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教师还没有到达跳出教材重构主题单元时,如何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将教材中的“自然单元”进行统整和重构,使知识结构化、目标素养化。如何设置单元核心任务,建构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链条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描写动物的散文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朋友”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此外在阅读链接中还拓展了夏丏尊和周而复先生的《猫》、俄国叶·诺索夫的《白鹅》等中外名家描写动物的片段,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和语文园地均紧扣单元主题。从本单元的选编内容来看,既有同一作家描写的不同的动物,又有不同作家描写的同一种动物,这就意味着这个单元我们要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体会和感受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表达训练点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作家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欣赏和评价作家作品、并能学习这些作家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以“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的”这一大任务统整出三个子任务:1.形形色色的猫。2.老舍笔下的动物。3.一对高傲的鹅。</p><p class="ql-block">1. 形形色色的猫。</p><p class="ql-block">学习任务一:反复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批注,谈谈你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学习任务二:对比阅读老舍的《猫》、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说说三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完成学习单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学习任务三:尝试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片段。</p><p class="ql-block">2.老舍笔下的动物。</p><p class="ql-block">学习任务一:认真读课文,思考老舍先生到底是讨厌母鸡还是喜欢母鸡?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p><p class="ql-block">学习任务二:对比阅读《猫》和《母鸡》,说说同一作家描写的不同的动物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p><p class="ql-block">3.一对高傲的鹅。</p><p class="ql-block">学习任务: 默读两篇文章,抓住描写鹅的特点的语句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完成学习单的内容。(提示: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阅读,做简单的批注)</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这6个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链条,它们架起三篇文本和三个阅读链接的联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内容与情感的联结,以及作家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不仅要关注关键词句,更要关注句段、篇章,从单篇走向多篇。以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句段与句段间、篇章与篇章间形成多次品读、构建联系,从而走向有联系地学、对比着学、进阶着学,走向文学鉴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运用。以核心任务贯穿始终,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和尝试迁移运用等层面开展阅读、赏析、比较、表达等实践活动,获得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积累表达方法,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改变”为人文主题来编排,选编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课文和 “我爱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本单元集中于“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旨在引导儿童在文学阅读中感受童话之趣,在创意表达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从文体特征看,本单元的童话故事聚焦“童话角色体验”和“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两个任务。“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四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递进式呈现。根据学段和学情,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偏题、遗漏的现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提示,就故事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故事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使学生在提示的作用下能够完整地把故事讲述下来,为中高段复述故事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根据“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任务,统整《蜘蛛开店》、《小毛虫》和《月亮姑娘做衣裳》这三篇文章,设置4个子任务。</p><p class="ql-block">子任务一:出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蜘蛛的店为什么没有开成?(画出相关的语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子任务二:完善《蜘蛛开店》课后的示意图,抓住“循环反复”的特点续编故事,并根据示意图续讲故事。</p><p class="ql-block">子任务三:仔细读课文,说说小毛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根据课后提示,试着讲故事。</p><p class="ql-block">子任务四:认真读文章,绘制月亮变化图,并借助变化图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篇文章围绕“改变”和童话“反复”的特点,突破“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个任务,把三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教师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选取不同的形式(借助式)来讲故事,注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表达,这些都是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将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世界各地”,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和《金字塔》三篇文章,展示了水城威尼斯、荷兰的牧场、古老的金字塔,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异域风情。本单元侧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根据两个任务群的定位和要求,以“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展我大美中国的独特魅力”为核心概念,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文学表达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根据“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这一核心任务,结合教材编排,整合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和《金字塔夕照》三篇连续性文本,设置了5个子任务。</p><p class="ql-block">任务一:《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任务二:为什么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么高超?(追溯小艇的样子,进一步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与小艇样子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追溯人们的活动,进一步理解人们的活动与小艇的关系,这座城市与小艇的关系,再次感受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追溯课后链接的片段描写,通过与课文内容的对比阅读,又一次感受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任务三:根据所学动静结合的方法,选择以下其中一个情境进行片段描写。(乍然而起的水鸟、放学后的校园、突如其来的暴雨)</p><p class="ql-block">任务四:反复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荷兰牧场的哪几幅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阅读中,体会以动衬静的表达效果,领略荷兰的悠闲自在的异域风情)</p><p class="ql-block">任务五:《金字塔夕照》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结合相关句段说说你的感受。(体会静态描写和反复渲染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 三篇文章、五个任务,围绕“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这个核心任务“打通”—“整合”—“聚焦”展开教学,使原本孤立、分裂的文本形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相互关联的“文本群”。</p> <p class="ql-block">一、 找准单元“核心任务”。</p><p class="ql-block"> 设计核心任务之前,教师首先要对课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消化,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段目标,思考课标与文本的关系,揣摩编者的意图,依据学情确定目标,设计核心任务。依据核心任务展开教学,避免因对细碎问题的讲解而使文章支离破碎。</p><p class="ql-block"> 核心任务的确定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每篇文章都有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或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敏锐的发现和思考,从这个层面着手进行核心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较快而准确地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读书方法。有一些文本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形成“矛盾”。对此教师根据学生与文本的“矛盾”设计思辨性的核心任务,让学生跟文本“亲密接触”,在文本中寻找依据。这种思辨性的核心任务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二.依据核心任务,拆分并整合单元内文本。</p><p class="ql-block"> 确定核心任务后,寻找核心任务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从而重新整合,寻找几篇文本间的相似之处,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发展与提升思维品质,能够进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够理解与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关联与整合的基础上,能够将单元的面与点的各层目标整合和适度调试,充分关联和利用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能够主动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丰富多元的探究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师生共同获得了较好发展。关联整合的学习思路能让学生在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小组合作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梳理,建立整体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网的形成,使思考深入、思维开阔,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随笔:唐艳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