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黄河7《关河口渡口》

高京林

(图1)关河口古渡1 (图2)关河口古渡2 (图3)关河口古渡3 关河口村属山西偏关县,它在万家寨下游10公里处的黄河边,这里是偏关境内关河流入黄河的河岔口。另,它距县城只有13公里,在晚清时为偏关商埠码头。<br>这个村子很特别,它在河川的谷底。从现在的公路看下去,大概有100多米的深度。在这里,河道是石槽型,是直上直下的峭壁。据说丰水期水深60米,枯水期20多米,峡谷的宽度仅60米。我们去的那天,看到的是在峭壁的脚下有小块的冲击小平川,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随坡而建的民宅。关河将村子一分为二,中间有一座很窄的桥。<br>偏关、河曲、保德这一带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持续大旱(为什么临黄河而大旱?),十年九不收。如光绪二年(1876),四年久旱不雨,大饥,死者甚重。十八年春大旱,秋粮大减。二十六年灾荒大饥,民皆食树皮、草根,饿殍遍野。粗略计算,该地平均5~7年大旱一次。为解决干旱引发的粮食短缺问题,早在康熙四十年(1701)就开始筹划蒙粮内运,乾隆八年(1743)已有实施记录。<br>蒙粮内运有陆路和水路两条,水路就是利用了关河口的码头。首先,关河口的空船靠拉纤逆流而上,经万家寨、老牛湾、入内蒙的喇嘛湾、五原、包头至宁夏的磴口。在那装满粮食、食盐、碱等后顺流而下返回。上行到包头、磴口去时大约二十三四天,回程稍短。这样从清明节开航到立冬时收船,每年大概能跑3、4趟。那时船工生活艰辛,上行全靠拉纤。去包头二十三四天,再远的到兰州要六十来天。尤其是初冬时节,河面结了薄冰,此时也只能踏冰前行了。为此脚都裂了大口子,血珠一滴滴顺着脚掌流下来,其苦无法形容。<br>关河口的船运主要是运粮,它兴于清末,衰于民初。一是包头通铁路后,船运的优势也就不在了。二为黄河因干旱、水土流失而经常断流,所以到了解放初期也就见不到有规模的船运了。<br>那天路过关河口村时,天色已渐晚,所以没能下到100多米深的谷底看个仔细。现在想起来真是一大憾事。<br><br>