姐九妹”,他们的故事,个个耳熟能详,而与他们故事紧紧联在一起的有一个名字叫“雁门关”,久久萦绕在耳边,从小就有了“雁门关”情结,但闻其名未见其形,早早就充满了向往。后来又读了许多有关雁门关的古诗词,更加对雁门关充满了憧憬,雁门关的模样,也随着不同的古诗词,在心中变幻着模样,一直向往能亲眼目睹“雁门关”是何等壮观、肃杀和雄险。想看看,什么叫“边关”,哪里叫“塞外”?</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向右转前行,过关桥,可以看到一座三门洞的城楼叫“明月楼”,这就是所说的“边关”了吧,小时候听杨家将故事形成的理念,他们与敌军鏖战的漫漫黄沙的边关重地,那时觉得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北方,一直到今天来到雁门关,才有了清晰的概念,原来那时的 “边关”,在现代交通面前,竞然离我们这么近,可以说就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城由大砖城、石城、北门瓮城和北外的罗城组成,四城之间,由城墙连为一体,城墙南端分接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关外依次设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也就说,杨家将抗辽时,这座城楼还没有。</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一道门户,正中上方嵌有“雁门寨”石额,也是雁门关罗城城门,楼身为砖木结构,十分壮观。其实,在古时边疆关隘中很多都建有“明月楼” ,有“望月思乡”之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楼” 寄托了守边战士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他们用生命来守卫边关的历史见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 <p class="ql-block">穿过“明月楼”就是雁门寨,这里最早的时候是驻扎兵营之所,也是南来北往的商旅马队休整之所。 明代时,边关战事平息,边关贸易兴起,这里客商云集,店铺林立, 市场交易繁荣,形成一条边贸街,,并衍生出一个自然村落。清叫“明月村”,民国初年改称“雁门关村”,现为“雁门寨”。</p> <p class="ql-block">雁门寨,原有5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村里人大部分都是当年守边将士或晋商的后代。隨着历史变迁和人员流动等原因,如今的雁门寨,,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仅剩6户人家,20多口人。但有意思,在这里生活的“边民”,关里的人称他们是 “关外人”,而在关外人的眼里,他们又是“关里人”。他们非南非北,又兼容南北的特征,使得他们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至今仍然揉杂着胡汉边民的许多印记。</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一口井,据明代万历版《代县志》记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山西缺水,但是这里的泉水,据说当时是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的守关战士和边民。</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仅是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文化分界线。山南山北不但气候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明宪宗时的兵部尚书王越曾赋诗云: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描述得很形象,也很具体,我们可以了解这里人文和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雁门寨,自然与历史辉映、风景与人文交融,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有其边关村落的独特魅力。举目望去,几乎家家户户都办起了特色餐饮、纪念品商店和民宿。从门前摆的招牌中,可知,这里的地方小吃,种类较多,有代县火烧、代县熬鱼,高粱面鱼鱼、莜面栲栳栳、铁锅焖面、刀削面、凉粉、油糕等等美食。</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顺台阶而上,可看到一座四柱三间的冲天牌楼,中间挂“边贸街”牌匾,过牌楼回头看,可见牌楼背面上书“达北漠”,也就是往回走向北可以到达漠北的意思吧。街两侧是仿明代建筑,其目的应该是想再现当年边关贸易的盛况。街的尽头还有一座牌坊,牌坊正中的额坊是“通南江”三个字,表示继续前进经过雁门关就可以通达大江南北的意思。😀,挺有深意,“通南江”“达北漠”,引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雁门关不仅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也是一处重要的互市通商口岸。和平时期,雁门关是中原与漠北的南北通衢,是著名“茶马古道”关口,中原人民与漠北游牧民族在此通商、互市、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从过贸街出来是关道,两侧是石头墙,路面由不规则石块铺就,道很宽,这条道是历史上“走口外”也就是“走西口”的重要交通线。就是这条雁门古道,中原商贾采购货物经雁门关运出,一路从张家口转运至俄罗斯远东地区;一路经杀虎口运至归化城,经呼和浩特后转至恰克图,与俄商进行贸易,进入欧洲市场。雁门关的千古商道,就这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顺道前行,三五十米后,转过一个大弯道,就是雁门关的北侧城门。首先看到的是北侧城门的“瓮城”。瓮城是关城城门的防护门。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其目的是防止攻城锤等武器的直面冲击进攻。回头仔细看,从边贸街的牌坊走到这里,不仅转了一个弯,而且还需爬一个陡坡,这些都是从防御角度去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敌方攻城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瓮城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砖拱券门顶,额匾书“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雕门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傅山先生所书。</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原物就已被毁坏,我们所看到的为后期修复的。楹联中的“三边”是指古代幽州、并州、凉州,“九塞”是说战国时就名闻天下的九大关塞。雁门关被推崇为“三边冲要,九塞之首”,这副楹联形象的道出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可以看到,瓮城内建有关帝庙,进入院内,见大殿坐西朝东,面宽三间。大殿门额上有明朝末年曾任兵部尚书孙传庭手书匾额一块,上书“天日同昭”四个大字。大殿正中间的塑像是武圣人关羽坐像,关羽左前侧站立的塑像为关平和周仓。大殿门前南侧立有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2年)雁门关“分道碑”原碑一通,它是中国现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规则碑”。</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雁门关道南段原有的道路已无法满足往来车辆的通行需求,于是代州知州只好另开车道,立碑示众。碑文曰“雁门关北路紧靠山崖,往来车辆不能并行,屡起争端,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势,于东路另开车道,凡南来车辆于东路行走,北来车辆由西路径由,不得故违”,从而合理地分开了上行下行,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这碑文正是当时“关道”繁忙程度的真实写照。 </p> <p class="ql-block">大殿对面是“春秋楼”戏台,是唱戏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 雁门关瓮城不大,那么为什么要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建一座关帝庙呢?这应该是为满足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信仰,首先关公是“武圣人”,在这座军事城堡中供奉再恰当不过了;二是关公还是“财神爷”,在这条商贾要道上也是晋商们心中的神,所以,不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经商角度,大家都希望“关老爷”能够保佑自己逢战必胜、财源滚滚,这里建关帝庙肯定是最恰当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站在瓮城中间抬头看,不禁肃然起敬——这就是千古著名的“雁门关”啊!这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不知有多少官兵将士,血浴关城,骨埋黄土啊!我们面前的城门就雁门关城的北门,门楣上镶嵌的石匾上刻有“埊利”两个字。😀,没点文化还真认不出这是什么字?其实,“埊”读作“地”,“埊利”为“地利” ,也就说关城北侧的门名曰“地利门”。据说,这字是武则天所造,她认为有山有水有土才为地,因此把山、水、土叠加“埊”称为地。“游山西就是读历史”,长知识!😀,城门上的阁楼叫“宁边楼”,其实它的原名是“杨六郎祠”,是为了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p> <p class="ql-block">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俗称杨六郎。他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29岁的延昭为先锋,其父死后便担负起抗辽重任,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州城为“铁遂城”。据记载,原寺内正中塑有杨六郎坐像,两侧是用整块木料雕制的孟良、焦赞立像,杨六郎塑像旁边还有他使用的兵器“一把铁刀”。可惜的是,这些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物品皆毁于1937年的战火。</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宁边楼”为两层阁楼式木构建筑,重檐歇山卷棚顶,一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围廊,二层为三间阁楼。现在作为古代军事博物馆,楼内一层中央是雁门关周边明代军事防御体系沙盘模型,二层主要展示了近现代各种兵器,有火炮、指挥刀、西洋手枪、匕首、毛头等。</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地利门”门洞内的古道车辙,深深的沟痕,光亮的青石,见证了古道的历史,可以想象出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也许这沟痕中有“昭君出塞”时车队留下的印迹、或是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的铁骑踩踏留下的印迹、或是秦国大将蒙恬率兵北出雁门击退匈奴时战车驶过的印迹、也或许是民族融合时期晋商车队留下的印迹……哈哈,或许都有。我们从“地利门”门下的古道走过,就由关外进入了关内,回头看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虽然地面看不到踏过的痕迹,但这是我们旅行的踪迹,会深深留在记忆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两侧连接有关城的城墙,我们可以登上城墙,向远处眺望。登高望很壮观,夏季的雁门关,草木繁盛,郁郁葱葱,雄伟的关楼挺立在百丈峰峦之间。望不到尽头的长城,蜿蜒于苍龙般的山脊,在绿树青草山花的映衬下,雁门关更展现出宏伟磅礴,生机勃勃的伟岸气势。</p> <p class="ql-block">从“地利门”城墙下来,门洞前,是一个三岔路口,左转前行是关城区正北高地及历史上的“官署”所在地。“官署”又名“守备衙署”,原署门面宽三间,门前设石狮一对。这里是雁门关古代时期的行政管理机构。</p> <p class="ql-block">关署大院,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古代进出雁门关的人员,不论是行商还是游侠都必须在这里办理通关文牒,也就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此外,对于古代商人,这里也是办理关税的地方。原关署院分两进院落,正面过厅五间,东西各有配房,后院正房也为五间,是守备官员处理公务及下榻处。</p> <p class="ql-block">我进入官署游览时,这里正在演出晋剧,也就是“山西梆子”,站在那儿听了一会儿,由于对戏曲知识了解不多,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我们赶了个尾,没听多长时间,戏也结束了。上台上转转看看,还可以和演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官署,继续左行,就可以到达“天险门”,城门上建有“雁楼”即关楼,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建筑为两层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称“九脊顶”。</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是雁门关南侧之门,东西向,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座砖券拱。天险门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天险”二字,要仔细看“天险”二字,“天险”的“天”字(字库里找不到),据说,又是武则天所创。上面是个“草”字头,中间是田地的“田”字,下面是大动干戈的“戈”字,表示马有草、田有粮、打仗还有武器,就能拥有天下。😀,厉害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学家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于2001年考察雁门关时评价说,人们都说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是因为山海关是长城东起的第一道关隘。可山海关是平地见关,而雁门关则是在素有“九塞之首”美誉的勾注山上设关建关,历史更加悠久,地理位置更加险要,是中国北方最重要最雄伟的长城。雄关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关”。是这次考察罗老为雁门关题写了“中华第一关”这块匾额,下面一层悬挂着雁门关楼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与“地利门”形成90度的夹角,利于防守。站在雁楼之上,南面可以俯瞰关南古道全景,北面可以纵观关城地势,东面可以看到雁塔和城楼,敌楼西面可以沿着城墙攀登至山脊制高点,俯视九窑十八洞等古代屯兵屯粮设施遗址立于城门之上。</p> <p class="ql-block">过“天险门”,我们就到了关内,在靠近城门东侧位置是“雁门关驿站”。由于雁门关特殊的地理位置,过去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公主雅士,从这里过,一般都选择驿站歇歇脚,休整一下。驿站是位于山腰的一排窑洞,一共十一间,朝东七间,朝南四间,呈“厂”字形排列。据说,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 22位、将相22位、公主5 位。相应地,人们把这里的窑洞分别就叫做帝王洞、将军洞、公主洞和雅士洞。</p> <p class="ql-block">朝东的一排七间一般为男性居住,有将军洞和帝王洞。帝王洞曾接待过周穆王、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北齐文宣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后唐太祖、后唐庄宗、后汉太祖、宋钦宗、明武宗、大顺皇帝、光绪等22位帝王。😀,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简陋的“皇帝行宫”了。</p> <p class="ql-block">将军洞曾路宿过李牧、郅都、卫青、霍去病、李广、郭谅、杜茂、刘琨、牵招、李大恩、张公瑾、薛万彻、李靖、薛仁贵、李克用、潘美、杨业、张齐贤、杨延郎、徐达、陆仲亨、周遇吉等22位大将。带兵的将军,什么苦都吃过,在这里路宿,应该不算什么。</p> <p class="ql-block">“公主洞”曾接待西汉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咸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公主。她们在此处真正地告别了中原,走向塞外,走向不可知的命运,这里的最后一晚,想来也是辗转难眠吧!对于帝国的公主,在这里住宿也真正难为她们了!</p> <p class="ql-block">“雅士洞”曾接待宿娄敬、蔡文姬、李白、沈括、元好问、傅山、朱彝尊、顾炎武、徐继畲等历史名人。名人雅士游走江湖,赏山玩水,走那儿住那儿倒也无所谓条件好坏!</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出境时经雁门关,在此窑洞中休整数日。“月昏黄,返照雁门关上。塞外风霜,悠悠马蹄忙。镇日思想,长夜思量,魂梦忆君王……凝眸望野草,闲花驿路长,问天涯茫茫。平沙雁落,大道霜寒,胡地风光。剩水残山,残山剩水,无心赏。”昭君出塞那个塞就是雁门关(勾注塞),黎锦晖这首《昭君怨》书写了王昭君出塞心情。</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雁门关驿站,我们来到了与驿站相邻的“镇边祠”,原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始建于1506年,为明代守关将士纪念战国时期赵将李牧所建,李牧是守卫雁门首位名将。清代雁门关撤去军防,李牧祠荒弃,1856年僧人在此兴建寺庙,过殿里仍塑有李牧像,称“镇边忘祠”,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毁坏。2009年复建后,成了守卫雁门关诸多名将能臣跨时空“聚会”之地。</p> <p class="ql-block">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一副,配设石狮一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院。</p> <p class="ql-block">“偃公堂”内供奉的是镇守雁门关最早的大将——姬偃,他是西周文王第四十七子,武王之弟,因其镇守雁门有功,周成王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四代,从而成为全球幸氏之祖。同时这里还供奉历代镇守雁门关之幸氏将领。</p> <p class="ql-block">“武安堂”内供奉的主像被誉为“守关第一名将”的赵国大将李牧。“河光荡塞依穷边,碛色连天傍戍烟”;“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同时供奉的其他人物造像有汉朝名将李广,隋朝的李景,唐朝的李大恩、李靖,以及李克用、李嗣源等李姓名将六人。</p> <p class="ql-block">“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他在雁门数年,“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p> <p class="ql-block">“忠武堂”内供奉的就是著名的杨家将。因杨业谥号忠武,故命名忠武堂。堂前有两副对联:“穹庐远戍烟尘灭,神武光扬竹帛传”;“高鸟散飞惊大帜,长风万里卷秋鼙”。这两副对联的意境,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当年杨业镇守代州,就是在雁门关一带戍守,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数百骑战胜十万兵“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后来雍熙三年北伐,杨业作为潘美的西路军副将,率军出雁门,连克云州、应州、朔州等地,后来因东路军曹彬战败,被迫撤军,为了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百姓撤退,在雁门关附近的陈家谷口战死。同时,“忠武堂”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昭、六郎杨延景、七郎杨延嗣、八郎杨延顺父子9人,彰显了杨家满门抗辽保宋的英雄形象。</p> <p class="ql-block">“文定堂”内北宋名将张齐贤,他是代州知州杨业的继任人选,屡败契丹安定边关,后来升任兵部尚书、宰相、谥文定,还供奉着西汉郅都、东汉郭谅、曹魏牵招、唐裴行俭、明周遇吉等文武之将五人。 </p> <p class="ql-block">“武惠堂”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堂内主塑北宋名将潘美,公元979年开始常年守雁门关御辽,以雁门之封代国公,公元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而被削职三年,死后谥“武惠”。潘美后被民间演义,没办法,“出于历史形象,为其塑像;出于民间形象,只能为其孤立祠堂” 。潘美本并没有那么不堪,堂前对联:“万里鞍马高低路,一遭是非荣辱身。”是他一生是非功过的评价。堂中只有他孤零零一尊像,导游称: 因战功为其立像,有非议让其独居。潘美活了67岁,戎马一生,在平灭南汉、南唐、北汉中功勋卓著,但一朝败绩,是非缠身,在雁门关上落个形单影只。</p> <p class="ql-block">“群英堂”内供奉着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代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代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11人。“群英堂”前有两副对联:一是“风林万重多故事,塞漏千叠更残阳”。另一副是“烟光正入南山色,气势遥连北阙春”。此两副对联使人读后平添了许多怀古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第358旅第716团(团长贺炳炎)在雁门关地区对日军汽车运输队进行伏击战斗,史称“雁门关伏击战”。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战场上的著名战斗之一,也是八路军抗战初期三个“首战告捷”(另外两个分别是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之一。雁门关伏击战两次伏击,共造成日军死伤500多人,损毁汽车数十辆,取得了重大胜利,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在忻口的作战。这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打的又一个较大的胜仗,被称为“雁门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拜谒完“镇边祠”,我们没有继续往前腰铺方向走,而是从天险门又回到关城内,然后从右边的马道登上了关楼。天险门上的城楼名叫“雁楼”。据说,“雁楼”就是形如大雁的雁门关的“雁首”。</p> <p class="ql-block">“夫雁门雄踞于勾注山脊,东望紫荆、居庸,西顾宁武、偏头,南控中原,北扼漠原,巍巍乎与长城万里结为巨防,浩浩乎并青山千仞联成屏障。外壮幽云之藩卫,内固代并之锁钥,势首三关,咽喉全晋。重峦叠嶂,地势高绝,飞雁举翼尚难逾越。两山对峙,势若铁戈,而其形如展翼之雁。雁楼正当于此中,状若雁首,吾等所立此处,诚如雁之双睛。南归北飞之雁皆落羽而过。雁犹如此,况凡人乎?此其奇险之处也。”</p> <p class="ql-block">“雁门雄险奇秀之处,雄得乎征伐,险得乎地利,奇得乎形势,秀得乎文化,而此四者皆已融于历史之时空。”</p> <p class="ql-block">“而欲得雁门形势之奇险者,必寻古道徒步登之方可仰见。”我们顺着城墙,向雁塔方向攀登,边走边看,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雁塔附近的“四眼敌楼”,这里应该是关城的制高点,举眼四望,可见雁门长城盘旋于奇峰峻岭之巅,渐渐隐身于云雾缭绕之中,气势宏伟,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天地宽”,登高远望后,心中总会感慨万千。站在高处,因为视觉不同,你的心里想法也是会随着改变的。府视一切,易让人兴奋,心绪万千,古人登高必赋,想来也许正因如此。</p> <p class="ql-block">咱胸中墨浅,吟不出诗词歌赋,还是借用一下王国伟的《雁门关赋》略表此情此景此心吧: “既为奇险形胜之处,必有征伐戍守之争。蒙恬守雁拥重兵,刘邦出雁遭白登。汉武治雁抗匈奴,隋炀巡雁亦被困。李克用起兵延唐祚,李世民解围立奇功。李牧英名万古传,李广飞将惊敌胆。郭子仪雁门平叛,杨家将威镇三关。霍去病挥师漠北,李自成试刀关前。贺炳炎太和岭伏击日寇,陈锡联阳明堡火烧飞机。‘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千年战事,万古狼烟,方成就多少英雄豪杰。”</p> <p class="ql-block">“游人至此,抚今追夕,念古思今,抒情逸兴,悦目赏心可也。知战争之酷烈,惜和平之珍贵,立奋发之心志,强报国之信念,此为高士之游也;感山河之壮阔,叹青山之未老,吟松风以畅怀,啸雁楼以回荡,此为雅士之游也;抚碑文之斑驳,喜佚散忽复得,虽日云已薄暮,乐其中而不觉,此为学士之游也;劳腿脚于体外,健心肺于体中,虽不得关山之涵蕴,惟觉心愿已却了,此为慕名之游也。……”,俺也许算是慕名之游吧。</p> <p class="ql-block">明王朝将长城建筑艺术推向了极致,雁门长城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这段长城沿恒山山脉西段勾注山,蛇行于山脊,绵延于天际。雁门长城虽修筑于明代,但许多土石多就地取材于北魏时期修建的“畿上塞围”。</p> <p class="ql-block">广义上的雁门关,不是一座孤立的关,它是以内长城雁门关为核心,管辖着东西两翼18座隘口的庞大防御体系,也就是所称的“雁门十八隘”,包含山、陉、关、城、堡、寨等各种自然或人工屏障。更令人瞠目的是,在晋商叱咤风云的年代,这座军镇还扮演过商业要埠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以西偏头关以东的明长城一分为二:北线为“外长城”,俗称“头道边”,南线为“内长城”,俗称“二道边”,设在内长城线上有六座著名关隘,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这六座关隘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都的稳固屏障。整个长城防区有九镇,山西境内的大同镇防守的是“头道边”,山西镇(即“太原镇”)防守的是“二道边”。西起阳方口,东接平型关的雁门长城是“二道边”的中枢部分,18座隘口连成了340里长的边墙,北望大同盆地,南扼忻定盆地。</p> <p class="ql-block">唐朝人称“诗鬼”李贺的一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用暗紫金红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涂抹出雁门关战事的悲壮惨烈,也让人感受到了雁门关隘的高巍险峻。</p> <p class="ql-block">“两关四口十八隘”,是雁门关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两关”即“东陉关、西陉关”;“四口”即“太和岭口、南口、白草口、广武口”;“十八隘”即“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北楼、太安、团城、平刑、太和、水芹、吊桥、庙岭、石匣、阳武峪、玄冈、芦板口。”东陉关、西陉关互为倚角,又有南口、白草口、广武口、太和岭口这四口相声援,可说固若金汤,天下无双。</p> <p class="ql-block">“沧桑雁门关”,雁门关是万里长城最古老的关隘,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西周姬幸长期镇守雁门关到抗日战争初期贺龙指挥雁门关伏击战,3000多年来,发生在雁门关一带的大小战争就达 1700多起,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就是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军事史。</p> <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雁门关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战争时“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和平时“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雁门关在历史上除了是一条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外,还是昭君出塞之路,文姬归汉之路,明清晋商汇通欧亚之路,蒙藏人民朝圣五台山之路。中华民族在破关南下与越关反攻,开关互市与闭关自守,出关和亲与入关朝圣的抑扬消长中,交融、团结、统一、壮大。</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宁边楼”、天险门“雁楼”、西城门“威远楼”,共同组成了雁门关核心区域。我们从“地利门”到“天险门”,然后沿长城到“雁塔”,又转回到三岔口,从三岔口来到了西城“威远门”。</p> <p class="ql-block">据说,西城跟东城同时兴建并重,为石城。《雁门关地理总考》载:“石城高一丈五,周围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门一。城内为千户所,仓场一,草场一”。南顺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与兵堡连为一体,北折至西城角楼、天险门城墙,东经角楼到地利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城内设营盘,为守关将士操练守御之所。</p> <p class="ql-block">西城与东城中有城墙间隔,城墙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楼一座,正中建有城门和城门楼一座,西城“威远楼”,俗称“雁月楼”,明嘉靖年间建筑。西城门外东侧设校场,校场设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在西城游览时,站在威远楼,远望长城外的悬崖峭壁,不由得想到了“萧峰”,萧峰的命运,缘起雁门关,缘灭雁门关,英雄陌路,一身侠义正气,最后却变得充满哀伤和绝望。</p> <p class="ql-block">在雁门关这个熟悉地方。乔峰决意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契丹和宋国的和好,用自己的生命交换一场生灵涂炭的杀戮。是阿朱的离去让乔峰心灰意冷,还是悲天悯人的他本就是如此豪气干云,豪气得可以赌上自己的生命年华?生命和侠义或是尊严的选择,究竟什么更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现在雁门关有处景点叫“萧峰跳崖处”,立着个石碑。据说,是按书中的描述,在山上寻找确定的,以满足爱好者的寻访热情。大家可能对此不以为然。其实,也不必太在意。穆桂英、杨宗保等都是史上无正式记载的人物,雁门关前立着他们的雕像也没有谁说不合适。成功的艺术形象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出现相关标记不足为怪。只是不知道,这萧峰能否像穆桂英一样千百年来一直流传。</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历史久,故事多,文化底蕴实在太深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由于时间安排紧张,我们今天需要赶到张家口,所以不能在这里花费更多时间来更详细地游览怀古。从威远门下来,匆匆原路返回到停场车,收拾东西,休息片刻,然后向雄伟雁门关挥挥手,驱车离开了。仍然是来时的路,沿东陉关峡谷向北往大同方向去。不到半小时,出东陉峡到谷口,雁门东陉关的北口就是著名的“新广武”,二广高速路口也在这儿。</p> <p class="ql-block">由于来时匆忙,在这儿没有下车游览,返回时,由于从这儿要上高速,算上高速前打尖歇脚吧。我们把停车村口,沿着城墙到村里去转转。雁门关的防御体系是“两关四口十八隘”。所以,在古代“新广武”与“雁门关”应该都算同一个防御体系,再往北边一马平川,是桑干河流域的大同盆地,无险可守,因而新广武城与其所属的长城结合附近一线的烽火台,是雁门关的第一道防线和预警线,就是为了在雁门关外阻挡敌军翻越以及发现敌军时点狼烟发预警信号,其意义和作用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新广武城”建于明代,主城与四座关城其地形均呈圆形,主城较大,象狗的脚掌,又如莲花的花托,关城布于主城之三面,象狗脚的四个趾爪,又如莲花的花瓣,故号称“狗爪莲花城”。主城一条南北向的主大街连接南北二门,主大街向东西方向分出若干小巷,构成全城的交通网络。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这里十分繁华。有驻军营房,有关帝庙、马王庙等24座庙宇,有数十座店铺,名声最为响亮的有大名鼎鼎的“来圣店”,虽是小小客店,由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时曾在此住宿,并对店主加封官职而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新广武城”已毁于民国31年(1942)的一场特大山洪,仅大北关保存尚好。出主城北门遗址北行200米,即是大北关关城。关城南门前原有一石桥与主城相连。关城城墙夯土墙仍存,门上有城楼,今已不存。北门洞南宽北窄。北门楼也叫望楼,主要为军事侦讯设施,楼南墙上有三门,高不足两米,中门门额为青石板,阴刻横书“三晋雄关”四个楷体宇,笔锋雄浑苍劲。。</p> <p class="ql-block">望楼东西墙各有两箭窗,楼内呈“回”字形,四周券道相通,中间为内室,专为贮藏军粮、武器及休息而建。楼内东部有券道通向楼顶,需攀越37级石阶方可登顶。楼顶上四周原有女墙、垛口、望孔。登楼远眺,东西北三个方向数公里的景色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如今,城门已经毁损,城墙的外砖早已残缺不全,只有厚厚的夯土层上面带着丛丛荆棘还傲立在路边,看上很有苍桑厚重的历史感。由于没有预先做功课,而且和村民的语言交流也不是十分流畅,我们也分不清具体的城堡布置,只是东看西瞧,欣赏外观。村中部分墙段已经封闭,应该是大规模的修善工程已经启动,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即有历史感又有生活气的全新的新广武呈现出来,有机会一定会重游雁门关,再来新广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