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布依族服饰文化

中文

<p class="ql-block">首先,您知道布依族吗?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民族语言为布依语,通用汉文。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布依族的人口数为3576752人。较于其他民族的庞大人口,它可就是“沧海一粟”了。</p><p class="ql-block">布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黔西南是布依族的发祥地,也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布依族是黔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黔西南布依族人口约有300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位居第十,在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位居第二。布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工艺,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们的服饰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最能够反映出布依族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莫过于服饰制作工艺,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独特技艺,有着浓重的布依族的文化符号,它的制作工艺多样,采用了色织、蜡染、扎染、挑花、织锦等,工艺制作繁杂,工艺精湛,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工艺系。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布依族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缩影,同时也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色织</p><p class="ql-block">步骤1.纺纱</p><p class="ql-block">纱线是否纺得细致匀净,决定着织布的质量。在黔西南布依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手摇纺车,手摇纺车是以竹为骨架,制成圆形,直径大约有2尺左右,竹轮转一圈,锭就会转几十圈。布依族在纺纱时,会捻一小段纱头,缠在锭上,一只手将拉线提引,另一只手去摇纺轮,纺纶在旋转时,绞纱和拉长纤维同时进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骤2.练染</p><p class="ql-block">花布的脱色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品效果。黔西南布依族传统的色织布练染技艺已经十分娴熟。当棉花纺成纱线以后,要去掉多余的杂质。布依族大多会用草灰溶液浸泡纱线,经过大约两三个小时熬煮后,将其清洗晒干,放进灰碱溶液中,经过几次反复即可,这种方法被称为灰碱溶液加温除污法。通过练染后的棉纱颜色呈白色,有利于后面工艺的染色。在精练后还要进行上浆,目的是增加光滑度,使棉纱纤维更加粘合。在材料中使用的浆料是猫胶、野生块根植物,猫胶冬季和春季粘性更稠。</p><p class="ql-block">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猫胶洗净,并煮熟,经过捶烂、去渣、加水、过滤等工序,用制作好的水来浆纱,要经过几次反复的工序:第一次把棉纱放到猫胶制成的水中浸煮,大约两三小时后捞起晾干。第二次将猫胶水浸透棉纱,就可以捞起,待晒干后即可,棉纱浆成后就可以染色了。布依族色织布一般能染五种颜色。紫色是纱线经过紫草的煮染,蓝色和青色是用蓝靛渍染,黑色是用蓝靛和野草煮染,红棕色是用华香树皮或者罗拐树皮熬水后煮染。黔西南布依族家家户户都有染缸,草木灰溶解后,把一定比例的染料配置好,倒入染缸中搅拌拌匀,加一两斤高度白酒发酵,染色溶液温度控制在20至30度,季节暖和时浸染大约5天,季节冷时浸染时间较长,还要对过低的水温进行加温,如果染浅色大约要浸染两三次,如果染深色大约要浸染七八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骤3.编织</p><p class="ql-block">纬线和经线的交叉梭织形成了布依族的织布图案。布依族在编织时,把两根木桩固定,把“雨”字形状的“锭排”将各色纬线栓在木桩上,把排好的纬线缠绕在织布机的轴上,穿好蓖子准备编织。经纱大多只有1根,纹样稍复杂的就有2根或2根以上,有几根经纱就会配备相同数量的梭子。黔西南色织布的纹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两块板编织的平纹,另一类是使用四块板编织的斜纹。无论是平纹还是斜纹,花纹都在不断变化。有的较为单一,花纹宽窄一致,有的花纹宽窄变化,有的宽窄组合形成了不同粗细的纹路。如宽窄分布均匀的柳条纹,如宽窄组合相间的桂花纹,宽窄粗细组合搭配的桂花与花椒纹。在色调搭配方面也有发展变化,色调上从最初的单一的颜色,发展到经纬有五种颜色,经纱就有三色,在机上出现了三梭引各色纱线轮织的复杂工技。</p> <p class="ql-block">二、蜡染</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黔西南布依族的蜡染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序:练布、设计底样、点赔、染色、脱蜡、清洗等。主要材料是棉布、毛、麻丝等天然织物、蜜蜡、石錯、蓝靛。蜡染工艺的主要工具是铜刀、铜笔、瓷碗、染缸。</p><p class="ql-block">步骤1.练布</p><p class="ql-block">练布经过多次反复浸泡、捶打、漂洗、晾晒。黔西南布依族漂白洗净织布是使用草灰,涂在布料反面是用糊状的魔芋,等待布料干透以后用工具磨平,除掉角质、蜡质等杂质,使布料有一定硬度,布更洁白,便于点蜡和上色。</p><p class="ql-block">步骤2.安排底样</p><p class="ql-block">首先要确定位置和造型。布依族先用纸构思出图形的大轮廓,再细心绘制精美的图案,她们也可以事先不用打轮廓,用指甲画出图形大轮廓后,就直接绘制图案。她们还会用稻草杆估算位置,再绘制蜡纹。而也有绝大多数根据祖传的经验,用蜡刀直接把图案绘制在布上,有的妇女会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景物、家畜来描绘出各种图案。</p><p class="ql-block">步骤3.点蜡</p><p class="ql-block">点蜡是黔西南布依族在蜡染工艺过程的重要步骤,点蜡时,温度、比例和方法都十分关键。制作过程中,要使蜡液渗透到布料中去。布依族人民用陶瓷碗装蜡,利用火盆木炭灰的温度加热蜡,待蜡融化后,用蜡刀为作画工具蘸蜡来作画。</p><p class="ql-block">步骤4.染色</p><p class="ql-block">将事先绘制好的布料放进发酵好的染虹来进行染色,在染色的过程中要将布取出数次,让染液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行氧化。大约30分钟后取出,悬挂晾干。染色的次数是由要求的布料深浅度决定的。待布料氧化3、4次之后,再清洗、晾晒,等晾晒干后又再染,大约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将织物染好。也可根据颜色的深浅再重新调整染色的次数和时间长短。</p><p class="ql-block">步骤5.脱蜡</p><p class="ql-block">对布料进行几次工艺处理后,如果布料的色泽达到预计要求,就可以把布料洗好晾晒。布料晒好后放进开水锅里,(用手拉住布料一角,把布料放进开水中,不断拖动布料)这样反复多次以后,等布料上的蜡溶化后再放入清水中漂洗,除掉浮色,使布料颜色更加牢固不掉色,图案也更清晰,色彩更艳丽。脱蜡后的布料经过多次清洗,就呈现出一幅美丽的蜡染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扎染</p><p class="ql-block">纯白布、棉麻混纺白布是黔西南布依族服饰的扎染原料,主要有设计、上图、捆扎、浸染、拆卸、漂洗等几个工序步骤。有古籍记载了古人扎染的工艺过程:“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古人的扎染工艺流程是:先在白布上画出花纹图案,把需要形成花纹的部分进行捆绑、折叠或缝制后,放进清水中浸泡,再放进染缸中浸泡,可以冷染,也可以加热后热染,每当浸入染缸中一次,颜色就会加深一层。当反复浸染到一定程度,取出布料晾干,拆开缝线和绑线,布料没有被浸透的位置会形成色底白花的纹样。这些纹样有放射状、图形、三角形、菱形等,多数纹样呈连续状。这和人们在缝扎时捆绑的部位相关,当捆扎的位置不同、针脚缝制的大小不一、染料浸染布料的深浅不同,图案就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染出的成品很少有完全一模一样的,生动有趣,更赋艺术意味。</p><p class="ql-block">黔西南布依族的扎染题材比较广泛,常常以她们生活中的景色或事物作为创作素材,内容有家畜、植物、花鸟等等,图腾图案和民族风俗也是她们扎染纹样的主题。在浸染白布的过程中,蓝靛溶液容易浸染图案边界,形成自然晕纹,渐渐变化出美丽的图案。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黔西南布依族会根据民间习俗和市场的需要,在创作中,用蜡纸在布上打底印出事先描绘好的图案,根据纹样进行缝制,最后送到扎染厂。</p> <p class="ql-block">四、织锦与挑花</p><p class="ql-block">刺绣工艺也是黔西南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中的主要一环。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爱用鲜艳明丽的色彩对服饰进行装饰,在衣袖、衣襟、围裙等部位,她们喜欢绣上鲜艳的的图案,包括手帕、荷包这些生活的小物件上,也有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纹样,深色的布料和织锦与挑花搭配,衬托出图案的艳丽,服装整体效果得到增强。</p><p class="ql-block">黔西南布依族织锦工艺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p><p class="ql-block">第一:纺纱、纺线。纺车把棉花纺成棉纱、棉线;第二:染色。纱线放进染锅,高温染煮,加入碱或者明矶定色后漂洗;第三:倒线时根据需要把纱线倒入竹筒;第四:牵线。把已倒好的线相互穿梭定型。第五、第六:装箱、滚线。线两两为一组上到筘眼中进行整理。滚棒在腰部,滚好的线在机头,最后织布、检花、挑花。织锦整个过程锦面必须保持干净整洁。牵经线、捡综、织造是黔西南布依族花带编织的三个步骤。经线为三种颜色的线:红、青、蓝,以丝、棉、麻线为纬线,进行反面手工挑织。</p><p class="ql-block">挑花——是黔西南布依族服饰刺绣工艺中的一种技法,其步骤是:先用红色或白色纱线缝出图案的大体轮廓,根据图案的形状进行插针,隔一根或数根纱,这个步骤是从点再到线,再到块面进行逐步缝制。经常在织布背面进行挑针,图案正面的花纹,可以是几朵小花组合成一朵大花,多为几何形,外轮廓多呈菱形。黔西南布依族服饰大多在衣领、袖口、肩、裙摆等借助挑花图案镶边予以加固。</p><p class="ql-block">黔西南服饰图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象纹样,一类是抽象纹样。具象纹样大多是花、草、树、动物等,这些具象纹样,都是布依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纹样,如桂花、荷花、梅花、稻谷、喜鹊、蝴蝶、牛、鱼等,这些图案的在服饰上频频出现,布依族是以农耕生活为主,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山水环绕,布依族妇女就把生产劳动中见到的动植物,制作到服饰上,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祈祷五谷丰登、万物并生、子孙昌盛等美好的愿望。如黔西南布依族服饰中常常出现的鱼纹,是布依族的图腾崇拜,鱼产子多,腹内多子,象征布依族对生殖能力的崇拜。另一类抽象纹样,主要有漩涡纹、棱纹、回字纹、三角纹、波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都是来源于自然,并对自然的模仿。如波形纹,是对南北盘江的抽象概括。三角纹、棱纹被认为是对鱼图腾的提炼。这些抽象几何纹样在黔西南布依族服饰中线的灵动,点的搭配,线与线、线与点的不同组合方式,同形式美中的和谐、对比等特征符合,再加上这些几何花的抽象纹样本身有一定的神秘感,这些抽象几何纹不同搭配组合带来特殊美感。</p> <p class="ql-block">服饰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民族服饰是民族的象征,是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文化形象,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符号结构,彰显民族的特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轱辘向前迈进时,这种文化却在倒退。不仅仅是布依族,大部分民族都存在着当代年轻人是“假民族”的问题,不会说民族语言、不会民风民俗、没有民族手艺……这些种种最终的结局就是这段文化的历史隐退。当代社会,随着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快捷、成品率高的商品逐渐取代了市场,导致富含新意的奇思妙想手艺匮乏;饱和的就业市场也使服饰文化发展业被定义“高雅”、性价比不高、回报周期长导致无人继承、逐渐失传……最终也会导致这一民族特殊性走向单一化,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最终也会走向单一。</p><p class="ql-block">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同时,身为工业设计的我们,布依族服饰文化也为我们后期想要发展文创产品提供了新题材和新思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是需要我们砥砺前行的。通过这篇文章,也希望身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我们能接住时代的接力棒,不让布依族服饰这类小众文化被迫“静音”,应该引领它们走向更广更盛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附小组社会实践图片👇🏻</p> <p class="ql-block">22级工业设计1班</p><p class="ql-block">小组成员:韦静 李媛 王嘉雯 黎素芳 王恩睿 张宗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配乐:李媛</span></p><p class="ql-block">图片:黎素芳</p><p class="ql-block">美篇撰稿:张宗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资料搜索:韦静 王恩睿 王嘉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创意:全体成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