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日本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南京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几乎所有的商店被抢劫一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日本投降后,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专案审理,对日本乙、丙级战犯进行审判。201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民族交响乐《和平颂》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于2004年创作。这是第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重大历史题材,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抒写时代主题的大型民族交响乐。作品全部用民族乐器演奏,其鲜明的中国风格,体现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特殊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和平颂》由五个乐章组成,分为“金陵·大江”、“江泪”、“江怨”、“江向”以及“和平颂”。作品以宏观的构架、细腻的描述和诚挚的祈祝为主旨,表达了以史为鉴、呼唤世界和平的人文精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乐曲一开始,寓意着和平的钟声朗朗奏响,仿佛看到一群白鸽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上。随后,轻柔的女声缓缓地哼出人们熟悉的音调,恰似一曲和平之声在呢喃……此音调来自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先后用四部混声合唱和乐队演奏反复变化出现了五次,像圣咏一样回荡,久久盘旋,这是对亡灵的一种悼念,也是对未来的呼唤。乐曲在最后以混声合唱持续的高音和乐队全奏,把整个乐章推向了高潮,形成万众为和平呼唤、呐喊的气氛,展示了人民呼唤世界和平的强烈心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赵季平(1945- )中国作曲家,有“乐坛神笔”之誉。被誉为“最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先后为《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活着》《秦颂》《孔繁森》等四十多部影片作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乐》《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太阳鸟》《大漠孤烟直》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